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林:调控目标合理 努力能够完成——2008年宏观调控目标评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41 次 更新时间:2008-04-14 09:15

进入专题: 2008   宏观调控  

金三林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报告还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指出,由于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这些论述,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把双控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二是影响今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内外部风险在加大;三是我国的经济基本面仍然较好,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强;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将体现一定灵活性,兼顾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的目标。

一、把双控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必须的。

首先分析经济增长情况。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比2006年加快1.5个百分点,各月份增速也比较平稳,但仍然处于高位。更重要的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5月份的6.1%上升到12月份的28%左右,逐月提高。由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先行指标,它的增长必将推高后续的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加大。

我国国内消费增速从2004年开始不断提高,2006年3月份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6.8%,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名义增长率。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5%,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全面过热,物价水平明显上升。面对2007年25.8%的投资增速、16.8%的消费增速,必须高度警惕经济过热的趋势。同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连续四个季度超过了目前较为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10%)左右,经济全面过热的可能性已经很大。

2008年是政府的集中换届时期,一些地方的新任领导在“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大项目带动经济增长还是主要手段,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十分强烈。奥运会的召开、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将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增长。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之一,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是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快社会建设上,有利于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合理的。

再看物价上涨情况。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价格水平上涨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CPI涨幅基本呈逐月加快的态势,尤其是下半年;二是食品、居住、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贡献达到83%;三是价格上涨的范围逐步扩大,除食品和居住以外的其它类消费价格上涨加快,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也止跌回升。价格总水平有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趋势。上述因素还会继续对今年的价格走势产生显著影响。

CPI涨幅逐月加快,首先会通过翘尾因素推高今年的CPI涨幅。我们计算,2008年的翘尾因素是3.4%,是2007年的两倍。从全年来看,各月CPI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季度较高,6月份后会出现明显回落。CPI涨幅逐月加快还会影响预期。对国际经济数据研究表明,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4%,通胀预期将可能推动通胀,反过来通胀加速又会加剧预期。央行去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4.8%的被调查者预期明年物价会继续上升,预期值达到历史最高。

食品、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从根源上来看,食品、劳务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对供给的约束加大,供给对价格的影响加大,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是趋势性的,成本上升是长期的。粮食作物还有一个生产周期,而且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也在上涨,食品价格在今年仍将有一定上涨,尤其是上半年。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上涨的压力也较大。价格上涨预期对工资上涨的压力也较大。而上游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上升必将进一步加大下游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

价格上涨范围扩大的趋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如果说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下降导致的,其它类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则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结果,是投资和消费增速双双加快的结果,也是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反映。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使今年上半年货币供给增速放慢,此类价格也还会持续上升一段时间。

此外,央行最近一年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从2007年1季度的25.9%上升至目前的49.2%,累计提高23.3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心理已经很脆弱。因此,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同时,又要考虑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努力避免物价涨幅过大,也是科学合理的。

二、当前的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风险在加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环比上涨2.6%;1-2月份累计同比上涨7.9%,比4.8%的预定调控目标高出3.1个百分点。1-2月份累计出口增长16.8%,同比增速下降24.7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2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9.2%; 2月份当月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至6.5%,同比增速下降45.2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同比增速下降3.1个百分点。

雪灾和春节因素是导致2月份出口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骤然回落的主要原因。今年春节在2月,部分出口企业因春节假期而延迟交货。再加上雪灾的影响,一些出口商品运输受阻,也推迟了发货期。雪灾还使得部分原定出口的生活物资强制转为内需供应。这些因素都导致2月出口增长下滑。而进口所受影响不大,一些地方还加大了能源等国内急需物资的进口力度,导致2月份进口增幅高达35.1%。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也主要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出口有较大关联。1-2月份,工业企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同比下降8.8个百分点。

2月份 CPI加速上涨主要是受翘尾因素、春节和雪灾的影响。2月份,CPI同比增速中的翘尾因素为4.7个百分点,约占整个同比增速的54%;1-2月份累计,翘尾因素为5.3%,占到了全部累计涨幅的67%。2月份新涨价因素的快速上涨则主要受春节和雪灾因素的影响。初步测算,2月份的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3个百分点,低温雨雪冰冻的气候影响1.03个百分点,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1%左右,同比涨幅在6.9%左右,比1月份(7.1%)还低。

所以说,当前的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代表全年的走势。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风险在加大,主要来自两大冲击:一个是美国经济下滑,二是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

先分析第一个因素。关于美国经济下滑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经济下滑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导致严重的衰退;另一个是,在新形势下,美国经济下滑、美元贬值对我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进入今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美国经济出现了市场预期悲观,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美元持续贬值,消费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等问题。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63000人,创出五年来的最大降幅;2月份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但失业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规模减少,并不是因为就业人数增加导致的。美国劳工部称,2月份制造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52000人,为连续第二十个月下降;建筑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39000人,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下降。2月份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非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同样减少,表明住房市场滑坡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受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美国的通胀水平正在开始加速上扬。1月份,PPI上涨了7.7%,CPI上涨了4.4%,核心物价指数也出现上涨。美国经济已开始初露滞胀端倪。

关于美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联邦政府减税等刺激措施的出台,以及美元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严重衰退,在今年年底、最迟在明年年初就会出现回升。另一种意见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危机可能是自二战结束后最厉害的,次级债大规模的爆发会是在四五月份,其潜在影响会比目前要大得多,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占美国经济2/3的消费增长会继续下滑,美国经济的回升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

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外需。我国出口依存度已接近40%,而对美国出口又占我国总出口的22%左右。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口面临缩减压力。而且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增速也可能放慢,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二是影响价格水平。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只要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赶不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将难以避免,进而加大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影响证券市场。美国国内政策、股市表现,都会通过热钱的出入以及心理因素影响我国的证券市场。美元贬值、美联储降息可能促进热钱流入我国,但金融动荡导致的不安全心理和信用紧缩又可能导致热钱流出我国。四是美国降息压缩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但是对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外需的影响,国内外也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是中低档商品,收入弹性较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出口影响不会很大;而且,世界经济已经多元化,新兴经济体仍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也会保持较快增长,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相对升值还会促使我国对欧盟等经济体的出口继续增长,这些都会弥补对美国出口的下降部分。

上述分歧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世界经济确实已经多元化,但美国经济下滑以后,其它经济体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还无法验证;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占据第二位,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会有怎样的互动影响,目前也是无法准确预估的;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相比,我国经济的外向度、金融领域的开放度都有质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外部经济环境的剧烈波动还是第一次,它对于国内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渠道、影响程度,或许只有这次外部波动过去后才能全面掌握。

但是,有一点是几乎不存在疑问,目前美国经济的下滑肯定会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而且美国经济下滑时间越长,影响越大。这一点也可从前两个月的数据得到反映。尽管前2月份出口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自2007年10月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持续走低,今年1月份增速只有5.4%,2月份只有0.4%,说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对美出口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出口订单具有时滞性,2月的出口数据反映的只是美国去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走软的情况,由于美国经济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更为糟糕,我对美出口在未来可能受到更大的挑战。

再分析第二因素。雪灾已经过去,各地在陆续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预计三月份以后,雪灾对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逐步下降。但由于雪灾导致前二月份的物价涨幅较大,工业生产、对外出口降幅也不小,这些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目标增加了新的困难。

另外,还应密切关注气候的异常变化及其对价格的影响。国内外一些气象专家认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今年可能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年,除了年初的全球性雪灾,今年仍有可能再发生全球性的较大气象灾害。在期货市场,拉尼娜灾害天气预期导致指数基金纷纷买入粮食期货,全球粮食价格有望冲刺新高点。今年1月1日至3月19日,我国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京、津、冀地区平均降水量仅6.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再次敲响了气候灾害的警钟。如果国内、乃至全球真的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国内食品价格乃至价格总水平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综合来看,如果美国经济平稳下滑,我国对外出口平稳下降,有助于控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如果美国经济急速下滑、世界经济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收速度下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于10%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产能过剩就会突出,就业压力会增加。如果今年再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就可能出现外需下降导致的需求冲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双碰头,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这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最坏情况。从时间上看,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形,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也就是说,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要大于上半年。从地域上看,外需下降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一些;而可能的自然灾害对内陆地区、尤其是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影响要大一些。如果情形果真如此,就有可能出现粮食价格上涨,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

三、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较好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03-2007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1.1%和11.4%,呈稳定上升趋势,而且各年的增速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大大增强。2003-2007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6%,说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以较90年代中后期(9%左右)有较大提高,如果再考虑环境约束的影响,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应在10%左右。也就是说,当前的总供给水平能支撑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主要取决于总需求增长情况,而今年的三大需求仍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增长可能趋于稳定。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2亿元,同比增长20.2%。剔除价格的影响,实际增速与去年同期接近,属于历史较高水平。这反映了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但受房价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奥运会的召开,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

投资增长有稳中趋快的可能。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考虑到今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也有可能。前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3%,在受雪灾的影响下,增速比去年同期还快0.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32.9%,同比增速加快8.6个百分点。反映出投资需求仍很旺盛。

如前所述,今年我国出口增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受美国经济下滑、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内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刺激进口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国进口增速将远超过出口增速。在进出口“加减法”的作用下,今年外贸顺差增幅肯定会比比去年有一定回落。由于国内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只要外需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的贡献,经济增长率达到8%的目标问题不大。但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10%,就业问题、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就会严重起来。

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部分农产品短缺局面的逐步缓解,以及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如不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明显回落。首先,农副产品供给短缺在年中会有明显增加。受农产品生产周期自身的作用,加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供给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其次,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然是供大于求,价格难以上涨。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491种,占82%;供过于求的商品101种,占17%;二者合计占到了99%。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价格不可能大范围、大幅度上涨。如果外需下降,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一些工业制成品价格甚至有出现下降的可能。

第三,翘尾因素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在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预计全年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

四、务实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实现全年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为了反通胀,就必须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而这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对于成本推动为主的价格上涨,调控更加棘手。比如,对于产量下降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如果单纯采取紧缩性政策,往往会加大生产成本,更加不利于供给的增加。所以,对于成本推动为主的价格上涨、尤其是瘟疫、灾害导致的成本推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支持生产,增加供给。如果价格上涨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又有需求扩张的因素,则应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既能增加短缺产品的供给,又能有效抑制需求扩张。如果要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则需要更高超的调控艺术,不仅财政政策需要合理搭配,而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身也应有轻有重、有保有压。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目标,原则和思路,更列举了具体的调控政策措施。

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特别提出要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尽管今年国债投资只有300亿元,比去年减少200亿元,但增加了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中央建设投资总计达到1521亿元。而且,去年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也将主要用于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因此财政支出的力度仍然很大。同时,还会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改革资源税费制度。

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方面,强调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特别提到要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加大对冲流动性力度;合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特别是对高效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支持。

在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方面,强调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同时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加快健全储备体系、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健全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增加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遏制生产资料过快上涨、坚持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九项具体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周期性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导致的供给不足是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货币发行过多是非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强调增加农业生产、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这样就既能有效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又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政府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增加,不仅能进一步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增长,还能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科学发展;不仅能保障今年调控目标的实现,还为今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由于今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为了在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宏观调控将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甚至进入衰退,外需不足将很可能上升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风险,宏观政策将会适度鼓励扩大外需,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尤其是更加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通过增量调整推动存量调整,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投资内部结构,提高内需增长的质量。那样的话,外部经济放慢很可能变坏事为好事,成为推动国内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外部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特别是出现外部需求冲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双碰头,就业压力的骤然加大,目前的一些政策放松或者调整将是必然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也或许可期。

当然,政策如何调整,一切都取决于形势如何变化。由于中央政府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有清醒的把握,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这本身就大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为实现今年的既定目标提供了最好的保证。

 

    进入专题: 2008   宏观调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3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