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语:奥巴马转向“阶级斗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47 次 更新时间:2011-11-11 13:27

进入专题: 奥巴马   阶级斗争  

于时语  

9月底,面对美国经济持续不振的恶劣环境,我评论奥巴马会在连任选战中,启用“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工具。一个多月来的发展,证明这一看法基本正确。

奥巴马的连任胜算持续恶化。提前发表的《纽约时报》11月6日星期日杂志刊登长篇分析,根据大量历史数据,结论是除非美国明年经济增长达到4%,奥巴马的连任机会不到50%。

内政失败迫使奥巴马改弦易辙

奥巴马上台伊始,打的牌子是“超党派”和“后党派”政治。如今转向“阶级斗争”(class warfare),不仅是政治形象和牌号的重大演变,也反映了相当的无奈和内政的失败。

奥巴马上台之初,我曾经评论他的施政重点在内不在外。三年下来,这一论断基本属实。只是在历史和个人因素下,奥巴马内政乏善可陈,反倒是外交上颇有建树。可惜老小布什的先例证明,外交成就不是连任的关键。

奥巴马内政失败的历史原因,是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累积效果。个人原因则是我数次指出奥巴马的“阶级烙印”,在“后党派”口号下形“中”实左,与克林顿的中间派路线形成鲜明对比,而无法获得中下层白人选民的认可。

长期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两极分化,加上近年顽固的经济衰退,使得美国社会积累了大量民怨。两党的主要任务,便是把这种民怨引导到对各自有利的替罪羊身上。对于共和党,这是强调茶党运动反对的“大政府”;对于民主党,当然是两极分化下的美国社会顶尖1%的巨富阶层。

平心静气说来,两党都有一定道理:这就是在金权之下,巨富阶层对“大政府”的各项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另外便是两党都无法正视和解决的美国社会在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上的严重分化。

阶级斗争战略的前身

奥巴马争取连任的“阶级斗争”战略,自然是把美国民怨对象从“大政府”转向巨富阶层。这一战略不无巨大风险,且不说华尔街仍然是奥巴马竞选经费的重要施主,美国传统文化并不特别“仇富”,而是反对社会机会的不平等。

但是近年来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已经从金钱财富扩大到社会上升机会,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教育机会不断缩小;而财富的极端化分布,也深深触动了传统的不仇富心理。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迅速蔓延,是上述社会趋势的明证,使得这一运动与1960-197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嬉皮士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占领”运动的历史意义,便是在年轻知识阶层之外,获得相当广泛的社会底层共鸣。被共和党挖苦为“从后方领导”的奥巴马,因此看到了“阶级斗争”的新资源。

美国两党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截然不同的态度,清楚说明两党不同的政治利益所在。但是起初被《华尔街日报》嘲笑的“占领”运动,能够迅速蔓延扩大,说明它确实代表了相当深刻的社会潮流。奥巴马是否能够把“占领”运动转化为民主党的“茶党”,尚在未定之天。但是若干有眼光的共和党人士也开始“理解”这一运动,说明他们也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无法忽视的现象。

不妨回顾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兹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政治新星,便是基于他的“两个美国”演说和竞选口号,突出了白人群体的两极分化,和蓝领中产阶级的下滑。奥巴马的“阶级斗争”选战,可以说是重启爱德华兹的成功战略。

在历史和社会大势之外,奥巴马转向“阶级斗争”,也是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各种民调表明,对奥巴马威胁最大的不是像得州州长佩里(Rick Perry)和明尼苏达联邦众议员巴克曼(Michele Marie Bachmann)那样的“极右派”,而是有“温和”形象的共和党中间派。共和党深知这一实情。所以罗姆尼(Mitt Romney)的初选行情不断上涨。

奥巴马班子显然挖过罗姆尼的老底,而从1994年的麻州联邦参议员选战中得到重要启发。那一年,罗姆尼以温和政治立场和成功企业家的面目出现,在民调中领先,严重威胁到爱德华·肯尼迪原来固若金汤的席位。结果是律师出身的肯尼迪再婚太太精明地发现,罗姆尼创始的贝恩资本(Bain Capital)的成功发达,一个重要手段便是购买接管经营不善的美国企业,大批解雇原有员工,并且转向海外生产来提高效率,再高价出售这些公司。肯尼迪于是大肆渲染其中的“阶级斗争”,为罗姆尼财团解雇的大批美国工人“请命”,结果后来居上,成功连任。我们很可能看到这幕政治戏剧,在明年的总统大选中再演。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进入专题: 奥巴马   阶级斗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637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