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贵族人的游戏,这一点无论放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不足为过的“真理”。它本身需要过分的资金和精力,特别是一定的定力和专研精神,当然还包括天资、人情与权力关系、职称等等。
基于上述中还未完全包涵在内的种种客观与主观的条件,那么能够走向学术道路的,不仅仅有过人的胆识,还要有十足的“后台”来作支撑。而对于没有“后台”的人而言,做起学术可谓是处心积虑,即便是有好的文章,也不太可能,或者说被文章被学术期刊当做“金子”的可能性不大。
非常有趣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越来越成为远离平民的游戏,特别是对于学生阶级而言,如果发学术论文没有一个教授或者名师署名在文本中,估计学术期刊编辑可谓是“瞧都不瞧一眼”,当做学术垃圾丢弃在一边。因为在不权威与研究创新性的可能性不大的前提下,许多学术机构干脆是直接选择教授的文章,这样也不用耗费编辑太多的心血。
这是基于“不信任”机制下的一种学术歧视。难道学生就真的没有创新学术的可能?就没有把学术做的比教授还好的可能?当然,这样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还是有。而不应该为了简化工作就以“标签”识别学术质量,实为一种对学术不负责的态度。
众所周知,当今学术期刊非常青睐的不仅仅是名牌教授的文章,还有具有“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他们认为这样的文章就可能是好文章。的确,是好文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有调研与收集资料的前提,也就是有钱来做支持,那么事情就好办,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可能更漂亮。但是,有没有想过,学生又有什么机会去拿一个课题来做研究?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更多的还要肩负学习的重担,加之学术研究,也就可能做出来的东西,不深刻,不严谨,不规范,不漂亮。当然,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可笑的是,为何在某些核心与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居然写的不是很好,甚至还没有一个学生对于问题的见解深刻,独到和具有学术价值,都可以被刊发出来,实难想象,如果不是基于中国人情社会与权力关系的影响下,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人员,何以有如此之成就?也就是说,学术的尊严在当代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能够遵从学术尊严的学术期刊已经不多。还好,在我个人投稿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采用了网编系统,也就是在网上的系统里投稿,然后匿名审稿,最后得出此稿是否采用。这是一种可能公平的措施,但是如果不改变“教授”独大的标签识别论,那么学术底层依然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甚至是做出该有的学术贡献。
学术犹如市场,只有在“百花争鸣”与“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才可能好的学术文章“一个都不能少”,才有可能让真正爱好学术的人能够更为自信的踏入到为人类知识贡献力量的道途中,才有可能发挥每一个学术研究者的能力,将社会问题一一解决,营造更为和美的社会。反之,如果学术之于学术研究者,不再公平,那么基于人情与关系垄断的前提下,学术资源只会一则被浪费的可能性增大,且还出来不了好的学术成果。
要知道,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研究者研究社会,继而改变社会难症,推动人类知识发展与社会进步。且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要有基本的学术良知和道德规范,不然,学术终究无法服务社会,无法独立,只会是政治的一个工具。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作于兰州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