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莉 周晓春 吴世友:美国社会工作之“大挑战”:解读与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70 次 更新时间:2019-03-05 00:23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   社会问题  

常莉   周晓春   吴世友  

内容提要:美国社会工作面对着全球化、信息科技、不平等加剧、老龄化、儿童发展、弱势群体、社会隔离、医疗低效、监管成本等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社会矛盾累积的压力,推出“社会工作大挑战”是社会需求“自下而上”传导压力的结果,也是促进社会工作实践发展、创造社会职业、实现公众理想的一个行动契机。“大挑战”启示我们要明察现阶段因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特殊国情而带给中国社会工作的复杂局面和高度挑战,并构建“自下而上”的需求传递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发展引领机制。

关 键 词: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  社会问题  social work  grand challenges  social welfare  social problem  Chinese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大挑战(The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是由约翰·布雷克(John Brekke)和罗威纳·冯(Rowena Fong)领导的美国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Work & Social Welfare,AASWSW),在201 6年度全美社会工作研究年会(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SSWR)上正式发布的美国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12项重要任务或议题,这是对2012年学者提出在社会工作领域实施“大挑战战略”①的进一步发展。玛丽琳·福林(Marilyn Flynn)、迈克尔·谢若登(Michael Sherraden)、艾维娜·尤哈拉(Edwina Uehara),约翰·布雷克(John Brekke)、戴安娜·迪尼托(Diana DiNitto)、尤兰达·菲迪拉(Yolanda Padilla)、萨拉·克里斯塔.巴茨(Sarah Christa Butts)等十几位来自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马里兰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资深学者参与了前期研讨和“大挑战”概念的发布。大挑战是特指一种重大战略规划的方法,社会工作大挑战由美国社会工作各界分工协作,讨论产生美国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据此提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社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承担的任务,一共包含十二项大挑战任务,分别是确保所有青少年健康成长(Ensure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all youth)、消除健康差距(Close the health gap)、制止家庭暴力(Stop family violence)、促进长寿及丰富的生活(Advance long and productive lives)、消除社会隔离(Eradicate social isolation)、结束无家可归(End homelessness)、创造应对不断变化自然环境的社会回应(Create social responses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利用科技服务社会公益(Harness technology for social good)、促进智能解禁(Promote smart decarceration)、减少极端经济不平等(Reduce extreme economic inequality)、建立所有人的金融能力(Build financial capability for all)、实现机会平等和正义(Achieve equal opportunity and justice)等。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维护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而今它已经发展为一个以证据为基础,以系统数据为依据的成熟体系,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朝着积极方向转变而构建知识②。中国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剧烈变迁之中,全社会面临和美国社会类似的挑战,社会工作专业也需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社会工作虽然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了解并借鉴美国社会工作领域这一重大举措,可以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与未来发展走向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美国社会工作“大挑战”形成的脉络与背景


作为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工作环境危险等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美国的社会工作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并且出现伊始就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实践与慈善活动、拯救儿童、政治选举权、公民权利和社区发展等密切相关,学术基础来自公共财政、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和福利经济学等学科③。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因其人口种族及来源的多元性而面对较其他国家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工作有迫切需求,同时良好的法治体系和强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为社会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当今美国经济经历金融危机并艰难复苏的压力下,在政治体系和政策层面某些变动因素的作用下,在人文环境、健康医疗等各种社会矛盾的挑战下,美国的社会工作走向深度发展,以非营利组织(NPO)为代表的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力量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着摒除政治影响,进而坚守社会工作自身信念的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工作来实现对个体福利、政治稳定、社会公平的追求也成为当今30万美国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共识④,为此,一系列问题需要被美国社会工作者回答,例如民众生活质量和弱势群体机会的提高如何借由社会工作而达成?在哪些领域获得社区支持的新进展?何为生成社会变革的新源头?下一个社区睦邻赫尔馆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其发展脉络和时代背景⑤,成为美国社工界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信息科技、全球化、不平等加剧、国家、种族、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环境改变、人口老龄化、儿童福利、居住和教育的种族分化、失业和社会脱钩、大规模监禁、卫生保健的获得和效率、金融化、弱势群体等十三个问题。以上问题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

其一,环境和社会变迁问题,包括环境改变、信息化和金融化、老龄化。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迁。自然环境方面,全球变暖趋势极大地威胁到环境的稳定性。⑥在很多处境不利的人群已经因气候变化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前提下,⑦未来一个世纪对于地球在多大程度上能避免变暖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怎样适应气候变化而言是一个关键时段。⑧社会环境方面,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全面的影响,也给人类带来多种教育、培训和社会干预形式等方面的社会变革。金融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全面显现,健全的金融服务是人们有效生活的基本条件。而现实中穷人往往无力享受金融服务,而政府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新条款导致数百万美国人处在金融不稳定和加剧的不平等之中,人们获取信贷和积累财富的能力差距不断增大。社会工作应该回应人们获取信息和获取金融服务能力差异不断扩大的问题。⑨社会环境变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将会存活得更长更健康,人类社会中将有更高比例的老人,这给家庭和社区在生活安排、经济支持、医疗保健、交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不寻常的挑战,人类将进入一个多数老年人仍然参与就业、保持活跃状态并富有创造力的时代。⑩

其二,全球化问题,包括全球化、国家、种族、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全球化还将会持续,世界各国人民、经济体、文化和信仰都在面临更频繁密切的交流。全球化带来进步,也制造新的挑战,将来人类的状况将会比工业时代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因而人类社会将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创新来应对这个全球化了的严重问题。必须开发出针对全球化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全球化带来的不同人群更频繁的互动将会给来源不同的人的带来更多接触和不断融合。而国家、种族、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也不仅带来接触和融合,还会带来冲突、压力、破坏甚至死亡。社会工作力促进多元社会创新,增进不同群体的容忍、合作、差异认同(11)。不幸的是人类互动的历史记录表明,这一过程通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麻烦。人类从小群体进化而来,因而习惯于划分所属群体(in-group)和他人群体。我们不会自发的充分欣赏和接纳那些和我们自己属于不同群体的人,这一显著的局限性解释了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冲突、压迫、破坏和死亡。幸运的是人类关于所属群体的属性是高度可变的,人类可以而且的确对划分所属群体和他人群体的属性添加了积极的价值,产生了多重且弹性的所属群体属性。这些弹性的所属群体包括各类俱乐部、职业协会、运动队、政治党派、以及兴趣群体。看起来,人类社会增加彼此的容忍、合作,乃至拥抱差异性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如何才可以持续添加这些积极的价值?在多元化方面的社会创新将是问题解决和富有产出的整合的基石。

其三,社会分解问题,包括不平等加剧、居住和教育的种族分化、失业和社会脱钩。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加剧了收入的两极化,社会工作应该参与解决底层半数人口的谋生问题。由于不平等的加剧,居住的隔离和教育的分化现象和教育成就、就业机会以及收入和财富的累计互相作用(12)。进而影响了社会的融合与公平。(13)此外,失业人口高企而美国的政策在创造就业上做得不够,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超过了失业人口的27%。由于就业意味着使生活获得目标和意义,带来自信和自我价值,创造更强大的社区(14)的社会链接意义,大量人口失业并越来越脱离主流社会给全社会带来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有必要实施新的战略来促使失业者参加工作并回归社会网络。

其四,美国特殊社会问题,包括儿童福利水平不高、监禁规模过大、卫生保健覆盖面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美国在儿童发展领域的投资不足,(15)是西方世界中儿童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对应,儿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低(16)。在儿童福利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美国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确保国家未来的成功。(17)美国人均监禁人口数值已经超过其他任何发达国家(18)。大规模监禁的美国方式比许多人类疾病更具破坏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在效果上难以保证,在经济上也难以为继,因而美国开始对服刑人口施行监禁解除,(19)这一变化要求社会工作回应前服刑人员回归家庭、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而获得稳定和富有成效的生活的问题。美国的卫生保健政策和服务也有类似问题,卫生支出急速增长,但是服务质量欠佳。比较社会支出与卫生支出之间关系,经合组织(OECD)国家为2.0∶1,美国则为0.8∶1,和其他经合组织国家增加社会支出往往带来更好的卫生收益不同,美国的卫生支出则对社会和教育支出有挤出效应(20),这将要求社会工作通过创新来促进卫生、行为健康、初级护理、社区照顾、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发展。

以上不同趋势都使得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面对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处于更大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风险中,更容易受到各种排斥。因而需要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弱势群体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2012年8月8日到10日,在华盛顿州班布里奇岛(Bainbridge Island,Washington)的Islandwood会议中心召开“社会工作在21世纪社会塑造中的功能开发”会议,参会学者和国家社会工作组织领导者对社会工作学进行了集中讨论,以华盛顿大学为主提出了一个建议:推出一整套“大挑战”以激励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发展(21),这既是借鉴美国工程大挑战、环境科学大挑战等领域的历史经验做法,也是借此推动对关键性社会问题进行严谨研究(22)。学者认为,“大挑战”是一个既有雄心又可达成的社会目标,因为它可以动员全行业,并捕获公众的想象,“大挑战”需要创新和理论突破并依靠技术和实践来完成(23)。社会工作历史上有许多成就斐然的案例,如儿童管理局(Children's Bureau)(24)发起的婴儿死亡率运动,自主社区治疗(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CT)协会推出的针对精神疾患的社区治疗项目等,它们都可以作为应对当代大挑战的范例。然而,采用大挑战的方法也是有风险的,它对个人和组织有一定要求,因而并不能保证成功。尽管如此,潜在的好处可能大大超过风险。(25)因此,总的来说,在研究社会工作历史成就基础之上,结合美国现阶段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大挑战”是学者和实践者为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的潜在能量并激发这种能量而提出的一个新命题。


二、美国社会工作“大挑战”的内容和任务


基于以上美国社会大背景,以及目前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十三类主要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工作界提出了应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十二个社会工作大挑战:1)确保所有青少年健康成长;2)消除健康差距;3)制止家庭暴力;4)促进长寿及丰富的生活;5)消除社会隔离;6)结束无家可归;7)创造应对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社会回应;8)利用科技服务社会公益;9)促进智能解禁;10)减少极端经济不平等;11)建立所有人的金融能力;12)实现机会平等和正义,详情参见表1。

以上十二大挑战回应了美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并为美国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和实务人员就回应这些问题指明了道路。社会工作各界组建了针对具体大挑战内容的工作组,开展针对具体各项大挑战的研究、教学和实践整合的应对工作。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美国社会工作面临的十二大挑战,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美国之所以提出社会工作“大挑战”这一概念,目的在于以此推进社会工作实践发展从而应对现实环境中存在的种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的重点也应是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中存在“挑战性”的领域。对照美国的社会工作背景因素,可知中国社会工作环境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及特殊国情而引致的一系列挑战都需要社会工作去面对。明察挑战之所在,呼应公众之需求,是我们正确开展社会工作的两个基础。

(一)明察中国社会工作当今所面临的“大挑战”

毫无疑问,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除了种族隔离问题,中国社会也面临美国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社会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环境问题给众多人口的健康带来威胁,信息化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人群在参与信息化潮流中的差异乃至分化,经常被报道的大学生“裸条”贷款以及借贷高利贷无力偿还等也显示在社会日益金融化的今天,不同群体都面临着处理金融问题能力不足和获取金融服务机会不足的困境。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中国的社会老龄化会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而民族和宗教的和文化的互相联系和碰撞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广州非洲裔外来人口聚集、部分地区因为宗教问题爆发群体冲突,这也需要社会工作协助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融合。此外,社会阶层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并持续发展,这也对构建社会建设构成挑战。中国还承受着特殊国情带来的压力。综上,本文将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环境性因素“大挑战”划归为以下三类:

1.时代发展的挑战

加入WTO之后,中国从全球化中获益良多,同时亦深度融合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时至今日,我们所面对的是新一轮全球化格局,对经济社会的生产、交往、分工等造成部分质变。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发展理念在新全球化过程中,滋生出由外向内的要求,对国家内部发展形成强烈反作用(26),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政治等领域皆有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家庭、组织和国家都被卷入其中。

中国也处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负面效应凸显的问题。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6.95亿,互联网整体普及率为53.2%,但区域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一线城市高达将近80%,部分中西部省份仅为40%左右,仍有19个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此外,信息科技的负面效应呈现扩大化普遍化态势,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网络依赖症、工作和休息时间被海量资讯和社交媒介侵占、心理健康隐患、未成年人身心保护困扰以及网络犯罪等(28)(29)(30)。

2.社会变迁的挑战

中国保持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受困于二元社会现实,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差距因非均衡模式和市场经济推进而逐步累积。时至今日,职业差距、资源差距、身份差距、机会差距等新的不平等不断衍生滋长,中国已经进入不平等2.0时代,除了有害于福利社会建设目标,甚至也极大影响了社会公众和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导致文化沦陷。不平等还必然带来传统形态和新生形态弱势群体规模的增大。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规模在2014年约为2亿,包括贫困人口、农村无保障老人儿童、失地农民、灾民、农民工等(31)。新型弱势群体是指在某种资源获得上处于劣势,如时间、健康、信息、独立思考与表达等,抑或因某些特定情况发生而变为弱势,例如大病医疗、外出旅游、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失独无依等。

我国正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而养老资源增长率与人口老龄化增长率却不匹配(32)。2016年个人养老资金空账规模高达3.6万亿元(33),随着寿命延长和健康提升,退休后老人进入人生中的一个“漫长阶段”,关乎老年人社会活动、文化娱乐、养老保险、生活服务、卫生保健、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的各种事务需要社会工作来分担。

社会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环境问题,就自然生态环境而言,中国不仅面对着全球变暖等人类共同的问题,更面对着由于快速和粗放式发展引致的大面积环境污染的威胁,雾霾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身心健康和重大抉择。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转型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和法制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急功近利心态普遍,带来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信用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与美国相比,我们的金融不平等也很突出,并且存在金融体系脆弱和信息泄露隐患等基本安全问题。

3.特殊国情挑战

发展中的经济和大基数高密度的人口这两个特殊国情带来资源配置的巨大压力,对优质资源的竞争尤为激烈,使得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负担困扰着公众。我国国家统计局近十几年来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0%-4.3%之间,期间其他机构和科研单位调查出的失业率水平不一,但均高于登记失业率,如《中国日报》在2010年3月23日发布的中国真实失业率高达30%,北京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中公布的201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为9.2%。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登记失业的统计口径偏窄,失业带来的实际问题相较于美国更为严重。

中国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着突出的非均衡性,(34)互联网医疗和新农合医疗亦不完善,不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别较大,城市内部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优质资源供不应求,普遍存在扎堆就医的现象,由此造成卫生保健支出除经济成本之外还存在巨大的时间成本。近年来医患矛盾、异地医保、过度医疗等问题也很突出。

4.教育与儿童发展的挑战

中国尚有4000万贫困儿童,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促进儿童发展不仅是反贫困的重要途径(36),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我们在法律保护、医疗保障、营养改善、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和提升、心理干预等儿童发展和儿童福利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37)的创建还有待时日。国家儿童福利政策体系亟待完善。最后,较之美国,如果说双方在就业、教育和医疗上都面临挑战,那么住房则是更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挑战,房地产在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不平等加剧的今日中国已经不再属于单纯的市场和经济问题范畴。

(二)借鉴美国社会工作“大挑战”的工作模式

“大挑战”试图筛选出被公众广泛认可的,在汇聚科学的和实践的注意力之后,其解决方案在未来十年将能被掌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美国社工大挑战由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院这一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牵头,汇聚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CSWE)其他社会工作专业组织,以及各大高校、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顶尖专家共同发起,成立顾问委员会,制定了定义大挑战的标准,并多次在全美社工界公开征集大挑战问题,并进行及时反馈。进而通过广泛的传播大挑战战略,总结社会工作在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鼓励和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对社会工作大挑战的投入,才能充分地勾画出12项大挑战。这12项大挑战的确立,已经对美国社会工作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包括影响了社会工作学,包括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招募和职业认同,也会影响研究资金投放和学术研究动向等领域,乃至影响社会公众对社工的认可。综上,通过“大挑战”这一战略方法,汇集众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发挥社工专业协会的专业指导和领头作用,值得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学习和借鉴。

(三)创建中国社会工作的需求表达和发展引领机制

社会工作应该以专业化、职业化的形态嵌入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贴近并直接服务于基层民众,为此,应构建“自下而上”的社会工作需求表达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社会工作发展引领机制。美国社会工作“大挑战”的提出是由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引致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工作压力传导结果,这也是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常态化模式。中国社会工作遵循“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管理模式,也存在由社会需求“自下而上”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现象,近年实践中,因为自然灾害,重大的企业心理疾病、医疗纠纷等原因,我们开始推动灾害、企业、医疗等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即是需求“自下而上”推动供给的证明。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性因素对社会工作产生复杂而强烈的需求,例如新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需要精神敏感性取向的社会工作(38),提高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能力,避免因观念狭隘造成过激行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亟需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从卫生看护到精神抚慰等全方位服务。可以说,公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仅靠某种需求的强度累积或急剧爆发来带动供给的亡羊补牢式社工发展模式,可谓过于被动而不利于预防社会福利流失,只有通过构建“自下而上”的社会工作需求表达机制以及能够将需求有效转化为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发展引领机制,才能促使社会工作朝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专业团体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

社会工作本身是为了回应社会变迁挑战而产生的专业,而当今社会变迁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复杂,为了应对社会变迁对人类的挑战,社会工作专业经过积极推动社会创新,应对挑战。美国社会工作界的“大挑战”战略行动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和美国类似的社会变迁,并有国内特殊的挑战,因而借鉴“大挑战”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Edwina Uehara,Marilyn Flynn,Richard P.Barth,Etc.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2013,4(3):165-170.

②John S.Brekke.Shaping a science of 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12,22(5):455-464.

③Sherraden,M.,Barth,R.P.,Brekke,J.,Fraser,M.,Mandersheid,R.,& Padgett,D.(2014).Social is fundamental:Introduction and context for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No.1).Baltimore,MD: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④Sherraden,M.,Barth,R.P.,Brekke,J.,Fraser,M.,Mandersheid,R.,& Padgett,D.(2014).Social is fundamental:Introduction and context for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No.1).Baltimore,MD:AmericanAcadem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⑤Michael Sherraden,Richard P.Barth,John Brekke,Mark W.Fraser,Ron Manderscheid,Deborah K.Padgett.Social is fundamental:Introduction and Context for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Initiative,Working Paper No.1,January,2015.

⑥Cook,J.,Nuccitelli,D.,Green,S.A.,Richardson,M.,Winkler,B.,Painting,R.,Way,R.,Jacobs,P.,&Skuce,A.Reply to "Quantifying the consensus on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A Re-analysis".Energy Policy,2014,73(4):706-708.

⑦Park,Y.& Miller,J.The social ecology of Hurricane Katrina:Re-writing the discourse of "natural" disasters.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2006,76(3):9-24.

⑧Susan P.Kemp.Recentring environ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Necessity,opportunity,challeng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1,41(6):1198-1210.

⑨JuileBirkenmaier,Margaret Sherraden,Jami Curley.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t development:Research,education,policy,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⑩Nancy Morrow-Howell,James Hinterlong,Michael Sherraden.Productive aging: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May,2003.

(11)Sherraden,M.,Barth,R.P.,Brekke,J.,Fraser,M.,Mandersheid,R.,& Padgett,D.(2014).Social is fundamental:Introduction and context for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No.1).Baltimore,MD: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12)Patrick Sharkey.Stuck in place.Urban neighborhoods and the end of progress toward racial equal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pril,2013.

(13)Eugene Robinson,Disintegration:The splintering of Black America.New York:Doubleday.2010.

(14)June Hopkins.Harry Hopkins Sudden Hero,Brash Reformer.London:Palgrave McMillan.2009.

(15)James J.Heckman,Dimitriy V.Masterov.The Productivity Argument for Investing in Young Youth.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January,2007.

(16)Joseph J.Merry.Tracing the US Deficit in PISA Reading Skills to Early Childhood: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3,86(3):234-252.

(17)Sheldon Danziger,Jane Waldfogel.Securing the future:Investing in children from birth to college.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0.

(18)Ernest Drucker.A plague of prisons: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incarceration in America.New York:The New Press.2013.

(19)Erica Goode.U.S.prison populations decline,reflecting new approach to crime.New York Times,A11,July25,2013.

(20)Kaplan,R.Stimulating the Science of Social Work Thinking.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 Annual Conference.San Diego,CA.January18,2013.

(21)Edwina S.Uehara.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An Introduction and Proposal for the Field.Presentation at Island Wood Roundtable on the Science of Social Work.May8-10,2012.

(22)Edwina Uehara,Marilyn Flynn,Richard P.Barth,Etc.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2013,4(3):165-170.

(23)Edwina S.Uehara,Marilyn Flynn,Rowena Fong,John Brekke,Richard P.Barth,Claudia Coulton,etc.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2013,4(3):165-170.

(24)美国的一个为儿童和家庭服务的组织,创办于1912年,与联邦、州、部族和地方机构合作,旨在提高儿童和家庭的整体健康和福祉。

(25)Edwina S.Uehara,Richard P.Barth,Steve Olson,Richard F.Catalano,J.David Hawkins,Susan P.Kemp,Paula S.Nurius,Deborah K.Padgett,Michael Sherraden.Identifying and Tackling 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Grand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No.3,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Work & Social Welfare,Feb,2015.

(26)庾虎:《新全球化中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挑战》,《学术论坛》,2016(9)。

(2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中国信息安全》,2017(2)。

(28)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心理科学》,2004(6)。

(29)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公安教育》,2003(6)。

(30)朱美燕、朱凌云:《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2)(6)。

(31)李迎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04(1)。

(32)戴建兵:《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老年人口量与质的实证分析——基于“四普”“五普”和“六普”数据》,《兰州学刊》,2017(2)。

(33)刘燕斌:《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4)郑文升等:《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地理研究》,2015(11)。

(35)国务院:《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6)王梦奎:《反贫困与中国儿童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7)《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8)焦若水、陈文江:《迈向精神敏感性取向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建设》,2015(1)。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   社会问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3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建设》 2018年0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