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古玩的朋友,恐怕都知道“袁大头”,就是印着窃国大盗袁世凯头像面值一元的银元。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各地商业交往很不方便,于是袁大总统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趁机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之名由此而来。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这种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我小时候就对袁大头印象深刻,我奶奶有两块放在床头玩,还有一个钻了洞拴在电灯绳拉袢儿上,这种沉甸甸的银币掂在手里感觉很实在,就觉得是个好东西,不像镍币和纸币捏在手里轻飘飘的。
最近去古玩市场逛逛,意外的发现袁大头价格还真是涨了不少,一块真品价格至少要六七百,有的品相好,年份特殊的要上千元。
我查阅袁大总统时的一块面值一元袁大头的购买力大约是一斗半大米,一斗大米是十升,一升大米大约两斤半,也就是大概能买三十几斤大米,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五十几元钱的购买力。时至今日袁大头的保值功能,真是相当的好。所以虽然袁世凯皇帝当了没几天,但袁大头的影响力确相当广泛和深远,在很多地区直到49年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还有袁大头流通,我听说在湖南,有老百姓上世纪60年饿得不行了,把压箱底的袁大头拿出来换鸡蛋大米吃的事情。
袁大头之所以有这么好影响,关键是因为它成色和铸造质量非常之好,袁大头系列以壹圆银币为主币,总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26.86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89,铜11)铸造,含量非常标准。所以行家鉴定袁大头很简单,称一下分量是不是标准,再捏着中间吹一下,听听有没有银质的悠扬颤音,如果是铅铜等杂质比例高了,就吹不出那种好听的声音。
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比较罕见的,统治者利用垄断的造币权不节制的牟利,造成通货膨胀来侵吞国民财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谁掌握了造币权,谁就掌握了最隐蔽便捷地搜刮老百姓的手段,是不动枪的抢夺。比较突出的就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朝代,他们占了几个省,掌握了造币权,发行的天国“圣宝”,一个铜板动辄就印“当五佰”,“当壹仟”。而袁世凯造币倒真是有板有眼,直到他狼狈倒台,也从来没有听说袁大头有成色分量不足的事情
所以袁世凯虽然狼狈倒台,袁大头的声誉却屹立不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公开宣布停铸“袁大头”,改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英文币铭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这种银元比“袁大头”略小,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被民间称为“孙小头”。 我藏有一枚孙小头,孙中山的头像清癯干瘪,远没有袁世凯天庭饱满器宇轩昂,真是“望之不似人君”。虽然孙中山被国民政府尊为国父,我们都知道他的历史定位是革命先行者,但整个民国期间,袁大头一直流通无碍,而且有趣的是,袁大头在民间的实际购买力比孙小头要更好,老百姓并不买孙国父的面子,一个袁大头能买一斗半米,一个孙小头只能买一斗。而且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会发现,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各地讨袁军兴,袁大皇帝江山飘摇,当时老百姓在民间也没有遭遇物价飞涨,货币爆贬,而在其他朝代执政者哪里管得了这许多,谁不想捞最后一票呢?这很大程度上是袁大头的功劳。
以我看来,但凡世上轰轰烈烈的人物,基本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理念着调,做事靠谱,这是最佳就像蒋经国,曾国藩这样的时代之翘楚;第二种是理念着调,做事不靠谱,就像口号喊得山响,做事老掉链子的“孙大炮”;第三种是理念不着调,做事不靠谱,这种最差劲,就像太平天国运动的洪天王之流;第四种,理念不着调,但做事很靠谱,代表人物就是背了几代骂名的袁项城。这位老兄,本有望做中华之华盛顿,却晚年权欲熏心,逆天下大势,做黄袍加身的大梦,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但他很短的时间却把国家经济治理的纲举目张,井井有条。从袁世凯造币这么一个历史细节来看,至少在他在钱财方面并不是一个很贪婪的人,并没有通过造币这个最便捷的方式盘剥百姓,更没有搞统购统销。到他退位驾崩的最后一刻,都守住了执政者责任心的最起码底线,确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
即使我们还是把他盖棺定论为“窃国大盗”,至少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也值得纪念。
老实说每当我捏着购买力不断下降的“毛大头”,就会后悔,要是早先有眼光,多收些袁大头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