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理性客观的观察和分析过时下的教育现状,得出完全否定的结论则是必然。我把现代教育的状况简单概括为“教书愚人”。而造成我们的教育如此劣质的原因其实也并不象人们所谓的那么复杂。缺乏独立精神的教育制度设计使得教育在时下的社会现实中沦为市侩政治的婢女。人格遭遇严重扭曲的教师团体长期把“服从”排列为受教育者的最高美德,严重扼杀学生的自由意识与创造天性。课程设计与考试制度设计方面的失误,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毫无愉悦的感觉,而是倍感痛苦。这样的教育,除了具有“中国特色”这样的优点之外基本乏善可陈。有鉴于我们“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现实,对有些问题的探讨会比较庞杂而且危险,所以下面仅对部分问题加以阐述。
几千年来的封建历史,传统知识分子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这样的选择基础在于传统知识分子本身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知识分子的操守代表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行为准则,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代表了统治集团的最高信仰。他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完全在于天下乃是他们自己的天下,亦即国事即家事即己事,为此,他们尽管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却终不悔。反观现代教育之状况,无论是早期天朝的工农联盟基础,还是现实的权贵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始终被排斥在千里之外。他们从此失去了对于真理与信仰的天然解释权。由一帮自己都不信仰的人们向另外一帮人们灌输一种似是而非的信仰,显得既漏洞百出而又虚伪无耻。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大面积溃败,无不以此而始作蛹。教师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被人以生活为要挟而委屈接受一种不属于自己的信仰,相当于频繁的接受精神方面的强暴。另一方面,教师会为自己不得已而向学生布道的那些谎言自惭形秽,流失本应具有的尊严。这样的道德自损,这样的自我谴责,使得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教师群体顿失了几千年来本来属于他们的尊严与荣誉,而沦为一帮终日里营营苟苟的侏儒。
我们的社会对于职业教师的“为人师表”的提法,陈述的是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我们认为或至少我们预期:教师集体的道德操守较高于社会道德的平均水准。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由于每一个结果必有其成为此结果的现实原因,那么,教师集体成为人之师表的基础是什么呢?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在遴选教师时,并没有道德高尚、地位尊贵者为师的遴选原则。而在教师成其为教师之后,我们的社会也不曾给予他们高于社会普通水平的物质与精神待遇,亦即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所给予的全部承认不支持教师集体产生高于社会普通水平的道德,他们既没有为人师表的先天因素,也没有为人师表的后天环境,这样的为人师表从何而诞生?为人师表实为现实社会中教师集体不能承受之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社会待遇使他们寒酸可人,“总结”、“汇报”之类的精神枷锁,加之于年复一年的洗脑,使得这个群体思维呆滞、举止可笑。社会大众的划类,通常把他们与超市里逐颗儿挑选葵花子儿的老太太并驾齐驱,倒也不无道理。听说有位实话实说的女教师认为“宁为妓勿为师”,我的看法:“勿为妓,勿为师”。而网络传媒的兴起,使得知识的触点无限增多,传统教师的职业重要性将从此大打折扣。长远来看,教师或将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这个职业本身,必将会江河日下,日渐式微。
教师的职业道德理应是向学生提供知识方面的服务。解除教师作为个人而承担的道德方面的义务是必须的。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中,人们需要确立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这样的普世价值即公德,需要我们作为一个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加以认真考虑。作为从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的中间地带,阿伦特认为教育理应趋于保守。信仰的狂热属性,集权主义信仰的暴力属性对于判断能力缺失的青少年不啻于有害的精神鸦片。直接了当地说即:学校可以解决公德问题,但不能也无法解决信仰问题。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学校不是某一个集团或某一个党派的工具。信仰的原则在于高度的自觉认知,灌输的信仰其实是对信仰本身最大的亵渎。我的意思是说,“愚人”的时代该结束了,是时候改变我们学校的“政治教育”了,如果我们还有哪怕有一点点对于民族的基本责任感的话。
霍弗认为凡能获取社会资源,“富有成就的人,会认为社会是美好的、和谐的,并愿意社会照原样保持下去。而失意的人们则愿意看到世界急剧改变”。或许每个社会都会有得意和失意的人群,而这个社会中究竟是小人得志抑或是伟人得志?从这里,大概能洞悉这个社会的本质。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分子长期縶伏于社会底层的状况非常无聊而且无法持续。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这是一种短识的自掘坟墓的行为。知识分子没有诸如枪杆子之类的硬实力,但却拥有关于统治合法性方面的软实力。硬实力决胜于一时,软实力决胜于万世。没有知识分子作为同伙的统治集团既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获取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亦无法在统治的过程中完成必需的不间断的自我更新。历史并没有缺失知识分子的统治集团能长久维系统治的先例。皆因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建设性批评态度,恰如人身所应有的免疫系统同理。而缺失合理免疫系统的躯体,听说医学方面的名称曰“艾滋”。
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把外语拔高到了一个不可理喻的高度。这种课程设置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把一种非日常必需的异族语言摆放在同本语同等重要的位置,本质上是由于缺乏民族自信。承认我们在许多方面技不如人,承认我们需要汲取外族许多先进的科技知识与社会建设经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样的学习不足以让我们全民总动员。人多不必胜,人多不必须。人多浪费多。培养出数量合适的专业人才即可。民族的兴起最终得指望培养出自己的创造性人才。举世以来,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是靠偷窃而来的。知识产权盗窃到最高水平,你能得到一些二流的知识,你也能流失掉一流的民族自尊。这种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把大批擅长于语言类学习的女孩遴选入有限的优质高等学府,而大批优质的男孩则被排除在外。究竟我们要科技兴国呢还是语言兴国呢?我们是要做出一个伟大的国家呢还是说出一个伟大的国家呢?最终我们得男人建设呢还是女人建设呢?我不是个男权主义者,我有对妇女敬重的自觉意识。我对妇女的敬重表现在看重妇女怀孕的天赋本领,认识到那是一份艰辛而庄重的劳动。表现在看重妇女奶孩子的能力与价值,认识到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没有妇女的这种艰苦付出,即没有我们的人生。而妇女的这些付出,已足以赢得全社会的普遍尊重。我从来不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把她们安排到那些她们并不擅长的领域以示尊重,尊重到她们皓首穷经、韶华早逝。社会生活中的艰苦劳动,理应由男人自觉承担。如果你欣赏一只母鸡,那很好,请创造条件让她下蛋。她会擅长于此并有成就感,她会兴奋得”咯哒咯哒“。但请不要安排她司晨,她嗓门不够粗大,而且气力不加。
旅游理应作为一门必需的课程安排给中小学生。古人提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并重,其实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我们藉此可以教育我们的孩子天下之大,群山比高。教育他们懂得欣赏路途之中的美丽犹如人生。告诉他们理应被淡化的目的地与非功利性的人生目标。告诫他们地域变化的客观现实,以及入乡随俗的重要经验,那就是人类社会对具体自然的本能适应与敬重。而所有这些,与我们的孩子们的随后人生深切相关。同时,在旅途中打理自己的生活,与同伴共同应对面对的课题,不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而且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具体修养。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所真正需要的。有一种教育叫事实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教育之于生活,生活才是本质,才是目的。教育是手段,是工具。贴近于生活的教育,激励创造性改变的教育,至少,令人愉悦的教育,才可能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