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经常播放纪念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讲话70周年的活动。这让我纳闷,这个讲话今天还有多大意义?如果要说纪念,倒是应该好好分析它和后来的文字狱的关系,并以此为鉴,指导未来。
毛泽东讲话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和双百方针:政治的标准和艺术的标准,其中,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艺术标准是第二位的;文艺创造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按照毛的批评标准,好的文艺作品首先要是革命的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而不是反动的、反革命文艺,不是为大地主、大官僚、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服务的。在当时抗日救亡图存(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最为艰难的时候)的时代背景下,按照这样的文艺批评标准确实有利于引导文艺工作者创造时代最需要的作品,抗日、救亡、爱国、革命、英雄主义,用以激励全体中华儿女;而不是像周作文和张爱玲作品中那样更多地展示某种小资情调的生活。
谁来判断文艺作品的政治正确性呢?如果不正确的话该如何处理呢?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基本按照毛的文艺批评标准实行了。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了一套党的宣传部门控制文艺创作的体系,通过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所谓的半官方机构控制大部分文艺工作者,并和其他部门配合,保证文艺宣传的政治倾向正确,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是理想状态,众多奇花异草都被消灭于萌芽之中,到后来就只剩下样板戏,连萌芽的可能都没有了。
特别严重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一套文艺批评标准被屡次滥用,借此制造了无数的现代版文字狱和政治冤案,包括胡风反革命集团和反右运动,后来的文革也是从对《海瑞罢官》的批评开始的,连《水浒》都被利用做了政治斗争手段。在这样的文艺恐怖时代,无数文艺工作者要么因言获罪、因文入狱(如胡风、三家村的邓拓、吴晗、廖沫沙等),要么选择沉默(如曹禺)或改行(如沈从文、钱钟书),要么选择自杀(如老舍),当然也可以揣摩圣意、同流合污(如郭沫若)等。结果是,在毛时代的三十年里,中国几乎没有产生哪怕是半部彪炳史册的名著,远不如民国三十年的繁荣。照例说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没有产生反映时代的巨著是难以理解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专制政府造成的思想垄断、文艺审查和政治迫害使正常的文艺创造无法进行。
回顾这样惨痛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说,毛的讲话确立的文艺批评标准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却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到了今天,其意义已经寥寥;而双百方针却只是说说而已,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大概也从来就没有准备实行。
今天我们有必要问一问:文艺一定要政治正确吗?文艺一定需要政府和党来管理吗?文艺不能纯艺术吗?文艺就不能轻松一点吗?正如经济领域可以实行自由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一样,文艺领域为什么不可以实行自由创造为主体的市场文艺呢?当然市场文艺需要政府管理,但仅仅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而已,其他的就留给老百姓自己去挑选评价吧。
因此,再见了,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你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何必依依不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