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林:1月份物价水平并不意味通胀压力消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69 次 更新时间:2005-03-07 14:03

进入专题: 通胀  

金三林  

200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7%,涨幅普遍回落。这些数据使不同研究机构对未来中国物价走势看法的分歧更大,甚至有机构提出要关注“通货紧缩”的问题。

但笔者认为,尽管1月份CPI的涨幅只有1.9%,但这并不意味着2005年通胀压力已经消除。

根据现行的计算方法, CPI同比增长率可分为两个部分: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其中,翘尾因素是上年价格上涨而自然转移到当年价格指数的部分,与当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无关。新涨价因素又可以分为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而长期因素既可能是以往年份长期趋势的延续,也可能是当年新趋势的开始。对于2005年物价水平的走势,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分析。

首先,要看翘尾因素。翘尾因素需要根据2004年的CPI月环比数计算得到。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2004年12月份的CPI月环比数据,但透露了12月份CPI同比增长2.4%,笔者据此推算去年12月份CPI环比增长0.2%。这样可以计算出,2005年各月份CPI涨幅中的翘尾因素分别为:1.30%、1.50%、1.20%、0.70%、0.80%、1.50%、1.70%、1.00%、-0.10%、-0.10%、0.20%,全年平均为0.81%(与国家统计局透露的0.8%基本吻合),峰值会在7月份出现。

其次,要看以往趋势延续下来的新涨价因素,最突出的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PPI)上涨的影响。关于PPI向CPI的传导时间,国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基本认为PPI变动对CPI的影响会在15-20个月内基本完成。笔者自己根据1992-2003年的季度数据,推算出PPI变动的30%左右将在12个月内传导到CPI。2004年1-11月份,PPI平均上涨7.5%,如果全年按7%计算,那么它将带动2005年CPI平均上涨2.1%,峰值也会在年中出现。

再次,要分析2005年可能出现的长期新涨价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调价压力加大,1月份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二是国内粮食产量还是低于实际消费量,1月份粮食价格上涨14.2%,粮价上涨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三是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已导致这些地区民工工资水平上涨了10-30%,而且粮价上涨压力和工资上涨压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四是国家继续紧缩土地供给,将促使土地和房产价格继续上涨;五是国际油价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也会影响国内价格。

最后,还要看短期内的新涨价因素。1月份是冬季,又处在或临近春节,中国人在春节集中消费的习惯、近几年兴起的长假旅游、天气严寒导致一些农产品产量下降等都会在短期内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2004年春节在1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3.2%。而2005年春节在2月份,短期因素对2005年1月份物价水平的影响就小,但对2月份物价水平的影响却会很大。明显的例子就是,春节期间广州、北京等地的年货价格全面上涨,不仅包括食品,还包括服装、服务和一般消费品。

在上述因素中,翘尾因素和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传导的因素,将导致2005年CPI平均上涨2.9%,二者影响的峰值会在年中出现;短期因素将使2005年2月份的CPI出现反弹,可能突破3%。仅仅这些因素,就将使2005年CPI平均涨幅会在3%左右。

但真正将影响2005年物价走势、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则是那些在2005年可能出现的长期新涨价因素。根据笔者以前的分析,刨除粮食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在理论上会使2005年CPI平均上涨3.2%。但由于水、电、气等城市公用事业价格以及石油、电力等重要原材料销售价格仍由政府控制,土地为国家所有,劳动力和资金价格深受政府影响,这些要素价格的上涨幅度及其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政府改革的力度。

总之,2005年CPI平均涨幅不会低于3%,理论上会达到6.2%。就从这点来看,1月份较低的物价水平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消除。但2005年CPI究竟会涨多少,最终将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为了维护地方利益,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约束,地方政府有涨价的内在压力;但为了保持稳定,中央政府会通过行政措施来控制物价改革,使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而二者博弈均衡的结果,又会受到现实物价水平的影响。

换句话说,2005年的物价总水平和政府的价格改革措施将相互影响、交替作用。

(作者简介:金三林,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博士,邮编100875,电话58801012,邮箱jinsanlin@sina.com,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通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