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明天就要大幕再启,无疑将在全国掀起一阵参政议政热。同时,世界各地的数千媒体记者云集北京,希望从中得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政策走向的信息。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无疑责任甚大。“两会”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和政治制度,代表和委员受民众委托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在制度安排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都能在这里得到申张的正式途径,这些均关系到国计民生,无疑是个严肃认真的会议。然而近年来,“两会”前后充斥网络、报纸版面和电视荧屏的娱乐性报道和雷人雷语,一方面暴露了个别代表或委员不顾常识、不顾责任和义务的作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媒体和公众对于“两会”的关注尚未聚集在最应当关注的焦点上。
“两会”不是嘉年华,更不是娱乐场。笔者希望人们对“两会”的关注不是“两会”的娱乐性新闻,而是其中所透露出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订和民生进步的政策调整等,因为这正是民众让渡权利给代表和委员,发出自己的心声和诉求的机会。这就需要“两会”代表首先要清楚认识职责所在。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绝对不是一种荣誉称号,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言人,是代表民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人,因此要敢于代表、善于代表、勇于议政。作为民意代表,“敢说”是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履职的一种必须,说都不敢说,也就谈不上“代言”了,无法代言,其代表性就大打折扣。这是政治常识的要求。敢不敢说不应取决于个人性格的好恶,而是职责所在。“两会”代表是参政议政的,提交提案是为了反映民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参与决策。既然被推举为代表或委员,就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那种开会不认真研读会议材料而在表决时盲目举手的代表委员,千万要不得。以往曾有委员表白对会议的各种报告从来都“不反对、不弃权”,我看这样的委员或代表,把位置让出来给能够认真履职的人或许还能算作一种贡献。
其次是让思考、发言、提案都回归理性和常识。常识是政治氛围中不可或缺的“氧气”,如果没有这种“氧气”,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就会“缺氧”,无法呼吸。在“两会”之上,委员应以委员的身份说话,代表应以代表的身份说话,而不能动辄拿自己的其他身份尤其是官员身份、企业家身份说话,这就是政治常识。近年来,“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或委员“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爆出假话、空话、大话和雷人的话。经媒体公开后,吸引民众眼球、招致抨击、批评和讽刺的同时,也让公众对代表和委员这个群体的能力和水平多有诟病,逐渐削减了对“两会”的信心。怪不得有人会撰文质疑:常识距离代表和委员到底有多远?
笔者认为,代表和委员必须摆正位置:作为民意代表,不能以某领导的身份自居,要多说真话、实话、自己的话和有用的话,对政府行为实施监督,抑制特权,促使政府进步,而不是摆官架子去教训民众。提案和发言不能不靠谱,更不能离谱,要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案、议案,那些想当然的、公然违背公共利益的、公然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提案、议案不仅是对“两会”的不尊重,更是对民意代表身份的亵渎,是对人民政治权益的漠视。既然是代表,就是代表民众,代表着公共利益,而不是只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这就要求我们的代表和委员要提升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要懂得一定的决策方法,否则,对会议提出的重大决策必然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代表和委员也不是万事通,不可能什么都懂,这就应当虚心求教于民,真实了解民众需求,多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随着民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意识增强,中国社会正在向着民主有序、民权回归的方向循序渐进,坊间对代表和委员们发言的判断力也在提升,民众对代表和委员们的议政知识和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新时期的代表委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想,能够充分讨论甚至辩论和争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给社会带来进步和发展的“两会”才更有意义。希望委员代表多一点常识,少一点雷人雷语;希望“两会”不只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也是一个正经的大会、管用的大会。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