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温家宝第10次与两会记者见面特点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59 次 更新时间:2012-03-20 21:45

进入专题: 温家宝  

晨曦  

两会已结束数天,忍不住还是想写点忘却不了的东西。

一年一度的总理与两会记者见面会,是中国独特的政治风景。2003年,温家宝首任国务院总理,记者见面会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曾撰写《温家宝答记者问艺术赏析》一文,从语言表述、问题分析、情感表露等方面做过研究。自那以后,我一直关注着这场活动。如果要用最简练的文字对十年来的每次记者见面会作一个概括的话,我以为,2003年朴实;2004年真诚;2005年沉稳;2006年大气;2007年坦率;2008年热烈;2009年严谨;2010年深情;2011年细腻。

而2012年,凝重,是这场记者见面会带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

是的,凝重!按一般预想,总理最后一次两会记者见面会既然有告别的意味,基调应该是轻松愉悦,话题应该是相对随性,但看过节目后所有人都明显感到,记者会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凝重成为最鲜明的基调,具体表现在三点上:

一是总理表情严肃。以前每次记者见面会,温总理都是彬彬有礼,笑容可掬,进场离场时还不停地向记者挥手致意,答问过程中更是十分注意语言与情绪表达上的随和,“温情总理”由此而来。今年,温家宝在进场和离开时虽仍然保持了这个习惯,但答记者问过程中却相当严肃,少见以前的那种标志性笑容。我做过观察和搜集,无论现场直播还是记者以后发表的图片,温总理面带笑容的情景,都是出现在他入席就坐和起身离开这段时间范围,除此以外,基本是严肃表情。

二是话题内容沉重。这次记者见面会,温家宝共回答中外记者14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两岸关系等。这些话题,温家宝似乎都有意从难点重点上展开,因而话题自然显得较为沉重,尤其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关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关于贫富差距与地方债务问题的回答,温家宝都采用了不是简洁概括,而是较多阐述的方法去回答,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话题的沉重感。尤其是对自我工作的检讨、对社会谣诼的忧虑、对王立军事件的表态等,由于涉及情感与原则问题,温家宝在回答中语速很慢,甚至数次作稳定情绪的短暂停顿,就更让话题显得沉重起来。

三是会场气氛感伤。温家宝落座后,主持人李肇星邀请他讲话,温总理开口一句“记者朋友们,这是我在两会之后最后一次同大家见面了”,一下就让会场气氛肃静下来。接着,回答新华社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一问时,温家宝讲到的六层意思中,竟然有五层充满自我批评,感伤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开场气氛奠定了这种基调,所以从始至终,整个会场一直沉浸在凝重的氛围之中。三个小时创下记者见面会时间之最,也创下情绪与气氛上的感伤之最。

如果说上述三点还略显表象的话,下面“五个出人意料”详细具体,一定更能说明问题。

1、最伤感的心绪表露出人意料。这次答记者问,温家宝心绪与情感上的自我表露比前九次都多,比如回答第一个记者的问题时,他竟然说出“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稍作停顿,他又说道:“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本来,记者提问的是“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是一种惯常的礼节性提问,温家宝完全可以泛泛而答,谁知他多为自责,甚至说出请求“宽恕”,希望“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这种话来,心绪上的不平静在答记者问一开始就表露出来。再如在回答央视记者关于如何看待公平正义及社会的批评声音时,温家宝竟然用时18分钟,特别是他还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这段话,相信所有听到的人都会为之一震,震撼的是不单知道了总理也会像常人一样会因谣诼痛苦,更在于一国总理心绪表露上的极端坦诚。

2、最坚定的意志表达出人预料。温家宝在公共场合讲话有使用手势语言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的语言表现力。他的手势常见于单式,即多用一只手,要么伸一个指头、要么伸倆指头,这基本成为他的招牌性动作,也成为每次摄影记者喜欢捕捉的“精彩瞬间”。然而今年记者们发现,温家宝因语速较慢、表情偏于严肃,手语表达也随之减少,只是在讲到中美关系等几个问题时,竖起食指持续了挺长一会儿。但是有一个往年不曾出现的细节也许没有多少人注意,那就是当温家宝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时,语气坚决地说道:“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说到这里时,他的右手握成拳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桌子。用这种方式借以表达意志,这在温家宝那里是首次出现。还有一个能说明这方面问题的细节是,在2003年温家宝首次以总理身份与记者见面时,他曾借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今年,温家宝再次用这句话强调了他在最后一年任期中秉承信念、努力奉献的信心。首尾用同样一句古诗表达意愿,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了信念上的十分明确与坚定。

3、最鲜明的认知判断出人意料。温家宝每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他们都喜欢提关于民主方面的问题请他回答。温家宝不仅从不回避,而且谈论得还很具体、很充满激情。2009年2月,我曾在《温家宝与老外谈民主》一文里,总结过他就任总理以后,先后11次谈论过这方面的内容,他多次说到,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今年两会,当华盛顿邮报记者问他“关于在中国进行直选的问题”时,温家宝同样没有回避,回答得相当详细。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曾经不仅一次地提出过,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村民自治,并且保护村民直选的合法权利。现在农村村委会许多实践证明,农民通过直选村委会是成功的。他们不仅有高度的热情,而且按照村民自治法制定了严格的选举办法。我至今还是这样认为,群众能够管好一个村,就能够管好一个乡的事情;能够管好一个乡,就能够管好一个县的事情。我们应该按照这条道路鼓励群众大胆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锻炼。我相信,中国的民主制度会依照中国的国情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这也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住的。”注意,在这段话里,温家宝再次重复了“能够……就能够……也能够”的讲话核心,这已经是他至少第三次重复这个精神了。温家宝再次强调出来,表明他对民主发展问题的认知判断非常鲜明,这段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意义深远,在全国两会这种十分庄重的场合发布出来,有“庄严宣告”的破冰意义。

4、最敏感的文革话题出人意料。在官方语系中,“文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禁止谈论的敏感字眼,出人意料的是,温家宝在这次记者见面会上竟多有提及。第一次出现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他进而提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第二次出现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王立军事件的问题时,温家宝在介绍中央的重视态度后,回避了“文革”字眼,从与文革联系密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如题,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央作出关于正确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抉择。历史告诉我们,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都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把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与是否回到文革相联系,把重庆反思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相联系,话中有话,振聋发聩!会后许多记者评价,这是一次分量最重、爆料最多、内容最值得咀嚼的两会新闻发布会。

5、最深情的两岸诘问出人意料。大陆与台湾间的关系一直是每年两会记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十次记者见面会,记者十次问到,温家宝十次用心回答。如果说前九次主要是从两岸关系如何改善这种角度去阐述的话,温家宝这次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大家很关心明年3月你退休以后有没有可能到台湾自由行”时,情感陡然上升:“我已经连续10年在这个场合谈台湾问题了,每一次心情都很不平静。我2009年在这里讲了《富春山居图》的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常想,难道几千年的文化恩泽就不能消弭几十年的政治恩怨?我真诚希望两岸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至于我在退休以后能不能到台湾去自由行,坦诚地讲,我愿意去,但是还得看条件。不过请你转达对台湾人民的问候。我想起了台湾割让以后,台中有一位诗人叫林朝崧,他曾经写过一句诗,叫“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我相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诘问含有责问和追问的意思,一贯温和有加的温家宝在记者见面会上破例使用这种语言表达形式,问台湾方面为何不能以文化恩泽消弭政治恩怨,在责问之外,更见浓浓的手足之情,足见他对那一方土地的情感是多么浓厚,对两岸统一的期盼是多么深情!

一次凝重氛围中的记者见面会虽然略带感伤,但它也让人感受力量,感受激奋!

    进入专题: 温家宝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46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