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后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85 次 更新时间:2010-05-24 10:02

进入专题: 学问人生  

杨祖陶 (进入专栏)  

我从西南联大走过来已经65个年头了,岁月使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大学生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腰也伸不直的耄耋老者。但当我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我的心境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淡定,那样的从容,那样的心安……,这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足以使我永远保持自己特有的人生态度和自己的学术尊严,对时下学术界的一切匪夷所思的德行给予足够的蔑视,独独没有丝毫的悲凉。这实际上是我再回首出书的出发点和归宿。

1945年我从成都石室中学肄业考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成为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的西南联大的末届大学生。我差点与这莫大的幸运擦肩而过,如果我当时不是按班主任指明的“同等学力”报考,抗战复原后,西南联大就不存在了,那我的求学为学的道路又会是怎样呢,我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呢,这一切都无从设想了。在西南联大就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这却是决定我人生坐标的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当时大后方的这个“学术自由”的“民主保垒”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还和罗荣渠在轰轰烈烈的“12.9”爱国学生运动中接受了民主的洗礼成为终身不渝的莫逆之交。西南联大是雄踞西南的全国学术重镇,特别是其名教授云集的引人注目的哲学系。在弥漫全校的浓郁学术空气的熏陶下,在我崇敬的学术大师汤用彤、金岳霖先生的引导下,我奠定了终生献身学术研究的初衷和始基。

在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员后,我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在沙滩、红楼度过了我的大学求学阶段,并有幸留哲学系任教。这样,我就得以侍立于引领我进入理性哲学殿堂的恩师们——汤用彤、贺麟、郑昕诸先生左右,亲聆教诲,继续提高,并和我敬爱的学长汪子嵩、黄枬森、王太庆朝夕共处,获取教益。正是在沙滩红楼,我与汤一介、乐黛云之间建立了最亲密、最知心和影响我一生至远至深的友谊。

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到西郊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后,我暂借调到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进行教学和协助苏联专家主持研究生班,1956年底回到哲学系由洪谦先生主持的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反右斗争后不久就随哲学系师生下放劳动一年,刚刚回到学校,突然一纸调令,1959年我就来到了珞珈之山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再也没有动过窝。

初到珞珈山的三年困难时期生活上的艰苦是难以想像的,却是我学术历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披荆斩棘,坚韧不拔,夜以继日,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原野,播下了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种子,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极端特殊条件下,我仍然守住自己的学术良知,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媚世迎俗。教学中我不顾上管改的工农兵学员的大字报的非议,拒受校领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指示,顶住媒体的压力,挺直脊梁,孤军奋战。在小操场大会的讲台上,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力排众议,坚持真理,主张古希腊没有所谓奴隶哲学。

改革开放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在繁重的第一线教学之余,仍然坚持翻译和学术研究,大踏步地走在贺麟先生倡导的教学、科研、翻译“三结合”的道路上。写出了一篇篇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论文。我给自己提出的学术研究原则是“必得其真,务求其新”。每篇论文都是在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永远从第一手资料做起,永远在对大量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殚精竭虑力图找出哲学发展的实质性规律的基础上写成的,不是随意发挥或因袭成见之作。

我历来就是、而且也安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我看重的是从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新度上得到的愉悦,而把一切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甚至拱手相让。我这样的工作模式,亏得上帝给了我足够的工作时间,就算博士生导师70岁退休,我又加了10年没有任何报酬的退而不休。在合作翻译的三大批判的艰巨的主导工作中,我投入了我所能投入的一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最终我却被社会忽视和遗忘,我注定是一个孤独者。当我认识清楚了大学的学风已败坏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时,我能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与学术节操,我也就无愧于是一个从西南联大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了。

对于我的种种“迂腐”的表现肖静宁很不以为然。她认为这不是什么美德,是对学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每个学者都应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自身的做人的尊严。如何办呢?2008年有幸与天益网(爱思想)结缘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件难以忘怀的大事。肖静宁开始只想在网络上发表我的一些随笔方面的文章,她请教萧功秦(她的亲表弟),他说:“非常麻烦,干脆我来代你发。”肖静宁选的第一篇文章是1991年正式出版的、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中的杨祖陶部分,以“杨祖陶的自述”为题用电子邮件发送,功秦发给三个大的网站都放上了,其中国内最有影响的学术网天益网上的评论一下子有12条之多,如“关注。”,“严重关注。”,还有“关注ing.”,更有“请继续。”……。这使我感到相当意外,我好像是一个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的人,人们对我是那样陌生,又存有期待。以后肖静宁就直接与天益网的总编用电邮联系,陆陆续续发去我的一些文章。5个月之后的2008-10-11日我的学术专栏开通了。汤一介、乐黛云还向我表示祝贺呢。从2009年7月到12月的天益网被封的半年里,我又得到了著名的五柳村网的贵人相助,为我建立了学术专题。我真的看到了网络对我们这样的老者的意义和力量。它的最终的、直接的效果就是导致我的《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一书的产生。肖静宁将天益网对我的文章所作的“首页头条推荐”汇总起来,这一重要的资料也附在我的书中。在此向天益网(爱思想)、五柳村致以衷心的感谢!

近年,不少西方哲学学者都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性质的哲学人生、哲学道路的著作。我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好友汤一介、乐黛云的规劝也未使我动心,我感到自己历来就是一个埋头耕耘者,平常、平淡,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写的。天益网把我的一篇篇纯粹的学术文章发表后,居然能受到网上学友的关注实在是令我始料不及的,这也鼓励我要写出新的东西回报社会。于是决定从学术回顾入手,首先从“译事回眸”系列写起。这个系列共6篇,其中“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的七个寒暑”、“黑格尔《精神哲学》首译的漫长岁月”阅读率都在4000以上。虽说是译事,也离不开我当时的时代背景、学术环境,也就稍许带上一点,而没有专门去谈论和反思。“译事回眸”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也在没有偏见的读者、学者、朋友中,在很大的程度上澄清了一些带根本性的事实。接着我又进行了“求学为学”的写作,当第1、2篇写到我从石室中学进入西南联大、在恩师们引领下进入理性哲学殿堂的学术往事,没想到有影响的出版社相继向我约稿出书,人民出版社张伟珍编审捷足先登。我要感谢她的善意与初衷,还要感谢她鼓励我把我和肖静宁是在燕南园58号汤用彤先生(汤一介、乐黛云)家邂逅的这一段往事写出来,这一系列命名为“燕园结缘”。这对我个人的命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否值得写,如何写是个大问题。最后我是怀着感谢命运、铭记恩情的心情来写的,它或多或少可以用一滴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生活、思想、经历以及他们慢慢变老、白首永相伴的情怀。

在这本由网络走向出版的“回眸”即将付梓的时候,我要感谢我的学长黄枬森先生几十年来一贯对我的关爱和支持,并以89岁的高龄为我这个83岁的学弟欣然作序,这本身就不能不令人感慨的!我还要感谢舒远招、魏敦友、邓安庆、何卫平、赵林5位博士在读了我的网络文章后,主动地、不同情况下先后发自肺腑的心声写就的文章,这些文章为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在我的心中立下了丰碑,为本书增添了从任何其他地方都无从得到的异彩和光辉。

最后,我不说、熟悉我们的朋友也知道,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与肖静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努力的结果。书没有标明她是作者,却胜似作者。没有她倾注其全部心血、智慧、勤勉的操作,这本书是不可想像的。特别是“燕园结缘”这一部分,“平生第一邂逅 ”是我写的;记下了我的“心事”的情感日记是肖静宁用放大镜辨认极为潦草的字迹才逐一用电脑整理和摘编出来的;其它两篇则是肖静宁饱含深情,以朴实流畅的文字直接用电脑娓娓道来的。“燕园结缘”这一部分的4篇文字最后都打印出来,由我仔细酙酌修改、两人反复切磋最后才定稿.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因为这一部分涉及汤家、汤一介、乐黛云的内容不少,肖静宁生怕写不好,曾向乐黛云暴露这一想法,并请她不要见笑,不必在意。乐黛云的大家风度的回复“写作乃自由的原野,最好随心写去,不要管别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

让这本书成为我从西南联大走过来的60年学术征途与人生旅程的记念吧!让它成为感谢命运、铭记师恩友情亲情的见证吧!让它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生活更淡定,更从容,更充实……。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问人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86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