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小说《范进中举》,想必不少人都听说或阅读过。作品通过对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的记叙,刻画了一位社会底层人士因金榜题名喜极而疯的形象,揭露与讽刺了当时好官名利的社会风气。
这里不能不说说导致这一悲剧产生的制度成因——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唐,由于采用分科考试举荐人才的方式,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自隋唐以来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那时读书人每年可以参加一次本地的考试,合格了就是秀才;秀才再到省城考试,合格了就是举人;举人再到京城考试,合格了就是进士;进士由皇帝亲自考问,然后确定名次,第一名就是状元。
科举制改善了隋唐之前的用人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社会的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使部分下层读书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由此获得施展本领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科举制给人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写照。但是,由于从内容到形式僵化死板,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的思想,加之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后来开始饱受质疑并走向衰落。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这个考试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范进中举写的是科举制鼎盛时期发生的故事,虽然未点明确切年代,但按故事内容推断,史学家较多的看法是,范进中举是在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到清初康熙年间。故事大致梗概是:在科举背景下,一个名叫范进的穷书生历尽半生努力,终于在50多岁时考取了举人。举人虽然不是官职,但它是士大夫与平民的分水岭,是阶层晋升的唯一途径,因为考上举人就变成了候补官员,从此有了做官的机会,命运会彻底改变。所以,中举前人们尽管对范进是冷嘲热讽瞧不起,中举后却门庭热闹充满奉承,连以前嫌他没用的杀猪匠岳父,也提着猪肉上门向他道贺。然而可叹可悲的是,范进经受不住这巨大喜讯的刺激,在人们的一片恭维下,竟然神经错乱一夜发疯!
据说历史上并无范进这个人,作者塑造的,不过是封建时代下层文化人热衷功名的一个典型。然而我要告诉各位的是,在当代,我所在单位还真发生过与范进中举如出一辙的事情。下面听我述说详情。
一
十多年前我们单位调入一位年轻人,小伙子1977年出生,本科毕业,从区里基层单位作为骨干,以不到三十岁的年龄考入我们这家市委工作部门。他姓N,同事们都称他为小N。
小N在区里也是行政单位,到市里工作尽管还是科员,但工作平台无疑比区里大,所以他很热爱新岗位,对工作尽职尽责。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单位他每天总是比别人早到,抢着干扫地擦灰这些细小的事情,加之年龄与个头小,因此见人总是一副谦卑模样,不管谁指派干什么事情,分内分外即使受了委屈,也总是默不作声。聪明灵光,干事手脚快肯吃苦,这是我对小N的基本印象。
小N良好的秉性也获得单位多数人肯定,两年后他就被提拔为副主任科员,并从业务科室调整到办公室。虽然去办公室还是平调,但人们知道,办公室对人有更全面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这个岗位的。小N不负众望,在办公室依然早去晚归,积极履职,一年后就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
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又一个两年后。2009年7月,为了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市里启动了面向全省公开选拔副县级年轻干部的活动,当时发布的报考资格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现任正科级职务1年以上,任副科级职务4年以上;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考试与录取按“笔试、面试和综合能力测试”三个环节,再按“3: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考察对象”等程序进行。
小N这年接近32岁,学历与任职正好符合资格要求,于是他果断报了名,并且在笔试中以优异成绩进入面试,面试后又顺利纳入考察对象,最终通过市委常委会研究,胜利进入拟当选的年轻领导干部名单中。
小N的异常变化就发生在这期间,准确地讲,是市委开会确定名单,准备发布“公开选拔副县级年轻干部公示公告”以后。
我至今记得那是晚秋的一天,我们单位正在扶贫联系点参加劳动,由于知道小N入选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劳动时大伙儿都把他当做调侃取乐的对象,嘱咐他当领导后别忘了同事与爹娘。小N故作镇静,任凭别人去说就是傻笑着不吭声。大约下午四点以后,不知小N接到谁的电话,立刻激动万分地跑到我面前说:“通过了,真的,是真的!”后来又再次到我面前提示,说这是他个人奋斗收获的第一步,他的更大志向是向某某那样,做一个有很大社会影响的人。小N说的“某某”,是人们熟知的年轻时就担任很高职务的一位领导人。
更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小N接下来的表现。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来到我办公室,再次重复着昨日说过的那些话。看他满脸通红的样子,我问小N:“昨晚喝酒了?”他说没有。我说:“这些话你就在我这里说说算了,别传出去,那样会对你影响不好。”小N反驳道:“你这人就是瞻前顾后,没有出息的。”我说这是为你好,有些事可以想但只能放在心里。小N以不屑一顾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扭头走了。不久一个科室传来吵闹声,我过去查看,发现是小N与一个女同事发生了争执。小N说他在查岗,女同事则骂他神经病,说以前从没查过岗,今天刚公示就开始耀武扬威。
我也感觉到小N有些异样,但语言和神态除了比过去有些张扬,其他方面看不出问题。我猜想可能是昨日听到好消息兴奋过度造成的,于是劝说双方平息了争执。第三天上午,一向准时的小N没到单位,我还在纳闷,就听说他在市委门口出了事。原来他又在那里查岗,可保安不认识他,说是外面跑来胡闹的人,于是发生撕扯,当时有人见小N只穿了一只鞋,另一只不知去了哪里。再后来小N就没来过单位了,有人说他还去了公示里发布的拟任职单位查岗,那是一个新单位,此前小N从没去过,他一到就索要人员花名册,说是熟悉情况检查工作,弄得对方莫名其妙。还有没经证实的消息人说,小N在家里大耍威风挨了揍。小N是外地人,结婚后与岳父母住在一起,以前对老人历来是言必听之,任职公示发布后,小N让老岳父从此以后听他的,老人不从,骂他还没当官就想翻天,小N于是和老人打起口水仗,气愤中老人挥手打了他,小N哭丧着脸说:“你敢打我?我是副县级!”
反正,围绕着小N的事情,各种传言一时间弥漫在市委各个部门。小N是不是真疯,这一直是我想得到证实的事情,后来听说家人把他送在城郊一家医院治疗,而我有个朋友就在那里上班,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冬,我专门乘车去了那里,凑巧的是,一进医院大门我就看见小N熟悉的身影。他在院子里嗮太阳。此时的小N一脸茫然,毫无表情,不知是否看见了我,反正我还没有走近,他扭头就回到了身后屋子里。朋友告诉我,小N患的是一种因兴奋过度造成的精神性疾病,以后不能再受刺激,不过他年轻,病程不长,有治愈的可能。
二
一个活泼机灵的小伙子因为考取官职而变成精神病人,这件事如果不是发生在身边,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置信的。我想起了《范进中举》那个故事,于是从网上搜出原文阅读了一遍,这一读一比,我发现,小N与范进确实有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都是读过书的文化人,虽然来自贫民阶层,但有理想有抱负,在没有旁门可走的情况下,都希望通过既有的考试制度进入上层,达到改变人生和命运的目的。
其次,两人都深知机会难得。资料记载,古人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并不容易,先要参加童试,录取后称为生员,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其次是增生,也有名额并按成绩等次选优,选上后就是所谓的秀才。接下来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一级都有严格的资格规定。当代同样如此,小N那年报考资格如前所述也非常明确,但可能是为了加快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资格条件比往年明显宽松许多,比如学历上,以前都要求具备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文凭才能报考,这年却降低到专科就行;任职资格上,以前一般都是要求任正科二至三年,而这年却只要担任正科一年或副科四年以上均可,按现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衡量,完全属于破格选拔。如此优惠的报考条件以前很少遇见,这是不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不容易?
再次,两人都参加过这类考试,知道竞争激烈胜利不易。范进在中举之前只是一个穷秀才,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还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之后才能参加省试与殿试。因为关卡太多,所以范进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离最后胜利还有很远的路程。当代“官考”尽管没有古代那么繁琐,但笔试、面试、测试、考察等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要刷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用过五关斩六将形容并不过分。
当然,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小N与范进也有差异。
第一是起点不同。范进穷尽半生奋斗才成为举人,举人并不是官职,而是“候补”,通俗地讲就是刚通过入门“官考”,以后究竟能否当官、当多大官还需继续参加选拔考试。小N起点显然要高出许多,他在进入市委之前就是基层公务员,已经具备了“候补”资格,参加年轻干部选拔考试,竞选的是相当于古代八品官员的职务。
第二是成绩不同。范进中举成绩怎样,小说中没有具体交代,我的同事小N却是一路拼杀环环靠前。笔试时他在300多名考生中并列第12名,顺利进入只有60人参加的面试。面试与能力测试后排名第16名,顺利进入只有36人的考察对象,然后又再次过关,进入由市委组织部发布的拟任用人员公示名单中。在这份名单上,小N刚满32岁,在入选的12人中几乎是最年轻的,年龄优势十分明显。
第三是追求目标不同。读小说得知,范进作为乡下贫民,能中举就已经知足了,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视野更加开阔的小N,他那天向我吐露的是起码进入省部级,而后还要向上努力。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没想到这个成天被人使唤没有怨言还一脸笑容的小伙子,内心隐藏着如此大的雄心壮志。听说在参加市里这次考试前,小N曾悄悄报名参加过外地的一次选拔考试,成绩怎样不得而知,反正没有最后消息。所以,这次小N以优秀成绩迈上人生的一个大台阶,喜悦之心不难想象。
三
不过,因获得官职而疯在现实生活里确实还闻所未闻!原以为市委将终止他的职务任命,但出人意料的还是如期提拔,而且单位和职务都没有变化。小N也算幸运,职务保住了,病情也大为好转,半年不到就上了班,有一次我向小N单位一把手打听小N的情况,他用一种很含糊的语言回答我,不说好也不说坏。我也多次碰到小N,可他总不愿意搭话甚至尽量躲避。全然没有了以前的热情活泼。
但在市里的相关活动中还是能够见到他的身影,反映他所在单位的新闻稿件上,有时还有他的署名,文章是不是他撰写的不知道,但至少说明他没离开岗位。有一天在本地报纸上,我还读到他参加某次培训后撰写的谈年轻干部如何成长的文章。
是的,尽管过去多年,小N确实还属于年轻人,这得益于他考取官职时年龄很小。本文多年以后才写这件事情,完全是担心过早披露会对他造成不利影响,况且当年我也是通过考试选拔才有机会进入某个岗位的。同为过来人,基本的同情心还是有的。
然而,不披露不等于不思考,而思考什么各有不同。当年吴敬梓从范进身上看到的是敷衍趋势的社会风气,如今通过小N,我看到的是则是选用干部的制度成因。这些年我写过不少这方面文章,2013年以来甚至数次给最高首长写信,谈对这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我认为,新“范进中举”事情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古代小说家的虚构故事,在当代社会得到了验证。要消除这种悲剧重演,制度层面起码涉及三个问题。
其一、学而是否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古语中“优”是通假字,与“悠”相同,本意是:学习之余如果还有余力或者闲暇的话,那么可以去做官。科举制度确立后这种思想很快为人们广泛接受,“优”从此更包含有“优先”的意思,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建国后我们曾批判过这种封建思想,但批判归批判,现实中的官本位实际是无处不在诱惑人。考试选拨成为读书人进入官场的一个捷径,其实展示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后来,一些地方干脆把学历学位与职级挂钩,硕士科级、博士处级在神州遍地开花,还让这种价值观与时俱进起来。实际上,官员需要的是领导、管理、决策、协调等方面的操作运用能力,与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不全是一回事,与硕士博士所具有的研究能力相距更远。考什么、怎么考,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引导人,这是至今需要冷静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其二、年龄是不是“硬杠杠”?战争年代、特殊时期需要年轻力壮者带队冲锋陷阵,可现代社会、和平时期不再需要拼体力,年龄已不是制约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了,况且对领导能力而言,一定的年龄还有助于经验积累,使能力发挥更加有力。但新世纪以来受年轻化浪潮的冲击,官场上45岁以后居然都成了“老年人”。2013年6月全国组工会议虽然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矫正,但反弹力度仍然较大,近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某地千亿级国企中,七位董事,三位监事全都由“八0后”及“九0后”担任,其中,年纪最轻的董事会成员现年23岁,去年才大学毕业,毫无工作资历就是典型案例。(国企高管虽然不是行政干部,但选拔也往往参照行政官员的标准和办法进行)再如2014年新修订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尽管去掉了“破格提拔”只单指优秀年轻干部的提法,可实践中优秀中年干部获破格提拔的,至今还没有听到一例。可以说,这个问题上我们比封建社会还僵化,范进年过半百还有资格去考没有级别的候补官,而当今,我们谁听说过可以让40岁干部去考副科的?以年龄划线取人,且不说在法律意义上会造成权利不平等,从只管年纪轻不看心智熟本身来看,也是我们忽视多年的又一个大问题。
其三、制度是否需固化?当今中国,干部选用基本还是以组织任命为主,公开考试选拔是近20多年才有的事情,而且新修订的选用条例也只是笼统说它是“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既没有说必须有,也没有载明频次与比例,这是一个缺憾。用人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周全完备,如果含糊不清,势必造成各地操作不统一,加之常有变化,像百姓形容的:“看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就更让人们无法理解与把握了。所以,倘若制度规定不固化,会导致人们像寻宝捡漏一样,带着可遇不可求的心理去碰运气,这种情形对那些精神脆弱的人来说,一旦捡到“漏”,欣喜若狂甚至喜极发疯,就一定是不足为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