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它们就需要有更广阔的渠道投资于中国的资产。而人民币若要挑战美元的地位,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就得与美国市场相当,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实施重大的改革。
许多名声显赫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界人士都已普遍认同了一种看法,即中国货币已走上了注定要成为一种全球储备货币并向美元发起挑战的道路。
人们对于人民币未来的国际角色感到异常激动,以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今年1月启动了一项计划,以帮助伦敦发展成为一个国际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
去年9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了一篇名为《当人民币统治世界时》的文章。他在文中宣称:“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过程。”
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是,人民币的崛起绝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即使确实能够实现的话,可能也要花上几十年时间。
中国无疑体量巨大——大约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而且正在迅猛发展。高盛(Goldman Sachs)的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估计,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规模庞大并不意味着其货币很快就将对美元或欧元——甚至日元或英镑——构成挑战。
人民币若要成为一种储备货币,成为各国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一部分(以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中国政府将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前,中国仍对资本账户实施严格的控制。根据现行规定,个人和企业只能通过有限的渠道把人民币带入和带出中国大陆,比如贸易活动和中国政府批准的投资项目。
中国共产党保留这些限制措施,就能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控制,比如汇率、利率和通过国有银行体系进行的资本分配。
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和Lei Ye在最近为布鲁斯金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撰写的一份报告中称:“人民币不大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更不要说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了,除非它可以自由兑换且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
问题是,中国政府那些非经选举上台的政策制定者们是否具有放开资本控制的政治意愿,因为这么做将使他们丧失对国内经济的部分控制权。
尽管近几年中国政府取消了某些类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限制,但要实现人民币可完全兑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获得中国政府批准仅仅两年后,中国企业目前已有约10%的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外资进入途径有限,所以投资流动规模仍然不大。今年3月,中国允许日本购买至多650亿元人民币(合10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不到后者外汇储备的1%。日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
如果各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它们就需要有更广阔的渠道投资于中国的资产。而人民币若要挑战美元的地位,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就得与美国市场相当,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实施重大的改革。
然而,即便在大刀阔斧地改革之后,也不能保证人民币获得优势地位。
想想经济规模几乎与中国相当的日本吧。与中国不同,日本不仅拥有开放的资本账户,而且还拥有深化和流动性充足的金融市场。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宣布了“日元国际化”的既定政策,许多观察家预计日元将挑战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在过去40年间,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然而,香港贸易发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的经济学家何达权(Dickson Ho)认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相比,日元在国际上的使用度和接受度都“相当低”。
日本只有约40%的出口和20%的进口用日元结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日元目前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不到4%,低于1991年8.5%的峰值。
相比之下,美元和欧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分别为62%和26%。
如果日本的经历可作为借鉴的话,那么中国存在扩大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的空间。
然而,挑战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地位则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