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就能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和学习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对于全党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战略全局思考问题
邓小平同志善于从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但怎样才能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整盘棋下活,是亟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针、政策和措施。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命题,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邓小平同志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没有任何本本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引导党和人民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走上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他大力支持和推动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他倡议和推动沿海经济特区的兴办和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邓小平同志就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战略谋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他指出,“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据此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行战略谋划。在推进现代化的根本方略上,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推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上,他提出“三步走”战略。在现代化的评判标准上,他提出“三个有利于”,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统一
邓小平同志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使中国进一步融入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展现出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实现根本的长治久安。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他告诫人们:“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他冷静沉着,把握住根本立足点——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他对各式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有清醒认识,强调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坚守四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就要落空,四个现代化建设就要落空;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他坚定地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秉承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把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自身力量强大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从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世界
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强调中国搞的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中国同美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外部重压之下,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战争和革命的可能性,逐渐形成“世界战争迫在眉睫”的判断以及“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我们有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可以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话中指出,80年代“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当然,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科学论断使党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成为调整国际战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竞争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成功构建起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对策和发展战略。他初步解决了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打破了长期困扰和限制人们思维与行动的障碍。这一突破对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步迈向富裕安康,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维,树立系统、全局的思维方式,努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继往开来,奋发进取。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