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200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却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提高相反,各时期的城乡居民收入流动都有利于缓解长期收入差距,因此我国城乡基尼系数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低收入者收入向上流动的过程。1989~2004年间城市基尼系数的增长一直高于农村,对城乡基尼系数变动的分解表明其原因在于农村的基尼系数增长很大程度上被农村居民较高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掉了,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虽然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1989~2004年间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收入差距的持续增加对社会福利的负面作用,城乡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普遍低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关键词:收入流动;收入差距;长期收入差距;社会福利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Binghamton University )Solomon Polachek教授的有益建议,比利时CEPS/INSTEAD的Philippe Van Kerm 教授在计算方法方面亦给予了很多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一、引言
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基尼系数是在收入分配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工具指标,但由于基尼系数是一个由截面收入数据计算得出的截面收入差距指标,因此它仅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收入分配情况。基尼系数无法解释的一个悖论是:在收入增长更集中于低收入者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基尼系数扩大的现象。理解这个悖论的关键是认识到个体的收入序位会随着收入分布的变动而变化。以收入最低阶层的穷人为例,经过一个时期的收入变动后,其中一些人最终陷入贫穷的境地,而另一些人却经过较快的收入增长逃脱了贫困,可见个体的收入序位排列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由于基尼系数无法反映个体收入排序在收入分布中的变化,从而无法描述居民长期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长期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关收入流动(Income mobility )的研究文献从上个世纪后半期开始大量出现。收入流动是一个衡量居民的收入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或排序变化的指标,目前国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收入流动性的衡量方法以及各经济体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研究。例如Herz(2006)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隔代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美国中产阶级收入流动性有所恶化的结论。Fields(2001)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收入流动性要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处于收入底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要更高,并且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有所上升。Van Kerm(2004)把居民收入流动分解为结构变动和位置交换两个因素,揭示了结构变动和位置交换两种因素与收入流动的内在联系。Jenkins 和Van Kerm(2006)则把收入差距分解为收入流动与收入增长累进两个部分,解释了收入流动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运用收入流动的方法对居民收入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的文献。如王海港(2005)对1989~1997年我国的居民家庭的收入流动进性行了分析,他发现家庭收入流动性有逐渐减慢的趋势;收入流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农村和城镇家庭中所起的均等收入的作用大幅减弱,但对改善城市家庭的平等分配作用增强。
尹恒、李实、邓曲恒(2006)与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2007)分别对我国城镇与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及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变动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的收入流动性在逐步下降;农村收入流动程度要高于城镇,农村收入流动在逐渐增大到顶点后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章奇、米建伟、黄季焜(2007)同样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分析了收入流动对农村的收入差距的影响,他们发现收入流动性的变动对农村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是在不断上升的。王朝明、胡棋智(2009)通过运用多种收入流动指标,从相对收入流动、绝对收入流动及社会福利的角度全面地对我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以1997年为界,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流动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两阶段特征,而农村较高的收入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农村较大的收入水平波动造成的。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收入流动的研究多局限于对收入流动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但是探讨收入流动、长期收入均等与基尼系数变动之间本质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文在对城乡居民收入流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差距的影响,探讨收入流动与收入差距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节为引言。第二节中我们着重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测算与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探讨了1989~2004年不同时期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第三节中,我们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分解为收入流动因素与收入增长累进两个因素,重点探讨了收入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城乡基尼系数变动进行了分解,我们分析了城乡基尼系数不同变动趋势产生的原因。在第四节中,我们通过引入社会福利改进指标,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并对1989~2004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福利的改进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一节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针对当前社会所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我们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对1989~2004年间各时期的城乡家庭收入流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1989~2004年间的4个时期农村的低收入阶层家庭向上的流动性要高于城市低收入阶层,但农村的高收入阶层家庭向下的收入流动性要低于城市的高收入阶层。1989~2004年间各时期的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相对而言,各时期的农村家庭的整体收入流动性要略高于城市家庭。1989~2004年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流动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从1989~2000年的3个时期内,城市家庭的收入流动性逐期增加,在1997~2000年时期达到顶点,2000~2004年时期开始大幅下降。与之相反,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在1989~1993年时期就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以后开始逐期下降,到1997~2000年时期达到最低点,在2000~2004年时期再次开始上升。1989~2004年间的4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累进性都为正值,这说明各时期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更集中于低收入家庭,各时期的城乡居民收入流动都使得居民的长期收入差距趋向于缓解。
各时期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累进性都要高于同期的城市家庭,表明各时期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相比城市更集中于低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对长期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要强于城市。
1989~2004年期间,农村的收入差距程度一直比城市高,但农村收入差距的增长一直要低于城市,城市和农村的基尼系数近年来有逐渐趋同的趋势。虽然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但我们所观察到的我国城乡基尼系数的不断上升与长期收入不均等的趋向缓解这两种现象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收入流动在缩小长期收入差距的同时有可能会使截面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基尼系数的升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低收入者收入向上流动的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长期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对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及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的基尼系数增长一直小于城市是由于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累进性对基尼系数的降低作用要大于城市,农村收入差距的提高较大程度上被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掉了,而城市家庭的收入增长累进性对城市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却相对较小。总体来说198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相一致,而收入流动和收入增长累进则是隐藏在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背后的内在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1989~2004年间城乡的社会福利都在逐期增长。但由于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的负面作用,当收入差距扩大时,社会福利的改进普遍低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这说明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很大程度上被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所抵消掉了。1989~1993年和1993~1997年两个时期内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增长较快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这两个时期逐步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1997年后由于农村的收入差距水平开始扩大,虽然同期城市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同期的农村居民,因此1997~2000年城市的社会福利改进开始赶上并超过农村。分析表明我国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福利的提高。如果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从而造成民众对收入差距的厌恶程度过高时,仅仅收入的增长并不足以补偿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社会福利可能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出现下跌。
通过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基尼系数的不断升高其实与我国居民收入流动加快有很大联系。而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下,居民较快的收入流动缓解了长期的收入差距,客观上起到了“收入均等器”的作用。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关注截面收入差距指标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居民收入流动,因为终身的收入均等比短期的收入均等要更加重要(Maasoumi,1998)。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快低收入者收入的向上流动是降低居民长期收入差距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及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维护个体收入向上流动机会的公平,逐渐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向上的收入流动能力。只有实现了社会大众收入向上流动的机会平等,才能实现长期的收入均等。收入分配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在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下,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已是我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