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一如既往提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温和思考邓小平理论,我有以下一己之体会以求教大方。
邓小平理论的渊源与本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年代结束,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位为执政党。经过三年过渡恢复期,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代。然而,和平建设不和平,连年不断的运动,真正专心致志和平建设没有几年。从1957年以后“左”的路线逐渐在中央占了上风,一直演变到“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定“文化大革命”为“十年浩劫”,真是四字中的。我之所以重温这段历史,实在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十分宽容的民族,附带也是一个容易健忘的民族。这几年直接、间接为“文革”翻案的文章、著作和传媒作品越来越多了,忽悠着在和平幸福中成长甚至不知“文革”为何事的年轻一代。不深刻认识和牢记这段历史,就不可能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怎么诞生的及其划时代的意义。
“文革”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历史性挑战:中国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又如何搞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共产党人就是顺应历史规律、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终身奋斗目标的。换言之,人类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靠共产党执政领导。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前几十年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十年浩劫”已宣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破产。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执政?邓小平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以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大智慧和革命胆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理念。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把全党、全民凝聚在一起。
以后,他在许多场合阐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以后他反复讲这些观点,贯彻始终。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系统总结道:“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大胆干,抓紧历史机遇加速干,开拓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非凡成就,邓小平同志的威望与日俱增。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二大以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四大将其进一步简约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确认党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旗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从党的七大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谈到“坚持毛泽东思想”,都是认定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中共产党人集体创造的理论成果。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毛泽东同志为首,所以,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冠以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合理的科学选择。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还因为它不包括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十年浩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正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因毛泽东同志晚年的严重错误而失去光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理论,中国民主革命在其指导下取得胜利,历史实践检验了其真理性。
同样道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总结和吸取前三十年执政建设中许多严重挫折的沉痛教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在二十年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其真理性。因此,党把自己执政建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冠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是合理的科学选择。
当然,邓小平理论也不只是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造的伟大理论。当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时候,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出要写上“集全党的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他还通俗解释道:农业改革不是我发明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首创;开放也不是我的首创,是广东宝安县群众和干部的贡献,我只是支持他们,把他们的首创提高到方针政策和理论高度。提高也不都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第二代领导集体,也包括你们搞理论写文章的……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风格。但是,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个思想也写入到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实践也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从渊源上看还是从本质上看,都是两位一体的,是我们的旗帜和指导思想。
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不是追求十全十美的天堂,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是而且只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然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是在一个十分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诞生的。当年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列宁联合了广大农民阶级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从“政治革命”讲,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历史机遇夺取了政权,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成功实践。但是从“社会革命”而言,新诞生的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先进生产力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要言之,是一个“早产儿”。
如果像列宁当时设想的那样,革命成功后党可以利用无产阶级专政更好更快地发展先进生产力,专心致志下苦功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的“早产儿”也许会茁壮成长。不幸的是,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大环境下,在社会基础广泛的小农经济及其小生产意识影响下,苏联逐步演化成政治上独裁、经济上垄断、文化上专制,如果讲它仍然是社会主义,那么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严厉批判的那种封建的社会主义。这种苏式社会主义自诩有两大基本特征:公有制与计划经济。这两大特征恰恰集中反映着封建皇权经济。这种封建的社会主义自然是无法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是断无前途的,历史已无情地作了结论。
不幸,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仅“一面倒”传承了苏式社会主义,而且中国有着比当年俄国资本主义更加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然笼罩着更深刻的封建的社会主义阴影,终于导致“十年浩劫”大悲剧。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逝世后世界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以及中国十分落后又极其复杂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首先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速度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提出“三个不是”,就是和中国封建农业社会小生产意识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小农经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开拓先进生产力的精神状态划清了界限。一句话,与封建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及其意识形态彻底决裂。
经过二十年排除万难渐进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终于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作了全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传统社会主义两个必要条件的苏联式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在这里均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如今,历史又前进了二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而丰富的实践,使我们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请允许我列举如下简明要点: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坚决走中国自己的路。既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也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拓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社会主义建设分几步走。当今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中国实际出发,来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第一步战略,解决全民温饱;第二步战略,实现全面小康;第三步战略,是达到按世界标准的中等收入发达水平。
3、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始终如一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密切关注和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世界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第一战略的地位。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主义。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都在改革之列,目的在于不断解放生产力。在一切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革是包括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改革。一切其他改革都必须服从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继第一次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是一场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基础的“社会革命”。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开放。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共享全球化的效益,共建和平共赢的世界新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开放也是改革,是另一意义上的改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与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6、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都要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现在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要有抓住历史机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要有担心丧失机遇的忧患意识。要不断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7、逐步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剥削就是不劳而获,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这是与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不相容的。所有制不再是决定剥削与否的依据。代替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垄断的是各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显现的剥削行为有私有制血汗工厂、长期亏损的国有制企业、各种市场垄断和竞争特权、行贿和贪污腐败、仰仗亲属权力谋私致富的“权贵资本主义”以及人人共享的社会福利和无偿平调支付(救灾除外)。所有剥削是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和全部内容。
8、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13亿人口是举世无双的超级社会。因此,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公正分配的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值”,从而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绝不是小生产意识要求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而是中等收入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
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与民主是不可分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必须用法治来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通向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建设高度的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民主的先导。
10、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是巩固和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坚强支柱。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党要管党,治党从严。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党自己本身。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历史时期,慢了不行,欲速则不达。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排除一切“左”、右的折腾以及其他干扰。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全过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仅从以上十二个要点就足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往种种社会主义理论所没有的全新理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前进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持久的指导思想,那么,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成果。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战争夺取政权取得胜利是十分不易的,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和平建设取得成功,达到今日中国水平,更是史无前例。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理论更来得不易,其意义更加伟大,更加现实,也更加深远。因此,全党全民要更加珍惜,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
用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部署,到202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构成,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精辟概括的那样:到了那时,才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建成了社会主义。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来源: 文汇报201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