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山:我国新农村新农民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1 次 更新时间:2010-12-01 23:00

进入专题: 新农村建设  

李水山  

内容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和精神实质,根据我国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教育规律分析农民教育的时代特征、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新农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每个农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完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民科技教育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正确认识我国农民的形态类型、层次结构和农民教育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并提出有效的实施办法,进而使农村与农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这新农民是什么样的“新”呢?我们可以列举很多“新”,但最重要的还不是外在的“新”,而是内涵的“实”。因为这个“新”不可能一朝一夕转变而成。根据近期农民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社会实践经验和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体验,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这两个不同视野与角度分析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方法,一是从农民教育的专业分类分析,二是从农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特征。

(一)我国新型农民的主要形态类型和层次结构

我国农民的类型分析和界定还是新老课题。由于我国农民教育呈现显著的政府行为色彩,对农民的具体研究、分析与定位还处于探索阶段。过去根据农民的职能与作用特征,分成“基础型”(后继农民型、岗位入门型)、“骨干型”(岗位资格认定)、“先导农民”(核心农户、科技带头人、示范户)的分类先例1),后来因教育部门对农民教育的研究和党的组织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界定,又分化为农民类型和农村实用人才类型,严格地说这是工作分工和需要,而不是对农业从业者的分析和界定,将来如何将两者科学分析与界定,需要科学家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只有科学分析和界定农民形态类型和层次结构,才能制定出准确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编制相关培训教材。

新时期我国专业化农民的显著特征是基数大且逐渐分为三个层次。人多地少这一中国国情决定着我国农民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作用,农民基数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快速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民中,有千万计的种粮、种菜、养殖业的能工巧匠,有百万计的种植、养殖大户,他们不仅掌握着新技术,而且还会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拓创业的精神、毅力和能力,开辟和支撑着中国农业。农村人才,优秀的农民可以分解为后继农民、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后继农民就是农业接班人,过去我们曾经批判过资本主义农业后继乏人无人,但现在看来这是有别于社会制度的农业发展规律,我国的农业也将面临这一问题。骨干农民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能工巧匠,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还难以制定统一的生产经营效益规模及标准,但他们应该是在农村最活跃的经营者,有些能工巧匠虽然经营规模和效益还不算最大最好,但能激活农村生产经营和技术交流,能启迪、传帮带农村青年入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带来热情、欲望,能实际操作和运作,是先进文化、技术和生活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先导中坚农民是指这些骨干农民中经历长时间实践获得成功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效益规模,更重要的是稳定、持久的专业农户,能够支撑地区农业,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开拓创业,支撑和推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农民。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就是最优秀的中国农民的代表,就是中国农村的优秀人才主体。2)

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和社会指导的实践经验,可以分成如下类型,是根据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性质界定的。(1)不管多大生产经营规模,依靠技术支撑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技术型”;(2)从事集约化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经营管理型”;(3)不仅自己能发展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还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服务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先导服务型”三类。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也大体如此,具体分类中的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属于生产技术型,下同)、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经营管理型),农村经纪人(经营管理型或社会服务型)等也都不能与上述分类截然分开,属于农民类型、层次、结构的范畴。即使做很多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教育类工作的农民,也是属于“生产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是创新型先导农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师、中坚(核心)农户的范畴。

农民类型的科学分析与定位,是开展科学、有效的农民教育的需要,也是制定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编制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的科学依据,是不断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农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的时代特征

1.热爱这块土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民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而是需要较高文化、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知识化、创业型农民和未来型农民。文化学历、学习阅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热爱这块土地、热爱农村、热爱国家的品德、情操和执著精神,朴实、勤勉、坚毅、文明的农业从业者、经济人。有了这一条,不懂可以学习,可以拜人为师,失败了可以从头来,有困难就克服,可以创市场,获信息,促营销,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不断改进的驾御者,立足本地与当前、面向未来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学习型、创业型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知识化创新型农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重培养这种品德、热情和执着精神,使广大农民成为开放式、知识化、学习型、创业创新型的新农民。

2.学习型农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从客观上需要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也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学习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无论农民的学历高低、年龄高低,都要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现在能分析和掌握现有的资源优势,能确定发展目标,有明确的经营和技术方案,能够自如驾御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既有个体生产和经营能力,还有组织、策划和经营更大规模和效益的企业,能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学习型农民可以是骨干农民、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可以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的专业化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3.创业型农民:就目前的农民分成若干类型比较容易,而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如何分类,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农民学会创业来适应形势变化与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与人民公社时期的身份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更多的是需要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的综合运作来适应,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农民需要学会和适应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组织经营和管理经验,掌握和运用社会化大生产与服务信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来创业的农民。综上所述,创业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前,很多农民在农村经济活动中遇到种种困惑,并不是因为他们知识或学历不够,而是他在创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多种缺陷,如性格或气度缺陷,不能运筹帷幄,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不能及时拿出解决方案,不能拍板做主,缺乏持久耐性,缺乏热情和干劲,失去很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国际上在设计农民教育或职业教育时,一改过去毕业或结业时必须写文字论文的陈旧方式,改写本人的创业计划。近期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是农民教育的生命线,政府、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都可以参与农民教育,集“培训——创业——扶持——服务——联营”为一体,将成为我国农民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这是改革和创新农民教育的新理论、新途径、新尝试。

4.会改进的农民——创新型农民:不少学者不同意优秀的农民是培养、培育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内因是变化发展的依据,现实中的农民能否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关键不在于单向灌输多少知识和技术,而是使农民有信心,会学习,在创业的具体实践中“会改进”的“学习型”和“创新型”(先导型)农民。以往“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农民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忽视了农民的内在要求、心理变化和学习要领,只把农民当作被动的“受体”,爱为农民做主,大包大揽,属于农民教育的方法论范畴。有些农民原来种植一亩三分地的大田作物,后来种植蔬菜、水果,再后来发展奶牛业、食用菌,最近投资发展规模化种养加有机农业,体现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导向性,反映了这位农民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改进的意识、决断和能力。这种“会改进”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内因、外因,以及创新意识、科学管理和判断能力综合起到作用。如果世界农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可能又要根据自身情况做新的调整。这种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生命线。3)

  三、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

1、培养目标和培训内容:制定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其科学依据就是对新型农民特征、形态、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改进”的学习型农民、创业型农民、创新型农民,更重要的是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新型农民。形态类型正如前面所述,培养生产技术型+效益经营型+社会服务型农民。层次有三:(1)后继农民、岗位入门型,国外叫学徒型农业工人。(2)骨干农民型,即农业技术工人。(3)先导型农民,即师傅型、农民工程师、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基本上以此为依据。培训内容可以“因材施教”并细化,实际上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具体化,大致分为(1)道德、法律、环保、公民意识等政治、文化教育;(2)职业技能与知识;(3)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4)创业、创新教育;(5)以知识技能更新、补充和提高为主要内涵的继续教育。至于种养业、生产、加工、销售、农村经纪人、科技信息等具体细化内容,都要根据农民层次、类型、季节、场地而定。

2、培训教材:培训教材和培训计划,也要根据农民层次、类型、季节、场地而定。编制农民教材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注重实效”。力求做到统编教材、地方(地区)教材和乡土(县乡)教材相结合;文字教材、影象教材和教学挂图、计算机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单项技术教材小册子和综合教材相结合。根据农民的层次,分为初级(入门)、中级(中等)和高级(深化)教材。教材编制人员要专兼结合,即农业院校的教师、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农民技术员之间充分协商,反复修改,逐步完善。编制农民教材不能垄断,也不能过于随机、随意、商业化运作,可以委托编制,也可以采用招标制,通过第三者评价法选择优秀教材扩大普及面。

  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型农民教育模式

一提起农民教育,很多人就联想建立庞杂而垄断的农民教育体系,再由各级政府牵头,开会、发文动员,在现场召集数千数百名农民集中培训,农民争先恐后索取技术“明白纸”,大专家“进村入户”,报纸与电视台现场报道等,还没有摆脱“增幅式”、“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的传统农业发展与科技推广模式,固化了传统惯性做法,加剧了行业部门的封闭系统。实际上,农民教育早已从大量、集中、应急培训转为按需、实用、多元、双向、小班化、实效性、季节性、多环节、有机循环系统转变,已不再是规模化单一培训模式了。教育模式不应是简单的培训渠道与培训方法等外在形式,而是重在内涵的新农民培养体制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学院(中心、分校)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通过这种制度创新和保障,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后继农民、技术农民、中坚农户、农村干部、中小企业家、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保障。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投入,每年以项目形式支持职业教育基地,支持基地开展研究和培训、编制教材和改善设备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升学、就业和创业的立交桥,使农村孩子以往的升学无望变为有望,就业无路变为有路,致富无术变为有术,彻底转变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

通过调整优化,近期内每个县都建立一所高职学院或综合性职业(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各乡镇成立其分院(校),各村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对各县乡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各种职业、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成立一个综合性职业(成人)教育学院(中心),施行农科教结合,以防止各行各业、各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极大浪费现象,以形成合力,开展“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按需求重实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服务。随着国家农村、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以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来逐步代替长期应急、临时、随机、零散的农民技术培训;以农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有计划、分层次、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的教育培训来逐步代替各级政府组织的号召性、群众性、应急性的培训,从源头、制度、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新制度。

(二)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民教育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农民或未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民教育框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创新、实践能力,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成果和产物,按温总理的话说就是“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任何国家的教育水准无法超过教师水准,因此,提高教师水平也很重要。教育水准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培训机构的教育设施上。这是从教育学视野思考如何改进农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以往通过一再强调农民素质低,说明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再过10年、20年还这样说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农民教育也不能与过去的农民教育完全隔绝,另立炉灶,而是更好地继承、发扬与光大,农民教育依然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和难题。这是农民教育的地区差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农村教育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或受阻,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摆脱其地区差异性、实施艰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

(三)新农村新农民教育是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系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改进的过程,不可能先天预知,只有虚心、诚心、耐心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姿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发展。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将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由各级政府(政府主导型的农民教育分类,下同)、大专院校(学校制度型)、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科技推广型)、农业企业(农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型)和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型)分工、协作和统筹完成。“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与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农民教育,才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农民教育的本质内涵。

(四)新型农民教育是有机多元循环系统工程

正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要遵循教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为核心,就不可能是单一培训过程,而是多元有机循环系统,即农民所处环境与产业结构决定着农民的教育需求,那就是当地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当地人力资源——农民智力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既为升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兼顾性”,而且后者更显重要,也正因为这种“双开发”特征,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是单向、机械的培训,而是教育需求——选拔教育对象——教育培训——扶持(政策、投融资、物质技术支持等)——跟踪指导——联合经营——形成共同体(企业会员、农民协会等)——投资教育培训。4)这既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也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正是探索我国新时期农村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并选择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道路与方法的过程。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有机循环系统,是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再是单一、单向、封闭、垄断的体系,而是形成有机体和循环系统,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核心,以形成社会共同体为纽带,以科学、合理的布局、层次、结构、开放为支撑,以培养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改进的现代农民,构筑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为宗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现代农民教育,也要在构筑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文明同步。

参考文献:

[1][2]李水山.我国农民教育的发展特征和规律[J].职教论坛.2006(4).理论版:4,5页(分开标页码)

[3][4]李水山.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难点与科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下),理论版:6,7页

    进入专题: 新农村建设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5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1月(中)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