傅一河:我的高中同学(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73 次 更新时间:2012-12-29 14:50

进入专题: 高中同学  

傅一河  

3.他曾经是县委书记

中国人面前,树立着很多榜样,长寿的少,短命的多。雷锋,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焦裕禄,令各级官员学习。当年,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今日,路人见危不为,见死不救;当年,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而今,官员把老婆孩子送出国,自己留下做“裸官”。中国“特色”三:太监、汉奸、“裸官”。官府与民间,往往达成惊人的默契:“做得的说不得,说得的做不得”。

这种国情,怎么来的?

我今天写这个同学,不说出他的名字。一说他曾经是县委书记,同学们便知道他是谁。我尊重他的隐私,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不是他的错误,而是时代的荒唐。

他长得很阳光,一张脸白白净净,整个人清清爽爽,给人的感觉是青春灿烂、朝气蓬勃,毛泽东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1972年11月27日,重庆歌乐山烈士墓前,我举手宣誓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花圈寄哀思,松涛响呐喊,歌乐山站成入神的凝听。”这朗诵词是我写的,是由他来朗诵的。他的声音使我战栗,多年以后才知道那声音“富有磁性”。这种富有磁性的声音是成熟男人才有的魅力,也就是说,他早熟了,有召唤人的力量。这是一种很高的素质。

为行文方便,下面称他“书记”。

“书记”的家,客屋正面,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他常立于图前,或两手插腰,或托腮沉思,或指点江山,到哪个国家去革命,将红旗插遍全世界。他常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解放”。他的动作与语言,象古月扮演的毛泽东。

而我的另一个同学,一年到头穿的衣服总有破洞,破了不缝,洞了不补,袜子露出脚丫,邋遢,肮脏,恶心。“书记”当年穿什么,白衬衫、黄军装一类吧,穿在他身上就显得清爽,仿佛走在田野上,有一种青草的气息与花儿的明亮。如果说这是化妆,那是一种很高明的润色,也就是说,他早就知道怎么做一个优秀的演员。

他真会演戏。中国八个样板戏,他演《红灯记》主角李玉和。李玉和是开火车的,该是五大三粗、粗犷剽悍吧。而他,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彬彬文质里有豪爽,清秀俊雅中显阳刚。

不知有多少女孩暗恋他?

“文革”禁书,中国只有一个作家,浩然,他的《金光大道》《艳阳天》我读了不下三遍。找不到书读,只好抄报纸。报纸上难见形容词,我一见两眼放光,如获至宝,积累了不少。“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出自毛泽东的大手笔。“不须放屁”,只有毛泽东才敢这么写,只有鲁迅写了错别字别人不敢纠正。中国的国情就是领袖创造真理,发明理论。扳手指头数下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今天的国家主席又有什么宝贝。

抄到“风流”,见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意思是好人;看到“窈窕”,问语文老师,他问我“做了什么春梦?”;抄到“沉鱼落燕”“闭月羞花”,想不出那分姿色;抄到“回眸一笑百媚生”,我一脸茫然,两眼空洞,没那经历怎得那分意境,那是要迷死人的。昏昏然的我,破天荒写出了这个句子“昔日黄皮寡瘦,今日细皮嫩肉”,被一个女同学举报“这是污蔑劳动人民”。她眼里的劳动人民,是黑坨、铁疙瘩、土得掉渣。我喊冤!

“书记”组织“学毛选”。当时“破四旧”,雕象倒了,石碑断了,校园山坡上残存一点假石山,我们最爱坐上去,学“毛选”,背诵《老三篇》,津津乐道:“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当时的女生不可爱,尤其是校宣队能歌善舞的女生。不见线条美,不会羞涩美,从她们身上感受不到春花雪月、鸳鸯蝴蝶,看不见一个烟波横流的眼神、一个婀娜飘逸的风姿。不爱红装爱武装,个个争做“铁姑娘”,比男生还男生,忘记了性别。奇怪的是,班上的团支书后来成为我的老婆。这说明了什么?爱情是自然生长的,爱情的萌芽是压抑不了的,逢春而发,应时而生,待到满山红叶时,瓜熟蒂落。这是后话。

当时学毛选,毛泽东说蒋介石从峨眉山下来摘桃子,后来知道真相,毛泽东不是说了假话,也是说了不客观的话,不实事求是的话,不地道也不厚道的话。中国抗战领袖是谁?是国民政府的领袖蒋介石。他领导下的国家军队与日本打了多少大战?凇沪会战,武汉大会战,死了多少国军将士,这是一一发生的历史事实吧。史有定论。联合国里有文件,签字画押,联合国是承认的。蒋介石是有功绩的。第一领导抗战;第二坚持“一个中国”,而不分裂祖国。

政治家,军事家,初期打天下,为了策略,不说真话说假话,甚至干点出格的事,人民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谅解。但是,在建国以后,大权在握,还要刻意掩盖历史,将对手妖魔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用教材来改变历史,将孩子“洗脑”,不养人性养狼性,不仅害人且误国,这就不道德了,丧失了一个政治家具有的操守。

一件衣服,领袖是最肮脏的。

我欣赏毛泽东的书法,龙腾蛇舞,气势冲天;我高唱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看今朝”就是看我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我以为是毛泽东的神笔,后来才知道他是抄写别人的。如果是引用,请注明出处,古人讲的是“本事”。毛泽东的本事真大啊。

我教语文,而佩服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把一当二,不把二当一。人,往往不一,往往很二。政治怎么样?历史怎么样?既不讲真相,又不讲常识,更不讲公民精神与独立人格。我有愤激语:高考结束当天,可以烧书,烧政治书,烧历史书。语文书可以保存,里面不少传世华章,可以传给子孙。但是语文老师总是有毛病的。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天下文章数绍兴,绍兴文章数鲁迅,毛泽东先尊鲁迅为“旗手”“骨头是最硬的”,可在后来他回答“鲁迅会不会当右派”:第一,识大体,不说话;第二,在监狱里还要写。”闻者冷汗湿衣。

我没想到,“书记”悄悄送我一本“禁书”——普希金十四行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铜像至今不倒,他永远受到俄罗斯人民的爱戴。我读这本书,如饥似渴,久旱逢甘霖,我整本抄录了下来。“我相信你的正直,才大胆地献出自己。”我学诗人样,把这个手抄本送给一个心仪的女生,没料到,这位美女竟然向辅导员举报,且呈上罪证——我抄写的“黄诗”。手抄本被收缴了,还要追缴正本。当时我想到了革命烈士“江姐”受老虎凳、辣椒水、拔指甲等酷刑,响亮地回答:“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是姓名我也知道,那是我们党的秘密,我不能告诉你。”我也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结果,辅导员没再追究。

我不能出卖“书记”,误他的大好前程。

下乡,我在蓬安县。“书记”与之毗邻。

“书记”名气大,名儿挂生产队,人在剧团演戏,不挑大粪上山,不栽秧子下田,不在土里刨工分,一张演员脸,一副好嗓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先当县知青代表,后为省知青代表。在“知代会”期间,“书记”演戏到高潮,受到一位爱好京剧的“首长”青睐,爱屋及乌,“书记”担任了公社副书记、县委副书记,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那位“贵人”打的是什么算盘?也许跟上“主旋律”,样板戏的“旗手”是“万岁夫人”;也许“镀金”,重用知青是毛泽东的指示;也许纯属个人偏好,欣赏这个精美标致的戏者……短短二三年,飞黄腾达,眼花缭乱,令人不敢置信,而又刮目相看,垂涎三尺而不可得。

当时英雄众多,救一根木头而被洪水冲走的金训华,冒风雪抢救羊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扑灭山火而被活活烧死的小英雄赖宁……“书记”不经任何风险,仅靠样板戏就当上了县委书记。这是他的本事与幸运,这也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与特色。今天有那么多唱歌的演戏的,享受着文职将军的待遇。外媒说中国军费不透明。这能透明么?军费不用在将士身上,而用在唱歌演戏的身上。古代“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今一曲颂歌成将军,还是不死人的好啊。就怕真要死人的时候,死再多的人也不济事了。

邓大人一出山,“书记”的好日子便结束了。离开县委书记的岗位,转到县人大任个副主任,不久被安排做调研员。这一切,为什么?他没有问,问也没人说,不会说你是个戏子,是个“投机分子”。组织上没给个正式的说法,心照不宣。

我的同学,混得最好的已经做上了将军。我们曾经以为,凭他的条件,凭他县委书记的起点,他会做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上北京进入政治局,做国家副主席也是有可能的。世事难料,造化弄人。他是跟错了时代,还是跟错了人?他应该跟对哪种人呢?太子党,团派,秘书帮,他一个都没有靠上。

一个时代的演出结束了。他有什么错?会演戏的人,山也,海也,今天还在继续:演道德模范,演人民救星,演大家学者,演思想先锋,演民主斗士,演慈善家,唯独没有演成一个人。

新时代不需要样板戏。几十年后,重庆“唱红”复辟一时,俄尔灰飞烟灭。

他在重庆买了房子,某小区,某单元门号,我都清楚。坐等退休,叶落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满腹苍凉由谁诉?

身在异乡,难得省亲,连自家兄弟的电话也爱接不接,更不会接陌生的电话。我想见他一面而不可近,得其一语而不可求。我的一个同学从他弟弟手上要到他的电话,自报家门,未说来意,电话便被挂了。

几十年来,他未参加过一次同学会。他放得下架子吗?他的层次曾经是最高的。他知道,请他聚会是看恐龙还是看下台干部。他没了优越感,不愿领受怜悯的目光。尽管谁也不会公开流露出来。他混了几十年官场。过去他在这些同学之上,今天他还在这些同学之上。

他登上了那个时代他能达到的顶峰。他能在官场上全身而退,没有成为“三种人”,去职而没有处分,心照不宣而默然,这就是他的本事,也就是说,他守住了底线,有起码的操守。今天不参加同学会,他便守住了口。不见面,不说话,你就无法窥伺他的内心。

高人也。

    进入专题: 高中同学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27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