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普遍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如果有一个“成功人士”出现在身边,巧舌如簧地告诉学生如何“两年之内有车有房”,是十分具有蛊惑性的。
广州周边大学校区不少学生心中的一个成功人士、“万人迷”的“创业导师”,能通过激发潜能的“过火海”和“心灵穿刺”的类传销体验,对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控制和洗脑,实施欺骗、剥削和性诈骗,成为危险的“导师”。23日,在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的陪同下,两位受害女生前往广州大学城的小谷围派出所报案。(《南方都市报》8月24日)
这样的消息读来令人震惊。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涉事“导师”自身的道德问题外,还暴露出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欠缺与相关管理的缺位、混乱,以及部分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不足。这给危险的导师“作乱”提供了空间。
从1993年实行自主择业时起,国家教育部就要求各校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然而,这些要求并没有完全落地。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十分低下,与此同时,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普遍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这种情况,在目前的二本、三本高校、高职高专中尤甚———学生在“身份”上比不过一本院校,在接受的教育质量上也“缺斤短两”,这似乎注定他们的就业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成功人士”出现在身边,巧舌如簧地告诉学生如何“两年之内有车有房”,是十分具有蛊惑性的。
媒体报道的情形正是如此,一位同学说,她所在的专科,地在偏远郊区,学术人文类讲座极少,对外兼职实习机会也几乎没有。于是,校园讲座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商业类培训机构打着公益牌子做的。她说,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而课业却很悠闲,一年下来学校只有两次讲座,让她很迷茫。“这时候有这么一个培训机构宣称可以给我们实践机会,可以锻炼我们的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我们,可以给一个角度让我们更好地看到社会与外面的世界,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拿到救命稻草似的。”这反衬出学校教育的严重“空心化”。有的高校个人或集体,还与某些机构有利益关系,因此,学校就成为这些机构大胆运作的背后靠山,这增加了这些机构的“权威性”与“迷惑性”。
需要注意的是,涉事的“导师”在谈起学生受骗时,指出她们已是“成年人”,言外之意是,这些学生是应该有判断力的,不要高估了他的“洗脑”能力。而问题是,这些大学生,虽然年龄已经成人,心理却没有成人,她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一直被家庭、学校规划,一直关注书本知识学习,服从多于思辨。另外,由于接触社会很少,“涉世未深”是社会对她们的评价,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只是孩子,很容易相信“成功学”这类快速成功的法术。
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功利,也让今天的学生只关注成功,且可以为成功而不择手段。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灰色技能培训很红火,而在这起事件中,学生在“导师”要求脱衣的命令下,最后选择服从,是因为她们相信“导师”的成功理论———“你如果可以跟一个你不爱的男人做爱,你还有什么做不了的?”这可谓被成功“鬼迷心窍”。
怎样帮助每个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毋庸置疑,由于教育投入有限、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监督乏力,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严重的下滑趋势,学校的很多教育服务都不到位,如果继续这种趋势,将产生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