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发展既要靠“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在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党中央、国务院亦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创新组织模式,不仅重塑了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模式,还有效地提高了产业创新效能,培育了经济增长新动能。
“专精特新”助力融通
融通原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沟通和协作行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指企业之间围绕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要素进行互动、互通、融合,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或共享生态圈,以实现合作共赢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大企业拥有资源、管理、技术等优势,具备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通过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提供服务,以技术、要素和经验赋能中小企业,发挥“头雁”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形态下实现技术突破,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回流大企业。因此,融通发展既实现了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也巩固和提升了大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融通发展更强调大中小企业构建紧密抱团、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融通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小企业被纳入大企业的势力范围,一味迎合大企业产业发展要求,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恰恰相反,融通是中小企业在保证规模完整和品牌独立基础上,与大企业形成有机对接。这就要求中小企业有更加细分、明确的市场和生态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的专精致胜之路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调查显示,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助力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迅速融入龙头企业生态圈,当前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少为一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融通发展四类模式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已形成了若干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其中,以供应链、产业集群、创新耦合和数据联通四种融通模式最为典型。
在供应链融通模式中,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产品、服务等,大企业则带动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质量管控、标准体系等的提升,进而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种模式以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供应关系为基础,以大中小企业围绕供应链资源能力的共享和共建为核心。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协作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但仍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较低层次。
产业集群型融通模式主要是通过资源集聚效应在品牌资金信用共享、劳动力流动、垂直研发平台和信息资源流动融通等方面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一般而言,这种模式需具备两个基础条件,即较低的协同成本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产业园区较为普遍。各地区开展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评选活动有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内外资项目云集、大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氛围,成为大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型。
创新耦合融通模式是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要素支撑,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输送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体系化协同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一般以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搭建的专业孵化器或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为载体,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实现点对点的资源对接和成果输送提供了渠道。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活动,就是推动创新耦合融通发展的有效形式,既帮助大企业精准对接更多协同创新伙伴,也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例如,四川一家航空航天零部件中小企业就成功揭榜外省大企业技术需求,协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数据联通融通模式下,大企业依托云计算平台整合数据与算法,并带动中小企业“云上”融入产业链和大企业生产运营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生产、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纽氏达特(专注精密传动领域的“隐形冠军”)对接8.1万台工业设备和近千家企业生产数据,打造工业机器人智能云平台以构筑后市场服务闭环,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双方还通过共建机器人新场景,共同开发了“智慧装车装备云平台场景解决方案”。依托工业互联网的赋能,纽氏达特仅用时两个多月就完成了新产线的设计研发并完成投产。
三点发力推动融通发展
当前,我国在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圈、提升融通发展平台支撑和服务能力、拓展融通维度和层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着重在三个方向发力,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要增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动力。为此,要加强对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引导,切实发挥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的“链主”“链长”职能,引导重点产业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同时,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强化中小企业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意识,促使其围绕细分领域塑造自身专精特新能力,并主动融入大企业重大项目,勇于“揭榜挂帅”。此外,还应结合行业特点,在供应链合作、研发能力互补、数据信息共享、产业集聚、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不断探索大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总结推广成功有效且可复制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二是要加强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平台。包括建立和完善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利用或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国有资本购置和建设的大型科研设备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使用,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尤其注重加强企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等重大公共科研平台建设与服务供给。与此同时,可通过举办对接会、创业赛事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圈,优化大中小企业对接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搭建桥梁,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合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三是要加大对大中小企业融通的资金和制度支持力度。要重视增强对融通发展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引导基金,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大企业设立创投基金,充分发挥产业资本的敏锐嗅觉,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搭建桥梁。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制度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大中小企业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产业化发展计划等政策项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核心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等难题。
作者:张航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