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伊朗局势及其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7 次 更新时间:2012-03-16 09:36

进入专题: 伊朗   石油市场  

陶短房  

近来伊朗局势可谓一波三折:2011年11月29日冲击大使馆事件导致伊朗、英国外交关系降至“可维持的最低状况”,引发法国、挪威、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召回其驻英大使,五花八门的强化对伊朗制裁方案不胫而走;12月4日,一架美国RQ-170“哨兵”式隐形无人机坠落伊朗,美国索要未果,各国议论纷纷;12月6日,欧盟能源事务专员根特·沃丁格在世界能源大会上透露,欧盟各国在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方面“业已达成共识”,并“将积极寻求其它大国的认同”;12月13日,伊朗国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帕尔维兹·索努里声称,伊朗即将举行“意在验证封锁霍尔木子海峡能力”的军事演习,导致全球油价飙升,但1日后伊朗石油部长罗斯塔姆·卡塞米出面表示“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伊朗并没打算封闭这个海峡,油价又应声而落;12月13日,国际能源署执行总裁玛利亚·范德霍恩表示,现在考虑对伊石油禁运的后果“为时尚早”,几天后有传闻称,美国参院可能即将通过推动对伊石油禁运的法案,而伊朗则大张旗鼓抓起了“美国CIA间谍”。在此期间,五花八门的欧美“对伊武力干预预案”不胫而走,“伊朗内部权力斗争加剧”、“哈梅内伊儿子阴谋弑父被捕”之类小道消息,也一直在传播-辟谣-再传播-再辟谣的翻来覆去中被热炒。

伊朗究竟是否面临一场战争?目前的局势对全球石油市场价格有多大影响?

战争恐怕还很远

必须指出,一个月里,伊朗的确曾有至少两次离战争门槛很近。

第一次是11月底,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大使馆事件发生后。

由于冲击大使馆是国际公认的、违反国际法公约的严重事件,加上事件发生前,伊朗和英国外交关系刚刚被降格为代办级,两国关系紧张,如果此时“受害者”英国不顾一切作出“打”的决策和动作,其盟国就算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勉力配合,国际社会也会因为伊朗理亏在先而不便阻止。

然而在最初激愤表示“伊朗必须为自己行为付出代价”,并在外交上作出一系列强烈反应后,英国并未诉诸极端,不但未作动武的姿态,且将外交指责的口径限于“对使馆保护不力是伊朗政府的耻辱”,而未直接将冲击使馆事件说成伊朗官方主导。这次战争危机的“钥匙”掌握在英国这个“受害者”手中,“受害者”如此拿捏分寸,其它国家就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不便比“正主”跳得更高。

第二次则是12月4日,美国无人机坠毁之后。由于“哨兵”含有许多高科技成分和美国国防机密,美国官方、军方惟恐其被伊朗破译,甚至落入更强大的潜在敌人之手,因此一度拟定了武装摧毁的计划,历史上美国并非没有采取这类军事措施的先例,因此这次战争威胁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权衡利弊后,美国最终未采取这一极端措施,而是转而试图通过施压和交涉讨回无人机,战争威胁暂时远去。

尽管美、以曾多次扬言,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外科手术”,但从前沿部署情况看,财力拮据、多线铺摊子的美国并未真正做好和伊朗进行军事对决的准备,伊朗是地区大国,且西邻伊拉克,东接阿富汗,北面隔里海与俄罗斯相望,战略地位既重要又微妙,一旦开战,小打无济于事,弄不好还会如“无人机事件”般自讨没趣,大打则有把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甚至俄罗斯拖下水的可能,这个险是美国如今不能冒、也不敢冒的。至于以色列,其历史上对伊拉克、叙利亚核设施都进行过突袭,其军事原则也一向是先发制人,但伊朗核设施相对分散,且已能自力更生,“一击得手”不难,手到病除则不易,一旦一击不中,或虽中而不彻底,伊朗的反击将令以色列难以承受,而双方并不接壤的实际情况,也让以色列的后继军事行为难以着力。事实上,以色列和伊朗隔三差五便会隔空喊话,“地图上抹去”、“军事上打击”之类狠话司空见惯,但说和做往往是两回事。

美以虽未准备好战争,伊朗却已准备多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当然并非玩笑话,而是伊朗有能力马上实施的。霍尔木兹海峡是大多数中东原油输出的必经之路,而中东又占世界能源需求供应量的70%,每天有1500万桶原油从霍尔木兹海峡通过,根据地缘政治学家斯塔夫的计算,这意味着波斯湾石油出口总量90%,或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40%。“玩笑”实际上是在公开提醒国际社会:全球石油市场在面对伊朗战争威胁时是何等脆弱。鉴于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意义,和它在战时极易被伊朗封锁的现实,美国在考虑对伊朗动武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伊朗:内部分歧 恐将暂取低调

事实上,伊朗并非铁板一块。

被某些分析家认为是“极端主义者”、“政治狂人”的总统内贾德,其实在伊朗独特的二元政治架构中既不是“狂人”、“强人”,也算不得极端主义者,在自由派眼中他过于强硬,但在以哈梅内伊为首的宗教上层心目中,他却显得过于温和、世俗、软弱,正因如此,宗教势力强大的伊朗国会、革命卫队,以及受其影响的激进派学生,便不断通过各种“走钢丝”做法倒逼内贾德和世俗政府,迫使其不得不表现得更强硬、更不妥协,和英国外交降级的决策系国会作出,放话“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是国会人士,而冲击使馆的背后,也隐隐有宗教势力的影子。

正如英国外相黑格所言,不管谁煽动、操纵了使馆冲击事件,帐都会算到内贾德政府头上,伊朗宗教势力和保守派恰是想用这种手段压缩内贾德等世俗派的空间,逼他们表态,甚至出他们洋相。

但这些举措并非没有底线:从根本利益上,伊朗宗教保守派和政治世俗派上层是一致的,当事态闹大,外界压力足以让其一损俱损时,他们便会转而采取一致步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玩笑”,与其说是议会和政府相互拆台,毋宁说是一红脸一白脸、一搭一档的双簧表演。从使馆事件后伊朗迅速从亢奋中冷静下来,以及在“无人机风波”中不卑不亢、环环相扣的应对都可看出,伊朗上层在浓重的危机意识面前已开始协调内部分歧,并将暂时采取务实、低调,不主动出击也不轻易让步的守势。

至于“宗教上层内讧”之类传闻,和伊朗国内政治结构、体制和习惯差异太大,可信度怕是不高的。

石油禁运:雷声大 雨点小

尽管欧美相继传出“石油禁运”的信息,但其中实际上大有玄机。

欧盟的“共识”留了许多“疑问手”,包括“共识”的时间、前提一概欠缺交代,“大国一致”究竟是何含义、如果“大国不一致”是否仍然禁运,均语焉不详。而美国参院固然极可能通过批准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的决议,但美国复杂的府院表决批准程序,加上选前微妙的政治平衡,都足以让这项决议在“程序循环”中奔跑好一阵子,甚至未必能跑到终点。

欧盟委员会月度统计资料显示,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进口伊朗石油量占总进口量比例分别达14·6%、14%和13·1%,禁运将令这些经济情况糟糕的国家不堪重负。不仅如此,欧盟在2011年只占伊朗石油出口比率18%,而中国(20%)、日本(14%)、印度(13%)和韩国(10%)都没有任何跟进的姿态。正如法国《新观察家报》援引正如巴黎三大教授伊恩·理查所言,石油禁运的结果,就是中、印等不参加制裁的第三世界国家把伊朗石油生产份额瓜分,而美国和欧洲却要面对高涨的油价——而这高油价恰是他们自己制裁伊朗所哄抬上来的,“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做法了”。

比利时《欧洲自由论坛》12月4日的文章称,最害怕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的是美国而非伊朗。文章称,明眼人都看得出,一旦石油制裁生效,油价将暴涨,并冲击本就糟糕的美国和欧洲经济,这将令美国本土产业,以及美国和各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经贸往来受到重创。伊朗石油出口的18%,也就是每天450000桶是销往欧洲的,一旦制裁,意大利和希腊这些依靠伊朗石油勉强维持经济的欧盟问题国家,将会陷入雪上加霜的局面。与之相反,伊朗20年来早已习惯了制裁,也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方法,如今他们早已售出未来4个月的石油,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套客户网。文章认为,奥巴马等人可能会通过“程序游戏”,一方面作出禁运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尽可能拖延这一姿态兑现的时间。

本月初,呼吁追加对伊朗制裁最积极的美国高级官员、国务院防核扩散与军备控制特别顾问罗伯特·艾因霍恩,大声疾呼追加“各方面制裁”,其中也包括石油化工产品,却唯独强调“不包括原油”,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其实谁都害怕把油价推高,那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道理不但美国、欧洲懂,伊朗人也懂。

“无人机风波”中伊朗的应对自然,和美国的举措失当,不仅让美国丢了面子,而且用事实证明“有办法对付美国”不是一句空话,而奥巴马当局那份要求伊朗归还无人机的声明显得愚蠢而幼稚,又让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自大、疏漏和缺乏应变准备暴露无遗。从近日形势看,欧美针对伊朗的压力,将主要集中在金融层面,伊朗央行将成为制裁的主要针对对象,而“以压促谈”将是真正用意,问题在于双方事实上都未做好“谈”的准备——一如他们也没做好打的准备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缓慢,石油并不像国际油价反映的那样短缺,这从欧美汽油价格并未受原油市场波动影响,反倒在公认的冬季用油高峰——年末长假前夕稳中有降,便可见一斑,原油市场的异动固有伊朗问题的影响,却更可看清其背后对冲炒家的贪婪之手,对此相关各方当然不会视而不见,金融危机余悸犹在,他们当然会对这种危险的动向,抱持足够警觉,并竭力避免给这些炒家创造火中取栗的机会。

    进入专题: 伊朗   石油市场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3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