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从政治学技巧到政治学思考

——有关政治学的七本书和一篇论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7 次 更新时间:2012-08-04 10:14

进入专题: 政治学   技巧   思考  

刘亚明  

Book1:毕恒达:《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

简介:本书介绍了硕博士论文写作的几个重要步骤以及论文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前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并对硕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评论:看这本书好像在看一本杂志,其中穿插着简笔画,整个书的编排设计竟有点像韩寒的《独唱团》。整本书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完全没有想象得那么枯燥与沉闷(因为它毕竟是一本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书),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读完整本书。

通观整本书,作者无非想告诉正在写或准备写论文的学生:选题方面,要有热情,投入自己的精力,灵感自然会来;论文题目方面,须抓住整篇论文的精髓,不能太广也不能太狭隘;前言方面,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告诉读者:我的论文是一篇有趣又有意义的文章,我没有走前人们的老路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文献材料收集方面,除了传统的纸质书本外,还推荐了诸如SCI,SSCI等网络资料检索库等。

总之,该书为我们硕士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尽管它用的是轻松地方式,也正是这种轻松也使得它更招人喜爱。

Book2:JON J. DONHUE AND STENVE D. LEVITT: THE IMPACT OF LEGALIZED ABORTION ON CRIME

简介:作者经验数据考察了美国社会堕胎的合法化跟美国犯罪率下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步骤是先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再用翔实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是一篇典型的实证性质的论文。

评论:该论文资料丰富,数据充足,能够对自己所持有的假设给予强有力的证明和支持。作者把堕胎的合法化和犯罪率的降低之间建立了关系,这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观察我们周遭的社会,只要你有足够的洞察力,有新意的题材到处都是。

Book3:施密特:《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设计》

简介:本文介绍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论文设计中的三个范式:论文设计的数个步骤组成的封闭圈、案例选取范式以及论文设计过程中的逻辑圈,以这三个范式为基本建构分别对其中的组成部分分别做了详尽的介绍。

评论:作者把一篇好的论文看做是在结构上和逻辑上精心设计的结果,并给出了三个范式。就第一个范式而言,选题,也就是确定自己论文研究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概念化过程,也就是对概念进行可操作化的处理,给每个概念界定清楚地边界。接下来是案例的选取,由于案例是个案,所以选取的案例一定要有代表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将在范式2中给以详尽的说明。最后是你构建的论文本身所具有的理论说服力,最终目的在于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是较为符合事实的。范式2具体介绍了案例选择的步骤,以及“纯案例”、“准案例”等案例的不同说服力,最好的情况是用“纯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范式3介绍一篇合乎逻辑的论文应该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包围圈,就主题衍射开来,最后又证明了主题。

就关于作者介绍的“概念化”的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社会科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任何概念都避不开作者本人的偏好和主观色彩,着就给大部分的:概念化“过程带来了挑战。较为可取的办法是;可以就论文中的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的通常用法拉开一定的距离,这可以以注释的方式告诉读者一面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偏差。

至于文章的逻辑完整性,着是相当重要的,逻辑是不是严密决定性地影响着一片论文的说服力,着就要求我们要有价高的学术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施密特给我们提供的范式从例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选题、逻辑、材料支撑是相当重要的。

Book4:乔治·奥威尔:《1984》

简介: 本文描述了一个极度压抑,充满政治迫害,没有丝毫自由,一切由“党”控制的一个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任何自由,哪怕是思想的自由,处处都有“电幕”的监视与偷听,处处有“思想警察”的跟踪与监视,“老大哥”代表了一切。是至高无上的,不容置疑的代表,这里没有反对的声音,没有反对的意见,想法稍有“越轨”之处就要受到“思想警察”的迫害。这是一个让人具有“双重思想”的社会,通过各种残酷的手段洗脑,使你服从于“党”,服从于“老大哥”,为了这样不惜篡改历史,否认事实,甚至否认自己的存在,是一个以“奴役即自由”为信条的社会。透过极度夸张的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体会到在历史中和现实中存在的专制与压抑,尽管现代的专制与集权主义是经过精心伪装和包裹起来的。

评论: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政治讽刺小说,暂且不管它是否影射当时或者当下的某种政治体制,但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及严格的思想控制。人们的思想在“党”的控制下变得一元,“党”是绝对正确的化身,它蔑视“无产者”,有着异常强烈的权力欲望和战争欲望,民众的安乐与权力的占有相比微不足道。这样体制下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被抑制,更不用谈人的独立意识和理智了。“党”“老大哥”是一部机器,它能改造你的意识和正常的思维逻辑,让人从“自由即二加二等于四”变成“自由即二加二等于五”,别说思想自由,就连真理也成为“党”的意志的体现。

显然这是一个把人当做机器来加以改造的社会,知道你符合“党”的标准。在当下的政治体制当前世界中恐怕还没有这么露骨的专制和集权主义,尤其是对思想的控制所带来的压抑和骇然依然能够感觉到。无论统治者如何蔑视底层群众,如何打压稍微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何对所谓的“正确的”思想给人们加以灌输,期待培养出他们所期望的“人”,相信人们总有觉醒的一天,在人性的指示下任何专制都将灭亡,最终换来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独立自由。

作品中的温斯顿作为反叛者的牺牲品,提醒了人们政治博弈与斗争的残酷性,就连反对者都要在精心的伪装之中,哪怕有时候要杀害自己的伙伴,政治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利益的纠缠和权力的斗争,缺少人情味,任何的言论不当都会在专制的社会中引来灾祸。

Book5:村上村树:《1Q84》book 1

评论:单从书名上看就知道这本书和奥威尔的《1984》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作者在书中借助主人公天吾的口几次提到《1984》,其中的Q指代question mark,书中主人公生活的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是一个充满疑惑的年代。用主人公青豆的感知来回答就是“不知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现实出现了问题”,她不能对种种现象作出解释,包括警察什么时候开始改换制服以及之前警察与“黎明”的火拼,这一切似乎都无法按照逻辑的链条把它们组织起来,在自己的主管意识当中事实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整本书采用双线并进,依次叙述的手法,把主人公天吾和青豆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对天吾来说,把深田会里的小说作出修改并使之获得新人奖,这一切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那样,而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和阴谋。就连在天吾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深深地疑惑,包括对自己“父亲”的疑惑,自己头脑中的父亲应该是另外一个人。直到最后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它决意要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印证,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地,是一个“不同于现存世界的世界”。于青豆而言,为受到虐待的妇女小孩替天行道是她的职业,这是对父权专制下的一种反抗,传闻当中的“先驱社”等政治宗教团体更是讳莫如深,让青豆对整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和困惑,甚至对以前的历史也产生了怀疑。

总之,在整篇作品当中一切都是表象,并不是向我们所想象得那样,看到的那样,背后的真实的东西总是受到掩盖。整个社会看似堂而皇之,并且符合人么的习惯,事实上是一片乱七八糟的混乱堆积,整个世界是非理性的,荒诞的。

Book6:艾迪文-阿伯特:《平面国》

简介:本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国度:一切都是二维的这个国度只有东西南北之分而没有上下之分,一切活动只能在平面上进行。这个国度里的居民有直线(女人)、军人工人(尖锐的等腰三角形)、中产者(正方形)、贵族(五边形以及多边形)、园(僧侣)。等级越高,边数就越多,以至于最高的等级由于有无数条边而成为园。虽然这个社会也发生动乱革命,比如说“颜色革命”,但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秩序依旧。最后“我”(正方形)梦见自己进入了一个一维国度,并与国王展开了交谈,但两人又很大的隔阂,没有共同的理解及语言。接下来,三维国度的来者——球体进入二维国度,并把“我”带到了三维国度,让“我”看到了前所未见得景观。紧接着“我”向球体发问:按照这样的逻辑,肯定还存在着四维,五维……N维的世界。终于把球体惹怒了,把“我”抛回了二维国度。

评论: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实在向我们每个人发出一个哲学的诘难:你认为你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是真实的吗,是符合实际的吗?在不同的时空中的存在时不一样的。或许我们就是活在平面国甚至一维国中,视野狭隘得不得了,自己却还以为自己时正确的,从某种角度看着是可笑的。所以,人类永远要保持谦卑,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平面国中,真正的空间并没有被我们发现以至于认识。

Book7:霍夫:《狂热分子》

简介:本文对社会运动发生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从历史主义的角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运动发生的条件。

评论:本文着重于从历史的和心理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运动。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出发,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在于人类自身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希望,没有希望或者改变现实社会的想法就不会有社会运动的产生。当然,在社会运动中领导者要团结大多数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领导者可以分为两类:言辞者和行动者,言辞者往往走在行动者之前,有的l领导者既是言辞者又是行动者。文章似乎倾向于认为革命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又人自身决定的。

Book8:蒋勋:《革命孤独》

简介:文章用文学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历史上革命英雄所面临的孤独情怀,并对之由衷钦佩。但革命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革命者身处窘境之时,甚至带来革命者个人的悲剧。革命的成功也往往意味着革命孤独的结束。

评论:很显然,作者对那种带有理想的,激情的,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孤独时很欣赏的。有对革命成功后这种情怀的消失不无遗憾。这是用文学的眼光来对待政治,政治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实际行动和时间的策略,相对于政治,文学是软弱的。如果用文学的眼光来打量政治是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我认为文学要介入政治需要作出慎重的考虑和周详的部署。

    进入专题: 政治学   技巧   思考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06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