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民族认同”解两岸心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1 次 更新时间:2012-01-15 23:58

进入专题: 台湾地区选举  

东辰  

陈水扁时代的“去中国化”毁了台湾经济,不少人不无痛惜地表示,“台湾真的越来越穷了”。自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总统以来,两岸紧张局势有所缓解,特别是ECFA的落地,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迈入了新纪元。虽然两岸走出了长期对峙隔绝状态,相对缓和,但即便如此,两岸仍有心结,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既有“政治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就“政治因素”说,两岸各有说词,各有“想不开”的地方,而就“感情因素”说,两岸也各有“情结”。如果说,政治因素主要导源于政治层面和政治人物,那么感情因素则主要导源于两岸间的人民大众。如今的两岸关系或台湾问题,追本溯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因素”和“感情因素”交集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了。那么,在两种“政治因素”和两种“感情因素”之间,可不可以找出一个“汇结点”呢?

自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两岸关系先是紧张、后又转向持续的低迷状态,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会谈也中止了。而后,又走过飞弹和军演威胁下的1996年,也经历过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放话,“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永远地拖下去,拖下去不动武行吗?”的紧张年代,但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历史性破冰之旅,而后马英九上台,同年恢复海协会、海基会制度性协商、启动历史性的“大三通”,又签署了包括降低关税的“两岸经济架构协议”(ECFA)在内的16项协议,为台湾民众对大陆心理的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如此,但岛内民间反映,并不全然如此热络。这是因为,陈水扁自2000年上台以来,在岛内不遗余力地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大搞台独,试图割断两岸血脉联系。虽然中华文化对台湾民众影响不会轻易消失,但长久的分离和人为的异化已造成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在民族认同上的混乱。不少台湾学者甚至声称,“今天,台湾的民众已经很难完全肯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民族认同的模糊,正是台独主张在岛内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台湾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即所谓“民族认同”。在此过程中,硬实力的运用空间有限,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通过感召力和吸引力往往可激发起不同凡响的效应。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众分裂长达500余年,但最终走向统一,其表面上归功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本质上是由于夏商周三代业已形成的统一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这种文化软实力最终促成了民族认同的实现。

邓小平早在1978年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时就曾表示,“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综合看来,如果说,“左手”代表军事力量的硬实力的话,那么“右手”即为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的代表着软实力的民族认同,它或许正是化解台湾问题的制胜锐器。

    进入专题: 台湾地区选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2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