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人生中的传奇佳话

——说说我写作生涯里巧遇的数位女贵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7 次 更新时间:2018-03-23 16:12

晨曦  


工作之余本人喜爱思考问题写点文章,没想到,这个嗜好竟然已有30年。


我曾在《一位公务员的三十年学问人生》(载《爱思想》2018年2月11日)中,对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研究与写作时光”有过基本总结,但限于篇幅,那篇文章对一个重要事情没有提及,那就是我在研究与写作生涯里,非常凑巧的是曾先后得到数位女性相助,她们以优秀的职业精神,像传递接力棒那样,一路帮助指导我走到至今。


说来有趣,我与这几位女性至今不曾谋面。我与她们都是在稿件往来中,由相知达到相识直至结下友谊的。可以说,30年我能保持初心不改并小有成绩,很大程度上与她们的多年帮助密不可分。下面说说其中的故事与感受。


一、校刊女主编引我入学术殿堂


可能是因为发表过几篇领导与管理方面文章的缘故,1990年,一天我收到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封手写约稿信。信上说:哈工大管理学院受航空航天部委托,主办有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决策借鉴》,在国内管理类刊物中独具特色,希望我为刊物写稿。信件落款人为:副主编夏竹云。


那是我个人兴趣转入社科领域后首次接到学术刊物约稿,当时成果平平,影响全无,几乎怀疑约稿信是不是写错了对象。但出于礼节,我还是给该刊撰写了《关于领导者与下属的语言沟通》一文,不曾想,两个月后文章就在刊物全文发表。受到鼓舞,我又给该刊写了篇《领导者的非语言信号及其与下属的沟通》一文,没料到在九一年第二期上又全文发表出来,于是我又写了第三篇,第三篇也很快得到了发表。


在高校期刊上接连发表文章,这让我在荣幸之余大感意外。意外感还包括对夏老师的那种热心,因为我只要寄稿到编辑部,夏老师不仅次次回信,对稿件要求谈得很具体,而且还把办刊物的一些体会向我主动介绍。我这才知道,夏老师是常务副主编,负责刊物日常管理与业务工作,是一个事业心与责任心极强的人。更想象不到的是,在该刊第三次发表文章不久,夏老师竟然写信说要与我交朋友,而且随后还给我寄来证书,把我聘为《决策借鉴》特约撰稿人!


从此,我一个南方普通基层干部,开始和北方名校刊物主编有了密切书信联系。夏老师非常善谈也喜欢交心,比如我至今保留的1996年11月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竟然连学校评职称、大女儿出嫁、自己多大年龄这样比较私密的事情都有提及。但随着交流的深入,一个不便启齿的问题让我犯困:夏老师是男还是女?在多次辨别夏老师潇洒漂亮的钢笔字和书信风格后,我断定应该是位男性,于是借了解某件事情的机会,有一天我往老师家打电话进行核实。电话接通后说话的是位年轻姑娘,于是我说:“请问夏老师是你爸吗?”没想到电话那头先是一愣,接着传来笑声:“她是我妈啊!”夏老师听说此事后很快寄我一张她的全身照,我这才明白,原来热情似火的夏老师,是位身材微胖的中年女性。


就这样,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在夏老师一路提携辅佐下,我边学习便琢磨,从一个完全不懂学术文章怎么写的门外汉,到逐步略知个中奥妙,在《决策借鉴》这个获得“国家优秀科技期刊”称号的刊物上,总共发表文章16篇。由于刊物档次高、影响大,所发表文章不仅多被转载,还有不少获奖,或入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国领导科学文库》等国家级丛书。它们铺就了我较为坚实的研究之路,更增强了我的自信,为多搞研究、多出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网络女才俊带我在新领地徜徉


熟悉网络的人知道,数年前北京有个著名学术思想网非常活跃,那里聚集了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以开放求实的态度探讨真理,在国内影响广泛,被《南方周末》称为“学习时代里民众与官员共同的思想领航者”。


我是2002年才知道这家网站的,最初几年一直潜水,把它作为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思想动态的一个窗口,后来也只是在网友留言区偶尔冒泡说上几句,由于不熟悉,并没有想过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事情。有一天,网站编辑把我在互动区的一段留言“拎出来”,与另外两位网友的评论组成一篇文章发表在网上,然后“伊妹儿”我,说“别光潜水,出来发发声音。”这样我才开始试着为网站写稿。在发过十来篇文章后,网站根据我在该网多以“西瓜”之名发稿的情况,把我在该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汇集在“西瓜的芝麻事”这个名称下,至此,我被“升格”成了该网专栏作者。


就这样,我与领我进入这家网络的编辑日渐熟悉起来,她叫叶子,同样是位非常能干的知识女性。叶子很善于与作者一起讨论问题,大到文章选题、小到文字表达,都很注意与作者随时进行沟通。尤其是她坚持对网站发表的特色文章每周进行一次归纳,撰写的概略性评介生动活泼,文采飞扬,非常耐读,一直是网站点击很高的一个亮点。


我与叶子通过网络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呼我为“瓜兄”,我称她为“小妹”。小妹很细心,常常能发现你文章中的某些瑕疵,并在不经意间给你指出;小妹很热心,往往会主动给你提供一些很难弄到的参考资料,或者聊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小妹很敬业,一次在山东老家看到我有稿件发给她,居然还是抽空给编发了出来。后来知道她回老家是为亲人去世奔丧,路上还带着笔记本坚持工作,我是感慨不已,第二天以此事写了篇文章发在网上,叶子发现后很快让给撤了。一个人如此敬业却不让提及,这让我深受教育。


不知道这种热情细腻是不是叶子刻意营造的一种工作氛围,总之它影响和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懈怠也不敢马虎。那几年是我写作最为畅快、出作品最多、也最能畅快表达思想的时期,仅在这一家网站,六年间我发稿数量超过了200篇,其中一组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影响广泛,有一篇还被有关部门以信息专报的形式送中央领导参阅。如今重读那些文章,仍让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三、社科女主任助我跨越新高度


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领导科学》,是全国第一家反映领导科学理论、领导工作实践的中文核心期刊,特色鲜明,影响较大。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十来年,我在编辑部两任女主任帮助下,理论研究上突飞猛进,在出成果出影响上有了新长进。


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开始把自己的相关文章陆续向《领导科学》投稿,但十年里在该刊发表文章只有两篇,命中率一直很低。进入2000年后,报着再试一把的心理,一次我把《论思想政治工作行为化》一文寄给该刊,没想到数千字竟作为头条全文发表,后来从被领导者的角度又写一篇再寄,不仅再次发表,而且还被作为重点文章推荐在封面上。两次“中奖”让我领悟到给该刊写稿的一些技术门道,为了保证以后少走弯路,我决定以后再动笔之前,先把选题和思路向编辑部主动报告。


老实说,这种考虑过于主观甚至不合常理,因为我并不认识编辑部任何人,人家会听一个陌生人滔滔不绝去讲述吗?但报着试一试的想法,我还是那样去做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电话认识了编辑部女主任孙申。首次接电话的就是她,出人意料的是,孙主任不仅很有耐心地听我讲完选题构想与写作思路,还提出了很多完善意见,后来据此撰写出来的文章果然顺利发表出来。再后来如法炮制,每篇文章动笔前,我都会先打电话征求孙主任的意见,而孙主任也乐于与我一起探讨,对于拿不准的问题,她还会去询问总编并把意见向我反馈。有一次她给我打电话,准备就一个选题的角度问题做交代,当时我正在路上开车,她得知后马上压了电话,我刚回办公室,她的电话就不约而进,接着述说先前没有说完的事情。


网友们可以想见,遇到对作者如此厚爱的编辑部主任,你的研究与写作想不进步都不行。就是在这种贵人相助下,2003年至2008年间,我以国家最高领导集体、领导人和宏观领导为研究对象,用事例展现加理论分析的方法,撰写了一批“国家视角全局高度”的大文章,如《新一代中央领导工作行为的变化与特征》、《平民总理的情怀》、《温家宝答记者问艺术赏析》、《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现象剖析》、《从回应缺失看我国行政问责的两大不足》等等,当时,它们每篇都被作为重点文章发表出来,每篇都获得广泛好评而被转发或收录。一家国家核心期刊连续推出由基层业余作者撰写的这类研究文章,这在今天是不敢想象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它创造了一个奇迹,见证了当时《领导科学》锐意创新的办刊勇气,以及不以作者身份选择作品的办刊精神!


孙申主任退休后,接任者名叫王秀芳,同样是位女性。我沿用以前的做法首次与她联系时,她说:“我知道你,孙主任早就向我做过介绍。”这让我大吃一惊:难道编辑部新老主任交接工作时,还把作者一同向下任交接不成?多次接触后我发现,秀芳主任不仅延续了孙主任的特点,还独有年轻人的干脆利索与充满活力,其中印象很深的是,每次我向她报告完选题之后,她在提出意见过后都不忘补充一句:“相信你,没有问题的。”我明白这不仅是一种鼓励,还暗含对作者的充分信任。


因为信任,这里说两件我对编辑部不礼的事情。


一件是有一年杂志社就问责问题向我约稿,我询问有什么要求,约稿编辑说选择一个比较具体的角度切入就行,后来稿子交上后编辑回话,说我的文章与他们同时向北京某个教授约的稿子内容上撞了车,最好重写。因为我先交稿,所以就此打电话向秀芳主任叫冤,秀芳说“这不怨你,是编辑没有交代清楚,不能再麻烦你。”还有一件是三年前,一天我突然接到杂志社电话,问我能否站在某职位角度,撰写一篇谈选人用人问题的文章。当时,考虑到没有那个职位感受,怕内容过于空洞,我当即就推掉了。后来得知打电话的是杂志社领导,感到多有不妥,于是打电话给秀芳主任,请她代转我的歉意。秀芳说她已知道这件事,还连用“没事没事”安慰我。可是越安慰我越感到不安,因为正是在《领导科学》这个阵地发表了大量文章,我才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现在人家有事与我商量,我怎么能一口回绝如此不近人情?如果是秀芳向领导推荐的我,我岂不是更让人家失望伤心?思来想去,我感到最妥当的就是悄然离去才能表达自己的愧疚。于是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向《领导科学》投寄过任何稿件,也没有与秀芳有过任何联系。不知王秀芳主任和杂志社其他同志能否看到我这篇文章,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深深地歉意,也请你们原谅我的鲁莽与失礼。


四、媒体女编辑帮我实现新梦想


这位贵人叫吴丛丛,光明日报所属光明网的年轻女编辑。丛丛南开毕业,20多岁,一位敬业有加又知性的年轻小妹。2008年,光明网博客频道在我不知情时,把我发表在该网及其它媒体的部分文章汇集一起,在光明博客安了家。我意外发现后深为光明网此举而感动,于是努力经营博客以求报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认识了光明博客管理员吴丛丛,并在此后成为知心人。


我们的知心在于相互信任。由于某种原因,光明博客开设不久曾经历一段曲折,丛丛为此以个人身份给我写信,讲述事情原委,希望我予以理解并且支持工作。我毫不犹豫,一如既往地坚持在博客按要求写文章,被丛丛称为“博客圈子里被大家尊重和喜爱的人”。


我们的知心还在于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高度一致。线上线下我与丛丛多有联系沟通,我发现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非常吻合。因为吻合,她常常给我说些只有对朋友才会表露的心声,而我,也会毫不掩饰地向她袒露一些隐藏在内心的东西。


我们的知心更在于她对我有求必应。我会经常把对博客的一些想法建议向丛丛述说,她从不推诿,要么直接办理,要么转达给领导,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解决,就是在离开博客频道改做其它业务后,还仍然把我提出的意见向博客编辑进行转达。


由于丛丛的充分信任,在光明博客我如鱼得水,不仅先后当选“十大风云博主”、“年度精英人物”,发表的文字获得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在内的众多网站转载,光明网还对我进行过专访,南方周末还刊发了我向中央建言献策的体会,实现了社会影响上的新突破、新梦想,在精神层面真切感受到“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那种惬意。如今光明博客虽然关闭,但我还一直保存着丛丛及总编发给我的部分邮件,闲暇时每每阅读,温暖感便油然而生!


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遇到一位贵人已很难得,而我竟然相遇多位并且都还是女性,简直是人生中的一大奇遇、一段佳话、一道亮丽又别致的风景!归纳五位贵人的共同之处,我感到,敬业、热情、知性、乐于助人最为一致也最为突出,这是她们个人的优秀品质所在,也反映出她们所在集体倡导的良好职业精神。


作为行政干部,我能在工作之余坚持三十年搞研究,可以说与这五位女性密不可分。她们如一台台接力有序的发动机,推动着我在研究与写作之路上一直充满动力。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段奇遇与佳话的,撰写这篇文字,就是想把她们的故事与大家一道分享,同时感谢五位姐妹的辛勤培育之恩。如今,夏老师应该是年近八旬,孙主任六十有余,叶子与秀芳人到中年,丛丛正值年轻。各位不曾见面的大姐小妹都还好吗?我衷心祝愿,吉祥和美满,永远环绕着你们!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01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