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美国“一霸”,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同时也因为只有“一霸”才导致世界格局严重失衡
●21世纪中国的战略目标,一要实现现代化,二要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外交将以全新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因势利导地朝着实现我国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国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所谓“和平共处”实际上是在和平竞争的状态下共处。关键是合作要有诚意,竞争要讲规则,结果要求双赢。
■中日关系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减少磨擦,共谋发展,积极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努力为稳定发展两国关系增添一切积极因素
■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始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如果中国不发展,倒真正会给周边国家带来麻烦和威胁
苏东剧变以后,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重大变化时期。在国际形势发生风云突变的紧要关头,邓小平以全新的战略思维审时度势,为我国及时制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策略方针,成功地应对了对外关系中一系列难题与挑战,使我们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不断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我们隆重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不能不深切感到要学习、研究和继续贯彻执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并没有改变
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形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美国在这一时期开始全面暴露企图独霸世界的野心。第二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空前恐怖袭击,“一超”独霸出现的各种矛盾全面暴露。第三阶段是“9·11”事件和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后,布什政府以“邪恶轴心”论和反恐为名进一步推行“先发制人”的霸权主义政策。
这种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明显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一超”独霸的局面决定今后的世界更不会安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出现“一超”独霸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国际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危机,从阿富汗反恐战争到伊拉克倒萨战争,这其中每一件事在冷战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而和平与进步的力量也在同时增长,世界多极化趋势一定会在曲折中发展。随着南北矛盾的加剧,无法想象地球上占总数2/3以上的穷国人民会无限期忍受富国的奴役。一极与多极、霸权与反霸权、坚持冷战思维与摒弃冷战思维、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矛盾和斗争,决定这个世界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安宁。
第二,“9·1l”事件及其引发的反恐战争,是新世纪初期世界矛盾的综合反映。“9·11”事件不是偶然的,从大的政治背景看,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气十足,到处插手树敌,成为众矢之的,“9·1l”事件是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从经济原因看,全球化进程不但没有解决世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反而增添了新的“数字鸿沟”和贫富悬殊,失望、怨恨乃至绝望情绪比较普遍,“9·1l”事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严重失衡、南北矛盾加剧的结果。从安全角度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的矛盾由来已久,“9·1l”事件是民族、宗教矛盾上升的结果。美发动反恐战争势必进一步刺激中东一些国家的反美情绪,出现“以暴抑暴”的恶性循环。
第三,伊拉克战争是阿富汗战争的继续,美国还会有下一个打击目标。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将萨达姆政权与“基地”恐怖主义组织相联系,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顾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反对坚持对伊动武。美国打伊倒萨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借机改变中东的政治版图,控制中东石油以掌握世界能源命脉,拉动国内经济而为布什下届竞选捞取政治资本。偌大的美国对付小小的伊拉克,主要不是打军事仗,而是打政治、经济和文化仗(即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伊斯兰主义)。战争的结果只是改变了伊拉克政权的形式,美伊矛盾及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并没有变,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不会一帆风顺,其与这一地区的“文明冲突”将会长期存在。
第四,无论是反恐的阿富汗战争,还是倒萨的伊拉克战争,都不会改变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这两场战争本质上都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矛盾反映,但毕竟都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世界各种力量同美国的关系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改变,原先反战的美国盟友国家不会因此对抗美国,世界也不会因为这两场战争而改变基本格局和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美国借反恐推行霸权主义及其妄图称霸世界的本质没有变;围绕一极与多极、霸权与反霸权、干涉与反干涉、牵制与反牵制展开的斗争没有变;大国间相互借重、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与竞争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世界政治经济新旧秩序以及南北差距的矛盾没有变;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矛盾没有变。
以上这些“没有变”,集中到一点就是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没有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国的政策取向还是瞄准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现在只有美国“一霸”,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同时也因为只有“一霸”才导致世界格局严重失衡,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将会长期此起彼伏。这种国际形势,为我国开展和平外交,在今后20年左右一心一意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21世纪中国外交将越来越不是“表态外交”
新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大国。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经不切实际地承揽过“国际主义”义务,这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并不利,后来适当加以调整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从此对人类的命运和发展漠不关心。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应该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理外事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说,中国既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长期埋头苦干,又要在国际舞台上适度地发挥积极作用,树立我国坚持正义、主持公道的良好国际形象。
第一,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要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把握好世界发展大势,确立总的战略思维。21世纪中国的战略目标,一要实现现代化,二要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外交工作将越来越不是“表态外交”,而是要以全新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全面分析国际形势的走向和时代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地朝着实现我国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外交政策,要进一步探索将中国的战略目标与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与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前进方向联系在一起,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愿望联系在一起,与我国的战略目标和国内建设的大局联系在一起,使整个外交工作始终都体现系统性、整体性、主动性和长远性。
第二,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需要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基石。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渗透着“和为贵”的深厚土壤,依据“三个世界”的理论打开中美、中日关系大门,以及被世界公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和平外交思想的杰作。以后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理论、对外开放理论、“一国两制”理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理论等等。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历经了风风雨雨,能有今天的局面实属不易,关键是实行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集中到一点,就是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既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张,又树立公正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当斗则斗,当收则收,游刃有余,进退适度
第三,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就是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都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外交工作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在外交工作特别是处理大国关系时要坚持原则,从维护公正和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搞无原则的妥协和交易。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国关系的走向对国际形势具有全局性影响,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是否争取有利的发展时机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处理大国关系是我外交工作的中心和打交道的主要对象,一定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当斗则斗,当收则收,游刃有余,进退适度。
第四,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需要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都坚持正义,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是一个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要想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不能不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道和正义。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发展中国家与我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广泛的共同利益,它们在人权、台湾等涉及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向给予我国很大支持,我们要与大国周旋和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始终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支持。发展中国家是我们全天候的朋友,是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中国任何时候都要为发展中国家说话,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绝不能忘记和丢掉老朋友。
第五,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需要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始终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情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弱国无外交”是永远的规律。我国外交工作的宗旨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局,紧紧抓住、充分利用并尽量延长目前总体上和平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方针不动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决把综合国力搞上去。
总而言之,外交工作需要总揽全局、独立自主、趋利避害、服务大局。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们就越要登高望远,冷静观察;矛盾和斗争越是尖锐激烈,就越要沉着应付,抓住世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善于因势利导,正确处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关系。这就是:要以大国为关键,以周边为首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尽量争取和平建设环境为目的,纵横捭阖,广交朋友,为进一步开创我国全方位和平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运用到外交工作实践中去,就是要全力争取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与其他大国建立稳定发展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巩固和增强我在国际上的有利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
中美:不对称的合作
中美关系事关两国的根本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大局。我们要抓住机遇,化解矛盾,增加共识,共创未来,使中美关系朝着对我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
美国的对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的发展是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的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中国搞对抗会给美国带来损害。今后无论谁当美国总统,都不愿看到中美关系发生灾难性危机,相互需求和寻求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导方面。
实际上,中美在共同维护国际安全方面是有许多事情可做的,如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环境保护等等。随着全球性问题日益显露,中美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中美还需要寻求持久稳定的区域合作基础。亚太地区是对21世纪美国安全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区。中国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对该地区事务有着重要影响力。美要想在亚太地区有所作为,就不能没有中国的建设性合作与参与。
中美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是稳定中美关系的“助推器”。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0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804亿美元,是两国建交时的33倍。目前两国已有31个省州和110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每年来华的美国游客超过90万人次;中国大陆赴美留学人员达20多万;除军事外中美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从本质上来说,中美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合作关系。这是由两国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决定的,美强我弱的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今后在合作与斗争交织状态中求发展,是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中美关系就是在不断出现麻烦和解决麻烦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运用于处理中美关系的实践,必须注重:
一是要用战略眼光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中美要正确认识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双方的分歧。
二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妥善处理两国间存在的分歧。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美出现一些分歧是正常的。
三是掌握斗争艺术,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大国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所谓“和平共处”实际上是在和平竞争的状态下共处。关键是合作要有诚意,竞争要讲规则,结果要求双赢。只求自己永远当赢家是不合理、不现实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存在接触与遏制的两面性,我们要以“两手对两手”,既要与美寻求利益汇合点和扩大合作,又要妥善处理分歧和在关系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坚持斗争。
四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一个带全局性的根本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影响中美关系时间最长和最大的问题。美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但中美间有三个联合公报和美国的“三不”承诺,美国如果守信用的话,相信应不会走得太远。
中俄:协调中美俄大三角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但它仍然是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东山再起的潜力。中俄在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相互支持对方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促进中亚和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点。与俄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关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两国的战略协作对双方都极为重要。中俄都需要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都主张世界多极化,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双方在台湾和车臣问题上相互支持,在政治、经贸、军事、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潜力等等。
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运用于处理中俄关系的实践,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目前的中美俄关系呈现出“合而有度、斗而不破、联而不盟”的特点,是冷战结束后新形势下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一种新型大国关系。“9·1l”事件后,美俄关系出现明显改善势头,如俄在反导条约上让步、拉近与北约的关系等。然而,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完全融入西方和投入美国的怀抱。美国视俄为潜在威胁的基本判断、挤压俄战略空间和实施“遏俄弱俄”的政策也不会变。俄美即使没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对立,两国战略利益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中欧:积极因素在增加
欧盟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欧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一致或接近,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中欧关系特别是发展与法德英等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战略全局和扩大我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等十分重要。我应多在“有所作为”方面下功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的对华政策出现以下明显特点:一是稳定。从1995年到2001年,欧盟共发表了4份对华政策文件,其基调一次比一次积极和务实,强调要全面提升对华关系。目前,西欧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二是独立。欧盟同我发展关系不再满足于经贸和投资领域,而更着眼于我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积极谋求与我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磋商与协调。欧美间虽然存在同盟关系,但相互在经济利益和全球战略等方面也存在矛盾和分歧,特别是法德等国对美日趋严重的单边主义非常反感,不同意美国来主导欧洲事务,在涉及对华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欧盟与美国保持着一定距离。三是也有两面性。欧盟与美国有相同的价值观,无论分歧多大,也是盟友内部的争执。中欧尽管总体上不存在直接对立和利害冲突,但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也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我与欧盟在国际上的共同点增多,中欧改善和发展关系的积极因素在增加,消极因素在减弱。这是推动中欧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良好时机。
中日:消极因素还会增加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与我交往复杂、历史恩怨最多的一个国家。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和在亚洲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与之建立稳定发展的关系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保持第一位,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目前已突破1000亿美元,日本还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两国在政治、文化、科技、民间交往等方面,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
但是,日本近年来加快了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9·11”事件后日本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法案,完成了向海外派兵的立法程序,扩大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日美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意在“随美制华”。中日关系近年来时有起伏和磨擦,有时斗争还比较激烈。199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8倍,到2000年缩小为4倍,这一势头仍将持续。于是有人视我为潜在对手和威胁,大肆鼓噪“中国威胁论”。
随着我进一步发展壮大,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因素可能还会增加,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日本对华政策的主导面还是会与我谋求合作。日本对华政策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中日关系既有协调合作、又有竞争磨擦的基本特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中日要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通过对话与交流妥善解决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关系良性互动。中日关系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减少磨擦,共谋发展,积极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努力为稳定发展两国关系增添一切积极因素。同时,对日本少数极右势力和军国主义残余要保持高度警惕,对其否定历史和干扰破坏两国关系大局的行径要进行必要回击。
中印:不存在相互威胁
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大国,在亚洲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发展中印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将造福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印关系要“有所作为”,要切实做好几点:
一是妥善处理边界问题。只要双方采取“互谅互让、合情合理、求同存异”的态度,即使一时解决不了,也不应该妨碍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增强政治互信。双方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南北关系、人权、反恐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广泛共识。离开中印良好合作,就谈不上真正的南南合作和“亚太世纪”。中印两国政治家应该十分清楚: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三是避免磨擦,加强沟通。实际上,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为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双方应相互信任和支持。除了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中日韩的10+3会晤机制外,中印双方应加强交流,建立高层定期互访的机制。
四是加强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关系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快速增长,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双方经贸合作近年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有望在2005年突破100亿美元。此外,在政治、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全面加强合作,对改善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周边:中国不发展才是威胁
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周边有20多个国家,总人口达20多亿,占全球人口的40%以上。周边形势的变化和我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统一大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只有立足周边,才能走向世界;只有经营好了周边,才能增加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余地。
周边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另一类是其他中小国家。这些邻国情况十分复杂,大小不等、贫富不均、强弱不一,多种宗教和文明聚集,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交织。我们一贯主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信互利,平等合作。这不是权宜之计,是保障我国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我们以北面的上海合作组织和南面的“10+3”合作机制为两个支点,广泛开展与我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目前总的看周边国家对我积极面多于消极面,我几乎与所有邻国都建立了正常关系。随着我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对周边的影响力还会扩大,必然越来越处于有利地位。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周边环境仍然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一些国家对我迅速发展存有疑虑;美以反恐为名加强对亚洲特别是中亚地区的渗透,对我构成新的威胁;我周边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存在变数,特别是朝核问题的解决变化难测;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错综复杂;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等对我维护边疆稳定带来的威胁等。
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始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中国一贯反对霸权主义,中国一定永远不会搞霸权主义,这是中国早已向世界做过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要争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中国不发展,不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和稳定问题,倒真正会给周边国家带来麻烦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