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新万里长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9 次 更新时间:2012-09-18 20:26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刘吉  

●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效地融合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七大运行基本准则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进程中,我们要永远牢记邓小平的教导:“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为基础的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总结道:改革开放的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才能“不争论,大胆地闯”。当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有关领导曾请示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回答道:我一直就是这个意思,我之所以没有说,是怕引起旷日持久的无谓争论,耽搁历史机遇。现在通过实践大家认识一致了,好!就这么定了,坚持这个目标,改革到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雄辩地科学论证了的。当年马克思确认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必定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可是,历史进展是曲折的。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成功的,并建立起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32年后的中国革命是在生产力更加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取得胜利的,唯一可以效法的也正是苏式社会主义。苏式社会主义自诩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公有制。实际上是单一的国有制。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被誉为最高形式的公有制。虽然有号称“集体经济”的农业,但是除了不享有城市工厂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外,仍是一切听从国家(政府)安排,本质是地位低一等的“二国有”。实践中,不仅是单一的国有制,而且还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国营制。

二、计划经济。国营制如何经营?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按照政府“五年早知道”的五年计划进行。五年计划具有法律效能,因此,计划经济就是一切由政府严格计划统制的统制经济。

70年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或者东欧等其他地区;无论是国有制还是计划经济,都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后在与资本主义“冷战”竞争中,苏联以及东欧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都崩溃了。中国的苏式社会主义也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革”浩劫后,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不改革死路一条”,这就是历史的结论。邓小平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很快产生了令人鼓舞的活力,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了。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总结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最新、最精辟的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括。它完全摒弃了苏式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

此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沿着市场经济方向突飞猛进,并进而参加WTO,参与全球市场经济竞争。在改革与竞争中,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经济和平崛起震撼了世界和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效地融合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迄今最佳的发展机制

以1776年瓦特完成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一伟大历史进步,认为“分工协作是不要分文资本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像魔法一样呼唤出空前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等价交换,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商品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商品经济催生了近代经济学。二百年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的意义越来越突出了;从内容讲,从单一的商品市场发展到资本、原料、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全面的市场;从范围讲,从局部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化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管理也必然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等价交换的公正性,各种法律和同行自律越来越完善精细,经济法规成为法治社会越来越突出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根本性结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归根结蒂是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实了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最合理最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机制,虽然它还有许多受人指摘、令人不满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点:一、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发扬现代市场经济的优点,又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从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突飞猛进而又艰难曲折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可以概括如下:

1、社会需求。与小农经济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是为社会需求而生产的。不同社会层次、民族、地区特点乃至个性化等万千变化和日益提高的需求,只有靠数以百万计的大小企业分工协作、应市变化来满足。社会需求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它有无限的科学容量,能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最先进的“第一生产力”,从而才有可能从品种上、质量上、数量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不至于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成为社会机制和现实。

2、等价交换。满足社会需求的方法不是依靠封建特权或资本主义金钱万能,或者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权力的“国家分配”,市场经济铁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并通过双方自愿平等的“契约”来确认。工业社会中“工农业剪刀差”,科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都体现了这种等价要求,推动着社会进步。这是人类迄今最公平的交换,也是社会主义倡导社会公正的经济基础。

3、自由竞争。市场交换必须充分自由的才能实现等价。充分的自由交换必然导致激烈竞争,竞争给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动力,不仅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质量保证、品种的改进与创新。这样,交换的自由竞争外延成资源竞争、扩展市场竞争等,直到全球化;内深至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等等,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局面、态势和无限前景。

4、法治公正。既要等价交换的公平,又要充分的自由竞争,就必须依靠法律保证交换中的诚信和公正,防止和制止一切政治的和裙带的特权、自私贪婪等人性弱点破坏社会公正的非正常(恶性)竞争。所以,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没有缜密强大的经济法律和铁拳执法,就没有市场经济。

5、宏观调控。市场巨大而复杂,虽然市场通过利润法则有某种自我纠正的巨大能力,但也不是无限万能的。因此,社会和国家应该有防范和纠正机制,这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既是以市场充满活力的存在为前提,又是以市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官方的、同业协会的、民间的信息收集、研究和公布),然后是经济调控(税收、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政策法律调控,最后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必要的行政干预只是在必要时的最后手段,同时行政干预也只是有限的必要程度,并在干预效能实现后及时取消。因此,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宏观调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微调之中。

6、优胜劣汰。等价交换、自由竞争等市场基本准则实施后,一个最重要的后果是优胜劣汰。必须用法律确保它存在的合法性。不优胜劣汰,前面市场经济的所有基本准则都将遭到致命性的破坏,市场经济也就化为乌有了。有了这一条准则,才能保证优质产业、优质企业、优质人才得到最有效的生存空间与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才能不断向先进、高级转换,才有可持续的永远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市场经济。

7、化劣为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充分关注的问题。被淘汰的劣质产业和劣质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应该得到合理安排,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利用,不致浪费社会资源。企业兼并和拍卖都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被淘汰下来的人员不是劣等人,只是表明他们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为了社会和谐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保障,但同时给予激励他们重新奋斗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压力。更重要的,社会和政府应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免费技能培训和品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投身到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去取得优胜。如此一轮一轮动态地化劣为优,必将大大提高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保证市场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运行基本准则。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要求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是什么呢?是自由、竞争、创新、法治、公正、诚信、互助、学习、崇尚科学、崇尚成功以至民主、人权、稳定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新文化、新道德、新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必将造就高度有序又有无限活力的和谐社会。“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等是旧社会、旧制度的余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关,相反会严重败坏和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活力。

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就可以清除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小生产意识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歪曲与对抗,也可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类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

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可以发现它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的动力和机制。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或靠政府倡导与主导都是无法完成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这个历史使命的。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发达国家从不提什么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的口号,却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下,企业积极地、悄悄而不断地实现了。只要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伟大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必将在当代中国实现!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行到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按照市场导向进行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特别是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更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二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二十年和平发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绝无仅有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条路走对了!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远未成功,同志尚须加倍努力!

首先,从改革范围看,还有许多经济领域未实现市场经济改革,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未动。

例一,当今中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全能的小生产方式。中国农业人口至今仍占60%,这意味着中国大多数人口还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阴影之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还只走了一小半历史进程。小农经济的小生产方式是十分落后的生产力,农业不可能发达,农民不可能富裕起来,这是“三农问题”全部症结所在!依靠行政“一平二调”让农民富起来,必将破坏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改革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业必须进行市场经济的根本改造,从农业社会全能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通过市场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和平消亡,而广大农民个人和家庭进城为工业化提供自由劳动力,这就是“城市化”。同时,农业耕地逐步集中,形成“规模经济”,由农场主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运行准则经营。最后农业人口降为5%以下,这就是工业化完成最根本的标志。“城市化”是表象,工业化是本质,市场化是机制。农业生产方式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始!

例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即国有企业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政府统制下改造为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基本准则运行,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正竞争。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率,竞争出公平。国有企业垄断某些产业虽有巨大利润,但这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虽然党中央一再提出“攻关年”,但由于政府自觉地或习惯地用各种方式维护自己既有的统制权力而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国资委的唯一责任是监督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制止任何形式“国有资产流失”。

例三,金融体制现代化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龙头,它的改革至关重要!金融业也必须以多种所有制成分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基本准则运行,以充分发挥金融业引领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中央银行必须改革,从计划经济下政府的“出纳”地位中解放出来,独立地通过货币发行量和信贷基金率来调控宏观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匀速增长。

例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制。关键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彻底摆脱从秦始皇以来中国“中央集权郡县制”的阴影。仅举以上四例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仍非常繁重,还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推进,绝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绝不是次要的是,从市场经济运行质量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前前后后还不到四十年,还是初级阶段,还十分不完善。前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七大运行基本准则,还没有全面认真地得到推行贯彻。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的契约经济,是靠严谨而完备的法律来保证的,所以,市场经济一定也必须是法治经济。换言之,没有严谨完备的经济法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然而,当今中国,一是法律还很不健全,有的法也欠精细严谨;二是执法不严,由于农业社会基础的存在及其传统文化影响,从官来讲,权大于法层出不穷(包括信访的本质),从民来讲,情大于法(包括许多媒体网络舆论)也是无孔不入乃至声势夺人。这正是今日中国市场出现许多混乱的根本之源。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曾有一句名言:“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其实不仅是农民,一切受封建传统和农民小生产意识影响的工人、企业主和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级干部,都应该受一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运行基本准则及其相应的价值观成为强劲的社会共识,作为判断社会言行的是非准绳。应该把这一教育看成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严重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是苏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是从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并进一步向“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科业社会的伟大转变,不能指望靠一纸命令一蹴而就,必须认定这是新的万里长征,全党全民要百折不挠地艰苦奋斗。过去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受到苏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基础不可避免的、公开的或潜在的反抗阻挠,取得今日成就来之不易!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以后又多次告诫全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么讲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在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中一定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动摇的情况,也有懈怠的情况,还不时有“左”和右折腾的情况。我们各级干部应该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教导,反思并认真改正自己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动摇和懈怠的情况,更要问一问有没有认真抵制“左”和右的折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深得民心,使一些从一开始就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左”和右的人们也唱起改革开放了,甚至企图盗用“深化改革”的名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改回去!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进程中,我们要永远牢记邓小平的教导:“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历史在呼唤,人民在期待,中国共产党人应以坚定不移的革命胆略,积极认真的革命激情,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抓紧机遇,大胆地闯,把这场伟大而艰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行到底!

来源:《文汇报》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4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