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为教育立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54 次 更新时间:2012-11-21 09:48

进入专题: 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我首先感谢大家利用星期六的下午,把本来要去玩耍的时间用来听我这一次讲座,也感谢李玉龙、感谢中国教育第一线教师发展研究中心邀请我来和大家分享我的为教育立心的一些观点。我今天分两个方面来谈这样的观点,第一个部分讲“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是我几年前提出的一个观点,我主要讲我是怎样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还有我是怎样论证美是教育的本质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我要讲美是教育的本质的观点具体在教育中的运用,我们怎样运用在我们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乃至于中学教育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它都是具有全方位应用的普遍法则。因为我讲过音乐课、市场营销课、管理学、成功哲学,医学,和大家讲课的内容不一样,我讲第二部分内容的时候,希望大家来参与交流,我知道今天来参加活动的老师都是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老师。

开始讲之前,首先来谈最近感悟到的一段格言性的东西,“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审美才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境遇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来拓展我们的审美空间、激发我们的审美精神就应该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我这段时间回来修改我的《为教育立心》这本书的时候,灵感突然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国外去走了一圈,有很多感悟,很多体验,怎样把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升华成理论的东西呢?这一句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我不知道大家听后有没有感觉?就是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性,大家有没有感觉?周老师你是教语文的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体会。

(周老师:还是有这样的体会的。)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我在美国当中医骨伤科医生,业余时间在从事教育研究,我很幸运,我去了一个星期就上班,在这个过程中,我治疗了差不多4000人次的病人,这中间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有一个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在斯坦福大学也就是我们微电脑的发源地学习,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有过交流,他就跟我讲:柯医生啊,我觉得我们在美国来有点悲惨!我说为什么呢?他说,美国的教授聘请我们来,他们讲一年时间的课,我们要花六年的时间来消化,第一年我们就把理论的东西学完了,然后,我们以后的五年几乎天天往实验室跑,在国外的教授,不像国内,他们叫老板,他跟我说,为什么国外的老板那么喜欢中国的留学生呢?因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去的留学生都有一个特点:不会玩!那些教授的课题都是设计好了的,这些学生无非就是到实验室去收集几年数据,他们用两三千美元聘请你就干这个事情,在美国,别人不愿意干。我还碰到一个来自武汉的留学生,在武汉大学读硕士然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来留在了硅谷搞研究,我们也聊到中国的教育问题,他说,不错,我们中国人包括大陆和台湾过去的,我们数理化的成绩都不错,这一点美国人根本比不上,但是关键是这些我们觉得很难的东西对我们将来没有什么用啊!这就是我们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有一种论调,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我曾经在中国看电视,一个教育部管基础教育的副部长讲:“我们很多富翁把很小的孩子送到国外去,值不值得我们反思,因为有很多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并不比美国的差”。据我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这是对两国基础教育的误解,西方国家他们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具体要掌握多少知识,找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生命的状态,他们把情感、意志力、自信心、爱心的培养放在了核心的地位,至于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他们并不要求,我问过很多家长,他们说学校不会排名次,他们的孩子普遍比较放松,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华人的孩子怎么办呢?他们不太重视知识的教育,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一般来说下午三点以前就放学了,华人就把孩子送到很多中文学校去补习中文、音乐、钢琴、体育等等,那些学校就派车来接。在西方国家呆久了我就发现,我们华人的审美素质普遍较差,在我看来,美国有很多文化含量非常高的城市,尤其是旧金山,我问过很多华人关于文化的问题,答案都让我非常失望。我说,后现代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金斯•伯格,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叫做“垮掉的一代”,他就是在旧金山一个城市之光书店诞生的,我问了一些教授,问了很多当地的华人,他们从来不知道,根本没有听说过,还有旧金山的同性恋是最多的,为什么全世界的同性恋都集中的这个地方呢?为什么旧金山能够产生那么几位文化大家呢?基本上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人知道。所以说,我跟大家讲,在美国的中国人生命的状态不太好,因为在西方国家不像在中国,他们非常的孤独,在硅谷哪个地方,大家一上完班就回到了别墅里去了,他们整天就是家里、公司、超市、送孩子到学校这样四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平时没有什么交往,不像在国内,朋友来了,大家一起到馆子里去搓一顿。我就感觉到我们从大陆、台湾、香港去的华人因为我们长久以来缺乏审美的教育,导致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面,感觉也没有丰富起来,对美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我的一个开始!

下面我就提一个问题,用问题开始我们的讨论,大家思考一下:为教育立心是我写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教育到底有没有心?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那么教育的心在哪里?大家思考几分钟。

我请大家来谈一下你的观点,根据你的观点,你认为有没有心?(凡夫子:我认为教育是有心的,教育的心在于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你讲得非常好,你讲了教育主要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周老师你的意见呢?(周敏:我认为当然有,我现在教高三,尽管竞争非常激烈,排名也很厉害,全年级一千多人,那么排在后面的同学就会感觉到没有希望,生活非常灰暗,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命状态。就算不能考上大学,我们的生命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那么你认为教育的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的状态(周敏:包括老师的生命状态),那么周校长呢?你在这个方面好像很有研究,(周校长:我认为所谓的教育有没有心还在一种理想的追求中,我们现在过多地陷入行政文化的约束下,我们现在并没有把我们的真正的教育体现出来,我赞同刚才周敏老师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形成一种生命的状态,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大家讲得非常好,那么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来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观点的。(一个老师插话:教育是否有生命?我们认为有生命的人就是有心。凡是有生命状态的东西,也就是有时序性的东西都应该有心,但是到底教育的本质在不在美,我们愿意听一听柯老师的讲解。)

在1985年,我当时在重庆大学生命发生了危机,感觉到生命没有了希望。我是82年进大学,读了一两年就感觉非常厌倦这样的自然科学或者说这种工科的东西,本来八十年代初进大学的学生,都是非常热爱读书的,非常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大学里昂扬起来,但是我发现,我们成天沉浸在无休止的解题中,老师出大量的练习题基本上可以把你整个下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占完。甚至你还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于是我感觉到很压抑,很沉重,越沉重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想找一条出路,至于什么样的出路,当时,我还是非常茫然,所以我在重大就号召了一大帮同学走上讲台,组织了一个“恳谈会”,我们自己来讲,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我们随便你讲什么,只要你站上讲台讲就可以,讲我们的学习,讲我们的曾经,讲我们对社会的看法,我就在那样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居然还有讲课的能力,一方面,我对工程技术很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又发现自己在讲课上很有天赋,于是我给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定位:我要当一个教师,要当教师就要当最好的教师,因为80年代那个时候,有一种观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拿破仑说得,还有高尔基有一句话:“一个人的理想有多高,他的才力发挥就越大”,在这样的信念鼓动之下,我就相当一个教育家。既要当教育家,我就要当第一流的教育家,做世界级的教育家,85年我什么教育学的基础都没有,但是我的理想定位就在这里了,既然要当世界级的教育家,你就应该有一本世界级的专著来显示你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写世界级的专著就应该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当时,我在重庆大学读书就跑到重庆师范学院去旁听教育的课程,在旁听的过程中,我就向老师请教,那个老师是那里很有名的一个教授,我就向她请教:我说,老师,在教育里面有没有世界性的难题?她就跟我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学还不是科学,还仅仅是经验之谈。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每一个教师的经验都不一样,左说左有理,右说右有理,我们国家的教育还仅仅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阐释。很多规律搞不清楚,她说世界性的难题,比如说首先我们搞不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人解答或者说解答得不好,如果你想突破的话,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一个突破点。然后,我就试图找一些书来看,但是,那些关于教育的本质的阐释的书,我看不懂,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根植在我的头脑中,后来我就去办音乐培训班,在这个阶段,我又到重庆师范学院去请教心理学的一个教授叫唐自杰,他讲整个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是错误的。我就喜欢这样的教授,因为他居然敢讲整个西方国家的心理学都是错误的,我很佩服,他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所长潘菽教授的学生,潘菽二三十年代留学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我想他们这样讲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不会随便乱讲的。1988年,我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我就拜在唐自杰教授的门下学习心理学,他们讲,整个西方把认知看得很重要,而心理学不应该把认知看得很重要,应该把情感和意志看得更重要才行,心理活动不应该是“知、情、意”三分法,而应该是“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二分法才对。他们认为,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心理学发生的机制,才是正确的。潘菽教授与唐自杰教授提出的理论,在80年代后期,整个中国心理学界把他们的东西否定了,基本上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时,我在那里学,只是作为学生,还没有在理论上突破。

后来,大概是92年,我就从重庆到成都来了,在四川爱达经理学院作教务长,我上成功哲学和市场营销这样的课程。每天早上,从6点半到8点半两个小时的时间是我主持的,我就跟学生们一起跑步,每天大概要跑几千公尺,跑完以后,我们就开始演讲,我就负责这些基础性的训练工作。94年的时候,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没有突破,94年十月份,为了移民美国作准备,我就到成都中医学院学中医去了,学了半年多以后,我感觉到,怎么中医那么美?一个教授问我学了半年中医以后有什么感觉?我说,哎呀,中医是美学!我说出这样的话,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医学院那么多的老师那么多的同学没有哪一个说中医是美学呢?从他们讲课和听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他们上课就是一种应付!除了几个名老中医,很少有人说起中医就眉飞色舞。我就在反思,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觉而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呢?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中医的美呢?这是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事情,在中医学院期间,我有一个周末到成都科技大学去跳舞,舞会是晚上8点半开始,我准时去了,但是到了那里以后,整整一个半小时我一曲都没有跳,本来我是非常想跳跳舞的,但是为什么我一曲都没有跳呢?我当时愤怒到了极点,为什么?因为他们放的全是港台音乐,就是刘德华张学友他们的歌,本来科技大学的活动中心应该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地方,港台音乐也是一种形式,你不能说他们就不对,但是我还是渴望有高雅一点的东西,一个半小时我都在等待,我当时愤怒到了极点,冲进他们那个放音间,差一点把他们那个摊子砸掉,我说,他妈的(不好意思,我当时确实愤怒到了极点)你科技大学是狗屎大学!我好不容易有一个周末,我周末是到这里来休闲的,可是你们全部放的是港台的东西,哪里的工作人员说,老师,请息怒,你是什么意思?我说,你作为一个大学校园,应该有一个大学校园的文化,应该雅俗共赏,港台的不错,但是,你还是应该放一点高雅的东西嘛,他们一个工作人员拿来一盘张学友的歌,就是那种“瓦咯咯瓦咯咯瓦咯咯”听起来很刺耳的那种歌,他说这难道不好听吗?我说,难道你认为这好听吗?他就说,老师你息怒,先出去,我等一下放一些高雅的舞曲。然后,他们很快就放了一个波兰圆舞曲还有放了一个多瑙河之波舞曲,我的精神一下子就来了。但是,舞会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掉泪了,我说,他妈的,愚蠢的国家!我就痛骂这个国家,普遍性的把丑的东西当成美,这不是愚昧是什么?于是我就意识到实际上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我跟他们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审美上的冲突。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我知道处于这个状态,我就有新的东西要冒出来了,在中医学院期间,我就开始臭骂中医学院了,我说中医学院整个就是在搞破坏,有些老师就说,嘿,柯领,你怎么这样讲?我对一个刚从日本回国学习药材的老师讲,我说,本来中医是一门非常美的学问,可是现在你们把中医用一系列的条条框框把它填满,整个中医学院的教材就是有结构没有精神。他说,你讲的太好了,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我们尽管也感觉到现在的教材有问题,但是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他说,你认为精神应该是什么?我说,首先是审美精神其次才是科学精神。你看我们的学生进来以后就是背诵条条框框的教材,不独中医,就是我以前重庆大学学的那些理工科的内容也都是这样,背诵条条框框,本来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就偏要把它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段时间, 我整个的生命状态非常亢奋,我知道我一定会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了,时间推到1997年,我在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实习,1月6日这天早晨,我骑车行进在锦江大桥上,我就在想,人的核心素质到底是什么呢?那段时间到处都在提素质教育,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一个想法就从我的脑袋里蹦出来:实际上一个人的核心素质应该是审美素质,我们的教育应该要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鉴赏力为中心,从培养一个人的审美的感觉开始。之前一直纠缠在心中的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我兴奋得不得了,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把这个想法记在医院的那个实习的记录本上。于是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美的教育,培养人就应该是三部曲,第一,要培养人的美的鉴赏力!第二,塑造独立而高贵的人格,第三,就是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就站在成都锦江大桥上,写了一个教育学的框架出来。我找到“美是教育的本质”这种感觉以后,我就想这样好的东西,前人有没有讲过呢?于是那天晚上我下班以后就翻阅书籍,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说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说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说教育的本质是多样的,说教育没有本质的……太多了,可是就没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美的教育,以前我看这样的书籍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一次我看懂了,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那么,我要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呢?我就跑到书店里去买书,有一天,我就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书店,刚好看到一本名言警句的书,我就翻到了郭沫若有一句话:“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待于人性的改造,人性的改造应该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即美的教育入手”!我一看,哎呀,心里非常激动。我认为正是审美把人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于是我就去查资料。

我发现,德国在17世纪以前在法国这些国家面前是抬不起头的,但是,为什么在18世纪19世纪,德国产生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这样一批人?他们这一批人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审美鉴赏力才是一个人最本质的能力。席勒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首先要让他成为审美的人”。也就是说要把一个感性的人培养成为理性的人,必须要经过审美的桥梁。而且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里把审美教育分析得非常好。于是我感觉到,前人有这样的一个见解和我的感觉是一致的。我就要来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后来,98年1月14日我就把论文写完了,然后就投给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我就对“美是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论证。

我的推理比较冗长,首先我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最基本的命题入手,在这个前提下我进行推理,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活动,心理决定行为,所以心理比行为更根本,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意向活动,一个是认识活动,这样一下子分开了!我们以前一直以为,心理是知情意的统一,现在我证明这个结构是错误的,这个观点还不是我的,应该是潘菽和唐志杰他们的,为什么他们不能让人们接受这个观点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知道意向活动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意向是怎么构成的,有哪些要素,我就把他们的观点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我认为意象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向是人的活动动力所在,心理活动中意向活动是最重要的居于核心支配地位。认识活动是在意向活动主导下的活动,所以意向活动比认识活动更根本。那么在意向活动中,需求是本体,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不知道心理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悬案,我这里就明确的提出来:需求是心理活动的本体。你看,不管是中国主编的还是美国主编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他们第一章讲什么?感觉、知觉!讲思维、讲记忆对不对?我现在把它颠倒过来,我首先讲人的需求,然后,讲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这才是心理学的基础的基础。那些感觉、知觉、思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服务的。那么现在心理学界的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一下子就被我突破了!

在意向活动中,需求是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现在全世界不知道人的情感是怎么产生的,你们去看那个普通心理学的书,他们根本不知道需求是怎么回事!还停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没有最根本的突破。在我看来,需求是生命的种子!我们培养孩子的过程和农民种庄稼的过程是一样的,那些有经验的农民种庄稼为什么种的好?因为他们知道农作物在那个阶段需要什么,你需要什么我就配合你的需要,需要阳光我就给你阳光,需要雨露我就给你雨露,需要肥料我就给你肥料。教育和这个一模一样,需求就是心理活动的本体。如果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是如何展开的,那么我们教育的过程中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嘛!一个是满足需要,一个是提高需要,这不就简单了吗?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产生了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了价值观,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心理活动中最根本的活动,他决定了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的深浅,决定感知的大小,就是在这里,情感是本体。

人的情感又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和理智情感是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我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审美情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通过心灵对客体的审美共鸣而产生的情感,审美情感是我们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人摆脱动物性的出发点,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创造性实践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所以,健康审美情感的教育就应该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出发点。换句话说,美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质。正如美学家李泽厚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美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美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感性和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

我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教育研究》的主编就告诉我说很多人可能还是看不懂。他说,你能不能就这个问题再做一些解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我这次从美国回来就是做一些这方面的解释,刚才这里是理解我的观点的最关键的地方。我以为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要从重建审美价值观开始。就心理活动来讲,情感和认知是构成心理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这句话不是我讲的,是一个著名的美学家叫高尔泰说的。以前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后来好像到美国去了。他有一本书《美是自由的象征》,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当时看了感觉太经典了!你观察任何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普遍的审美修养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中有一点特殊,我们一直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把音乐美术这样的学科看成是豆芽学科。80年代我在重庆大学,我是音乐协会的会长。我搞了一个调查,在重庆大学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会识简谱,而那百分之五的人中间,有古典音乐文化教养的人很少,而这些人现在已经工作了,我的那些同学,现在在各条战线上担任领导,有时候我打电话过去,他说,嘿,老柯,晚上晚一点再给我打过来!好吗?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打麻将!他们休闲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在打麻将上度过,我不能说一律的反对打麻将,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是如果说,一个国家大多数人打发休闲的时间都耗费在了麻将里面,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本来,休闲的时间你可以打麻将,可以跳舞,可以踏青,也可以参加音乐会,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我们从小没有培养他们如何享受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学习艺术就是培养人享受生活的能力,学艺术不是学了没用的,好像现实没有用,但是却是在培养他们享受生活的能力。我回到成都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到处的茶馆都是打麻将的,本来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别人的娱乐方式的选择,但是一个社会的娱乐方式都是打麻将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尤其是引起我们教育的反思!你看,在西方国家,那些精英阶层,他们的娱乐方式是非常多样的。他们玩游艇,自己开飞机,还要去听歌剧!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就把时间花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上了,这些东西就激发了他的生命状态,提高了他们的生命活力,你说,他们的创造力怎么不强呢?在硅谷我们中国人的地位是什么呢?上不沾天,下不沾地!但是,这一批人在国内基本上算是精英,他们中间能够真正的冲到管理阶层与最顶级研发的就不多了。我遇到过美国一家军事武器公司的人,她跟我说,在他们公司真正在研发第一线的人基本上都是老美,因为他们有新奇的想象力,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贡献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把这些想法变成具体的程序,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给别人当下手。很多国内的留学生也讲,他们很多时候思路不开阔,习惯了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往往那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在研发上特别有感觉,我们学得比他们扎实,但是创造性没有他们好。所以我就讲,美是教育的本质!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接下来,我们休息一会儿,然后就讲美是教育的本质在具体的教育中怎样来贯彻。

下半场:

在开始之前,我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和大家分享,就是“感知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了它,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的感知它”。我觉得他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在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文章里有,我刚才讲美是教育的本质,要深入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仅仅靠大家看这些参考资料不行,我建议大家读一些书,比如说,黑格尔写过一本书叫做《历史哲学》,它里面有一章就谈古希腊这个民族是一个美的民族,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席勒曾经写过一本书《审美教育书简》,然后,尼采也写过《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美学著作,还有海德格尔《林中路》,还有就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从德国跑道美国的一个德国人叫做马尔库塞,他写过一本书叫做《审美之维》,那本书很有意思,当时被希特勒迫害的人很多都跑到美国去了,这些人并不是就一味赞同美国,美国是一个包容性的国家,在美国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好,那些搞人文科学的人就不是很好了,挣不了多少钱,美国尽管是一个科技至上的国家,但是,那些来自硅谷的人就讲,他们已经把科技发展成了美学,比如苹果公司,人们从中体会到了科技之美。马尔库塞在写这本书之前,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单向度的人》,是对美国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研究,他认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发展到极致也是很不自由的。科技发展以后,科技反过来控制人,把人当成工具,他认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它既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政治压迫,也反对美国的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是技术压迫,他就号召大家起来造反,所以在六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很大的运动,最终被镇压了,马尔库塞就觉得应该在内心深处发动一场审美的革命。他在书里就写道:艺术代表所有革命的终极目标,个体的自由和幸福,艺术的使命就是要人民去感受一个世界,让个体在社会中摆脱他的工具性生存的思想和活动,艺术的使命就是在所有行动中去重新建造感性和理性,去塑造新感性的人。他成为美国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要把这些现象理解清楚,才能把“美是教育的本质”深刻的理解,我们一定还要看很多书。还要了解人类演变史,尤其是西方哲学史,弄清楚那个阶段,西方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哲学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你要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命题。

刚才有一个老师讲,我也有同感,我们中华民族不管是来自哪里的华人,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人怎样去谋生,而不是去生活,台湾也是如此!大陆也是如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人怎样去生活,而不是去怎样谋生。生活才是最根本的,生活需要感情,需要浪漫!我们的教育是千方百计的摧毁你生活的能力,不要以为台湾就好,台湾也是如此!我在美国可以看到台湾的电视节目,但是我根本不看台湾的电视,我还情愿看大陆的,因为台湾搞的也是资本主义,但是他们搞的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尤其缺乏宗教的引领,所以很多东西他们也搞得乱七八糟的,又土又俗。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不是我们教育部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学校或哪一个老师的问题,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体系出了问题,从根部到树干到枝叶全部出了故障!我说美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感性的力量激发出来。把感受生活的能力重新激发出来。我就是带着这个使命从美国回来修改我的书稿的,我以为,我到美国一年多了,脑子可能生锈了,到美国,我去做医生,没有更多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回来对修改我这本书没有太大的信心。结果,这段时间我静下来,我觉得妙语连珠,所以,我很有信心,只要一出版,出来就是世界名著!整个表达没有商量的余地,就是自言自语,把它表达出来就行了。我记得中国古代有首著名的古诗就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我感谢我的国家,因为她带给了我太多的痛苦!可以说,是丰富的痛苦,我要去思考,为什么我如此痛苦?毛泽东也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我认为美国、德国这样的国家不太容易出伟大的思想家了,上海的德国文化研究所的主任赵鑫珊有一次就问德国的人,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你们产生不了像康德、黑格尔这样的人了呢?那个德国人沉思了片刻说,也许是我们在德国的生活太好了吧!我们苦难少了,我们的德国人不再反思,不再思考了!我们去享受生活了。而我们中国呢?我们生活在压抑之中,这种压抑正在开始释放。我们中国其实是一个多元的国家,美国表面上看是多元的,但是他们西方人盲目自信,以为自己的文化是人类的核心,他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东方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应该是苦难培养起他们愤怒的激情。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我们有非常好的文化,比如易经、比如中医的博大精深,而起我们也可以学到美国的、德国的文化,我92年差一点到美国去,但是,后来我就到成都来办四川爱达经理学院了,我现在甚至认为,如果那个时候就到美国去,我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因为我到那里,最多就是去学一个MBA,然后毫无疑问就去一个公司做负责人。但是毫无意义!我在中国的这段苦难的日子,把我内心中美的感觉激活了。在问题很多的环境容易发现问题,你在美国那种环境发现不了。下面,我们就看怎样把美运用起来。

具体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实际上归纳起来就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就是在搞破坏!从教育部到大中小学团结起来搞破坏,这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我在引言里这样写道: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现在,经过我对“美是教育的本质”的揭示以后,教育变成了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我把这一转变称为教育的革命,所谓革命,就是世界观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把知识的传授,把条条框框看得非常重要!我们强迫学生,用很多方法逼迫他们学习,导致他们普遍厌学。兴趣是一种情感,但是我们却用条条框框的东西破坏了他们的情感,最后导致我们这个民族的心智是非常狭隘的。这是整个教育系统出现了问题,与我们哪一个人都没有关系。那么,西方国家也有作业,但是他们不允许排队,排队就是歧视!所以很多刚刚到美国去的家长很痛苦,他们还愿意把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读初中,因为如果在美国,你逼迫小孩子学习,他要告你!他要保护他自己的权益。还有些父母要去看孩子的日记,孩子照样可以去告你,因为这是个人的隐私。所以我们很多到美国的父母非常痛苦,他们认为:我们好不容易为了孩子到美国来,但是他们现在不孝顺我们,动不动就要告我们!实际上,这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小培养人,培养你自由选择。那么中国现在呢?有没有办法改变呢?我认为大环境要改变起来确实是非常难的,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的教师至少可以把“美是教育的本质”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之中。我常常讲的一句话: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现在做起。那么接下来我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我先给大家念一下我的引言里的内容:人类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正走向转折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人的态度,才能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的态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而真正实现为人谋幸福的理想。我的直觉发现与理性论证揭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为整合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全面而系统的展开。美是教育的本质,美为教育立法。因而也就重塑形象与更塑精神地为教育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

那么现在变过来了,美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教育要以探索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要学会倾听孩子、倾听学生,并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对话关系。美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教育的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在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学校要倡导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把学生的审美情趣尽可能引向到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中——欣赏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著、欣赏世界名画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也不反对同学们对大众文化的选择。学校在文化的选择上要保持“一”与“多”的态度。“一”是指学校倡导的高雅文化。“多”是指文化选择上的多元宽容的态度,学生们可以选择高雅文化,也可以选择大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自己审美修养的组成部分。

那么,这个就是谈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周校长,我不知道你在负责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是不是这样运作的?你们对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就是反不反对大众文化?(我们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追求还是鼓励他们自由选择,我们学校对于不同的学生尽量创造不同的方式让他们发现自己,同时学校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学校还是在高雅与大众文化之间,我认为周校长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把美是教育的本质发挥的很好的一个校长。把美是教育的本质的理念贯彻进去了,比如说,你们在开学的时候,写那个告同学书,告家长书,我认为写得很美!语言也很美,很有感染力!刚才涉及到一个国家整体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对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用的了。

美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要走向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它要求我们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遵循“感觉(Feeling) ——思考(Thinking)——实践(Practice)”这样三个阶段才能完整与深刻。说到这里,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你看我们到书店里去买书,看到西方国家那些学者写的东西,你们看他们的前言后语就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往自己内心里钻,但是,你看我们国家很多学者写的东西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当然,我们国家还是有三四个左右的还可以,比如说周国平这些,我们的有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写得文章不亚于西方国家的作家写的东西,比如说,马尔库塞说到美的功用的时候,中国的刘小枫就比西方国家解释马尔库塞解释得更好。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说过这么一件事,说它有一个侄儿在作文写大海,说把大海写得那个好呀, 写得活灵活现,但是,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那么小把大海写得那么好,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他无非就是背诵了很多文章,这篇文章无非就是他们背诵出来的。 后来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西方国家并不是不要你背诵,但是,他们首先是要你感觉,它不是要求你要有多少华丽的语言,多少美妙的词语,他们是要你亲自去感受,去体验,把你的所见真实的表达出来。我在中国碰到一个博士研究生,我看他的论文,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们的文章没有我字呢?他就说,我们的教授说过,我们要客观的研究事物,所以即使我们的文章里有我,教授也要把它删掉。所么恐怖呀!一个国家的学术界的精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我字,没有自己的情绪体验的参与,纯粹就是背诵!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的写的书,实际上成就是很小的。那么这个地方我就讲道:感觉(feeling)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来全面接触学习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对感觉的对象在感性接触的过程中有了内心把握的方向,也就是说找到了整体感觉,培养自主发现的眼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悟性直觉力。思考(Thinking)就是在找到感觉的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形成把握整体的理性认识。实践(Practice)就是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主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把握,把经验与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把感觉与思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老师是不是体验式的教学。(周老师:我觉得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少,一方面我们被关在学校里,出去体验的机会非常少,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就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就是记忆和训练)但是,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可以把他用起来。我讲课时讲得很好的,其中有一个奥妙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说,我上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学生来了,我首先提前一个星期把这本书和教材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找整体感觉,回去以后自学,一个星期以后,也就是我上课的时候,我要看到他们每一个人手里有一本自己写的市场营销的书。如果写不来,我要把写不出来的学生赶出教室!有些人说我没有时间,文化水平很低,写不出来,我说不行,市场营销这门课不是说你文化高就可以学好的,首先要看你有没有感觉。任何一门学科,要找到整体的感觉很重要,因为一开始的感觉决定了以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是分解式教学法,大大低估了学生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我在学习系统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你从“整体——部分——整体”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效益绝对提高很多。我们的老师,不管是教语文教英语还是教其它的,都要首先停下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映像,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如果学生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不要急于灌输,一定要有感觉以后,上课的时候讨论!老师要启发学生去找到这样的感觉。包括其他的学科!找到整体的感觉以后学起来就很容易了。我在教市场营销的时候,采用赶出去的方法,他们都找到了感觉。本来这门课,八十个小时完成的,我四十个小时就教完了。后面的四十个学时干什么?讲案例,讲具体的运用。我就把主要的时间用在了用市场营销的知识、原理、方法来培养具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上,效果当然很好。学完这门课以后,我们很多学员说可以马上当经理了。

我就在想,我们其它的学科也可以这样。一旦找到了感觉,学生会很有兴趣!我们很快把该讲的东西讲完,然后就可以按照老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可以联系运用,本来用美的观点去看的话,我们的教学讲究的是形象性、情感性、活动性可以把课堂搞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很多老师还是用“部分——部分”的方式,我们应该用“整体——部分——整体”三部曲的方式,这也就是系统心理的认识方式。美国人就很成功的运用了这样的系统思维方式。这是人类系统研的最高成就,为什么我们不能够 让我们的老师运用起来呢?周老师,你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方式吗?(周敏:用过)下面我们请新都一中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周敏老师来和大家分享以下你的感受。(周敏:我教高一的时候就把语文书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读教材,然后要求他们每个人办一张报纸,可以谈对课文的看法,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心得感受,大家知道我们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要有趣一些,内容要宽泛一些,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应试的问题,所以,还要进行知识的梳理……)你的教学也是为了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发现的眼光。我在这方面还有一个感受,我上音乐课。我是重庆大学音乐协会的会长,我培养了将近两万名音乐爱好者。我在头一堂课就从宏观上去讲,尽管音乐的很多地方比较枯燥,但是一旦讲到宏观就有很多故事了,我就在这一堂课里把所有的爱好者的兴趣煽动起来,我就讲怎样欣赏,找到音乐的感觉。我要演奏几十首歌曲,把录音机打开把大家引入到对音乐的美的意境中去。很多音乐不好的人实际上缺乏的是节拍的训练,我就在教学楼里带着他们几百人一起打拍子,把教学楼弄得震天响,于是别人看到这里还在学音乐,他们也来了。我们很多人跳舞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心灵的节拍。这些工作做完了,才开始进行简谱的训练,五线谱的训练,到最后的时候,我就带着大家回顾第一讲的东西,我们经过七次讲座大家已经把音乐的框架填满了。

所以说,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方式运用起来的“整体——部分——整体”。我觉得凡是非常优秀的老师都会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以前的高中数学老师就是这样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等东西总结出一个图表的方式,我们不在于做多少题,关键是要培养一种整体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学生就很有兴趣了。

美产生于整体观照下的局部行动之中,我们要运用起来。我到了美国以后,等到我的书出版以后,我要给教育部写信,教育部部长要看!我要强迫你看!你把中华民族的教育搞得这么糟糕,花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不就可以了吗?所以说,我这一辈子的任务不做多了,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理念在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但是充满希望的民族的土地上慢慢生长起来。

最后我要用这一句做个总结:

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把渴望成长的心灵导向正确的方向;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激发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种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种怀着希望的文化旅行。这时,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谢谢大家!

柯领对话妙语录:

1、我建议把中国的语文教材全部烧掉!除了《新语文读本》。(李玉龙说,现在的新教材有一些改变)我可能看到的是老教材,那就不要全部烧完,留一点好的。

2、(一个老师讲到需要很多柯领这样的人为中国的教育呐喊,要自上而下改革的时候柯领说)我跟他们较量去!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我来做我的事情,你们做你们的事情,我这本书不写好不交给出版社,自己都没有被说服,怎么说服别人呢?要出就要出个世界名著!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29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