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使命就是要使人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模式”与“能力教育模式”转向“生命教育模式”,为统一全人类的教育,实现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作出贡献。
——柯领
根据我的研究,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当代美国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现在,应该是把伦理学的价值论与心理学的方法论运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为建立人类统一的教育模式作出贡献的时候了。人类的教育模式是围绕教育目的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模式。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围绕人文主义中心或科学主义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道德中心的教育模式、宗教伦理中心的教育模式、审美中心的教育模式;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知识中心的教育模式、能力中心的教育模式、创造力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一简要的宏观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陈述的内容。
人类的教育思想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其核心价值观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型:由古代的以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道德本位”的教育,发展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加尔文、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的“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再发展到近代的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中心或知识本位”的教育,以及发展到现代的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与活动本位”的教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的转变也伴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尽管很多,但在历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并不多,到现在为止,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教育模式:一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另一种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传统教育”模式和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现代教育”模式是这两种基本教育模式的成熟形态和典型代表。
一、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为中心——重视掌握系统的知识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于1806年出版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近代教育家中,几乎没有哪一位像赫尔巴特那样对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如此广泛、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赫尔巴特从重视道德到重视多方面的兴趣进而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育模式。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慨括成“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所以,中国教育到现在,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本质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过程提高学生认识的某些规律,因而有其合理性的,这也是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弱点和局限。实用主义教育家们猛烈批评这种教育模式是灌入主义、划一主义和主知主义,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抓住了它的一些要害。由于这种教育模式重视书本知识,重视教师讲授,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学生共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就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这样,也就容易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受到批评和非难,从而也必然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二、现代教育模式:以能力为中心——重视体育、兴趣与培养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批评也越来越激烈。同时,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些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各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点:它们都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模式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之。在批判传统教育模式并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杜威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既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又是进步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和建立了美国新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英美学者把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并列。杜威反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他建立的新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做和经验,重视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针对传统教育的积弊和要害,杜威派主张来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实行另一个“三中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1916年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从此实用主义哲学开始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1)重视体育,注重学生健康,注意到智力发展与良好体质之间的密切联系;(2)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3)把儿童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4)提高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协会成为美国教改实验的中心,成为进步教育理论的发祥地,是改革者交流思想的场所。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而不是“监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与家庭合作以满足儿童生活需要;确认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第三,一批热心改革的教育家设计了各种新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显然,进步教育运动冲击了旧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推动了对儿童的研究,纠正了19世纪教育中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倾向。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科学和科研受到重视。
杜威倡导的这种儿童中心的教育,有人称之为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在教育太阳系的中心,现在不再是学科知识了,而是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的构造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设计课程,而不是按照科学的体系,分门别类的来“教与学”,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由学科中心的教育转向学生中心的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为止看到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的面貌——全世界学校变得非常生动活泼,儿童非常喜欢到学校里去,学校里充满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中,学校每天为学生们提供六——七个课时的教学,寒暑假没有家庭作业,从高中开始,学校采用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并组织学习,中小学都半天上课,下午3:00就放学了,然后学生们就自由选择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学习活动、社会活动、自由学习活动等等。这样的学习,也许如有的专家所说:学生自己“探究”,“对话”,“体验”,“感悟”,学习轻松愉快。“学习权”和“好奇心”、“求知欲”得到较好保障和满足……。但是,这样的学习,有可能存在的危险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和有效培养语言、抽象思维、知识体系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能力,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充满了学生的头脑,教学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这一教育思潮兴起一开始,就引发不断的争议。把这种教育模式绝对化、普遍化,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教育实践的偏差。杜威教育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基本慨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不够,他自己也承认进步学校的最大弱点是关于知识性教材的选择和组织。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杜威曾经悲观地认为知识性教材问题非但没有在他手上解决,甚至感到永远也无法解决。杜威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激起不少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者的热情,这些改革最终却因知识质量不高而失败。但杜威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失。事隔多年,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继杜威之后,在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美国领导了一场以结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致力于解决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融合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直到今天,杜威的影响仍然很大,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造性、活动教学、实践教学、生活教学、发展性教学、问题情境教学、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仍然是杜威教育模式的沿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我的看法是,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这是教育的浪漫化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感性的训练,应以杜威的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展开教学;到了高中,这是教育的精确化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慨念、原理与学科体系的系统学习,就要以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到了大学,这是教育的综合应用化阶段,大学一、二年级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中心,教育应以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实施教学,大学三、四年级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育应以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
三、生命教育模式:以人格为中心——重视生态世界观、艺术感觉与内在心性的培养
我注意到,以上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者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重认知的教育模式(简称知识教育模式),后者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实践的教育模式(简称能力教育模式)。他们都是以科学主义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前者是重视书本知识、重视理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后者是重视实践、重视感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事实上,人类的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格为本的教育模式,以提升人格为中心,把学习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养出来的是“和谐的人”,能分辨美丑、真假、善恶,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一种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叫工具制造型的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中心,教给学生技能,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成为有用的“工具”。显然,无论是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还是杜威的能力教育模式都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他们共同的缺点是教导人们如何工作,如何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作为教育展开的出发点,以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为中心,把学生们培养成能适应竟争社会的人,从而造成了教育的普遍问题——过分重视语文、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读、写、算”的能力为中心)而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圣地”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地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教育模式都严重地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忽视了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充满爱心的能充分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的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去追求做人与做事的整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大核心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我创立了以审美为中心、重生命体验的教育模式(简称生命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慨括为“审美中心与幸福本位”的教育模式,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第四次转型。这一模式也可以称为“以自然为本的美育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能把自然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通过超越时空的美、真、善、爱的价值观,最优化地结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构成世界教育共同选择的最优化的教育模式,从而理直气壮地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实践的奋斗理想。如果说古代以人格为中心(道德本位或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模式为“正”,那么近代与现代的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学科中心或知识本位,儿童中心与活动本位)的教育模式是“反”,那么“生命教育模式”就是“合”,使人类教育思想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发展的循环,让教育生活重新回到以精神生活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是一次对古典精神的神圣感、优美感与崇高感以及高贵感的胜利的回归。生命教育模式(又叫全人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格为本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生态世界观”这一精神理念的主导下,以师生的“幸福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 “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以如何过艺术化的生活为出发点,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幸福度的感受,重视学生艺术感觉与内在心性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美、真、善、爱”的心理体验;重视学生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的均衡而全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身体与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要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把握;重视学生情意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生命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超越功利的教育模式。生命教育坚定地要为教育全过程灌注一种审美精神,因为,只有灌注审美精神的教育才是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灌注审美精神的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
我的使命就是要使人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模式”与“能力教育模式”转向“生命教育模式”,为统一全人类的教育,实现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作出贡献。
2012年9月28日于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