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竞购优尼克的八字尚未划上一撇,国内外便有人开始炒作并将前不久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海尔收购美泰公司捆绑起来。包括总统布什、商务部长斯诺在内的高层政客认为:中国企业的这些行为会危及到美国的经济安全,于是,力主以安全为由对这些收购案进行严格审查。国内有媒体也说:布什、斯诺们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中海油此举触动了美国佬的神经,充分显示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样一来,原因是再普通不过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就带上了浓厚的国家间政治色彩。
其实,如果抛开各种杂念而冷静地想一想,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企业并购是非常普遍的商业行为,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国际资本直接流动的主要方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上就出现了第五次企业跨国兼并浪潮,所产生的效应就像“多米诺骨牌”,席卷了全球各个行业。早在1998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据说就达到了2.5万亿美元。此后,企业间的跨国并购势头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仍然较强,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并购案屡见不鲜。仅在今年1~6月份,全球企业并购总额已达6710亿美元。在这种并购浪潮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美欧是国际并购的主体。比如,在这6710亿美元中,西欧企业的并购额占44.41%,美国企业的并购额占41.57%;第二,重要的企业并购数额都非常大。2004年国际最大十宗并购案中,前3宗的交易额分别为602.4、587.6、410.1亿美元,中间5宗的交易额分别为157.9、125.9、105.3、110、102.7亿美元,后2宗的交易额分别为77.6、70.3亿美元。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并购也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参与进来。在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购总额中,欧美之外国家的企业占14.02%。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这既说明中国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又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用不到200亿美元的资金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企业,其中还有多少变数姑且不论,就算一路顺风最终能成,它也无法与欧美企业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并购相提并论。进一步推论,这怎么能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安全”呢?如何会触动美国的神经呢?同样,仅此一项也不可能标明中国的强大。
不仅如此,作为国际资本直接流动的一种方式,企业的跨国并购也是双向的。这就是说,在有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和流出的国家,自己的企业出去并购别国的企业和别国的企业进来并购自己的企业,都是正常的。可是,为什么中海油竞购案在中美两个当事国家中引起轩然大波呢?其中的奥秘更大程度上还是在于背后的两国复杂的政治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政治关系。从美国角度说,这不过是它拿中国说事儿的又一个例子。中国稍增加点军费是对它的军事威胁,中国讲和平崛起是对它的政治威胁,中国个别企业的经济行为则成了对它经济安全的威胁。相反,美国以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超强影响力,在世界各地的全面扩张,从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构成的威胁却缄口不言。从中国角度说,中海油这件事也映射出人们心理的不成熟性。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欧美大的跨国公司纷纷来华兼购并购时,有些学者就提出“利用外资到底是招来凤凰还是引狼入室”、“外资能否并吞中国”这些疑问,呼吁要保护“中国的经济安全”。如今,中国企业刚开始出去并购别国企业的时候,又有人加大它的法码,对这种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发展前景等实质性的内容极少论及。说到底,这些主要还是要满足的急于求成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