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中国的三十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24 次 更新时间:2008-10-29 18:49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吴伟 (进入专栏)  

昨天,是中国汶川大地震一个月的日子。这一个月,是让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月,是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的一个月,更将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极为深刻影响的一个月。

想为这个日子写点什么。今天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北京记者于泽远先生写的文章:《地震催生了新中国》。于先生在文中,总结了一个月来中国因地震和抗震救灾所发生的种种重大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评价了它将会对中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对这三十天,于先生总结得很全面,也让我得到许多启发,所以我就采取了“拿来主义”,把它作为本文的附件,转贴在这里了。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在一些方面,我认为于先生有点过于乐观了。

的确,我们看到:

――在短短的三十天里,中国人以其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雄厚经济实力为基础,在几十万平方公里、几千万人口的范围内进行了前所未有规模的救灾活动,并保持了灾区乃至全社会的基本稳定。

――在短短的三十天里,长期以来曾经因腐败、效率低下而使国人痛心疾首的中国/政府,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组织了这场前所未有规模的救灾行动。上至胡、温,下至许多政府官员,以及军队、武警、警察等国家组织,通过他们在救灾过程中的行为,大大改善了执政党、政府、官员以及军队的形象,同时也改善了执政党的执政基础。

――在短短的三十天里,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自愿者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人在抗震救灾的口号下,紧密地凝聚起来。广大民众,特别是一大批志愿者积极参与救援和捐献,表现出难得的公民意识和人文主义精神;

――在短短的三十天里,中国舆论环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境内外新闻媒体对灾区的情况和全社会的救灾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全面的报道。特别对几百亿捐款和物资使用发放的监管、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的监督、对广大民众参与救灾活动的动员和宣传,对全世界华人及整个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灾情,积极捐助和参与救援,都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在短短的三十天里,中国以其前所未有的形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与强大,开放与进步。地震发生以后,因西/藏问题而紧张了数月之久的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迅速回暖,特别是中国的地震救援行动向世界开放,新闻报道向世界开放,中国政府对救灾的有效组织,中国集举国之力进行救灾的强大能力,中国民众和全世界华人对灾区的关切和支援,都极大地震动了世界,震动了国际社会,赢得了世人普遍的赞誉和尊敬。

这些都是事实。中国在进步,对于在抗震救灾中出现的这些新气象、新变化,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把这些进步的意义估计得过高,甚至认为“地震催生了新中国”,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

我在本博发表的前一篇文章“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中,就已经谈到,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是半个多世纪形成的,在许多方面已经根深蒂固。二十年前中/共十三大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已经对这个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认为要改掉这个体制中的弊端,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可能通过一场地震,通过一场抗震救灾,就能从根本上实现它的变革。那种认为地震“催生了新中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呼之欲出”的说法,只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而已。于先生自己在文章的结尾,不是也提到了目前已经出现的许多不“和谐”音吗?他说,“中/共执政后养成的种种弊端和陋习并不是一个事件,一段时间就能消除的。灾后重建还任重道远,中/共的一些老毛病似乎又在卷土重来。例如,宣传部门开始组建各类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让本来十分感人的英勇行为变成倒人胃口的歌颂执政党的工具;阻挠对地震中造成大量师生伤亡的豆腐渣工程的调查和报道;不认可救灾中表现积极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等。”这些让人失望事实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哪个人的作用,它是这个体制中弊端的顽强表现,是这个体制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应该承认,中国的举国体制,对于救灾,对于应对突发性社会事件,是有其优势的。但是,恰恰是这个举国体制,使我们没有,也不能形成一整套应对社会灾难的制度和办法。通过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清醒地认识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劣,客观地评价中国的执政党、政府、民众、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坚持应该坚持的,建立应该建立的,改进必须改进的,是执政党、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清醒的中国人的责任。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继续进步,一个崭新的中国才能早一天到来。

正因如此,我同意于先生最后的说法,“人们在肯定中/共学习能力的同时,不能指望它一夜就化蛹成蝶。但中国在这次地震后的表现的确令人振奋,希望这只是中国不断进步的一个新起点。”

                      

2008.06.13

进入 吴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75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