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八十感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99 次 更新时间:2008-09-25 11:04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杜光 (进入专栏)  

(按:6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第四院的8位年届八旬的老同学,在首都师范大学聚会,举行“自寿”活动,谈谈心,聊聊天,自己给自己祝寿。参加聚会的还有平日与他们联系较多的10位老同学。聚会时有的畅叙暮年生活的感受,有的回顾人生转折关头的往事,共同度过了一个轻松闲暇的半天。我也在会上发了言。在9月上旬编辑《老同学通讯》第105期时,我写了一篇关于这次自寿活动的简讯,并回顾整理我的即席讲话,把它附在这条简讯的后面。前几天校阅《老同学通讯》的清样时,重读我的讲话,感到有必要把它送到网上,公之于众。这样,一方面可以同更多的老年朋友交流,同时也可以让青年一代了解我们这些老年人的一些想法。)

老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就80岁了。在进入髦耋之年的时候,感慨很多,我今天想说两点感受,一是我感到非常幸运。我们这些人历经劫难,千辛万苦,居然能够活到80岁,确实非常难得。想起许多先我们而去的老同学、老朋友,我们这些80老人都是幸运儿。我十分怀念闻人昌、史道钤。在当年四院的自治会三常务中,我是水平最差的,他们都比我聪明,比我能干。可惜,他们都先我而去了。如果他们能生活在今天,一定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我还感到非常幸运的,是能够身心健康地进入21世纪这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空前繁荣,二是空前腐败。

空前繁荣的景象,我想大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空前繁荣所带来的生活的改善,包括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精神生活的充实,特别是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曾经长期生活在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教导之中,精神生活十分贫乏。进入21世纪后,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尽管仍有文化专制主义的严密控制,报刊上读到的多数是一个腔调,但互联网的兴起,却打破了理论思想界的沉闷局面。即使不上网,也能够从朋友亲属那里看到很多报刊上看不到的复印材料。与社会生活的空前繁荣相适应,思想界已经开始越出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各种思潮沓来,异彩纷呈,给了我们莫大的精神享受。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至于空前腐败,我想大家都能从耳闻目睹的许多事实里感受得到。这既是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走上邪路的必然趋势,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的专制统治下,腐败不能说不严重,但都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全面腐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领域,甚至部队,无不腐败丛生。腐败带来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当年我们投身于学生运动,就是因为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要推倒这个腐败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可是,同我们的愿望相反,我们舍身为之奋斗的新社会,却沦入了比蒋介石的统治下更加腐败、更加黑暗的境地。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空前腐败的现象,应当激起我们当年参加学生运动那样的爱国情怀,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当然,今非昔比。当年我们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现在却都已经垂垂老矣,无权无势又无力,不可能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直接参与反腐败的斗争。但是,腐败的根源在于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要彻底解决腐败问题,就要铲除产生腐败的政治根源和社会根源,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法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一点,我下面还要说。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在我们积极参加学生运动60年后的今天,又要再次投入爱国民主运动,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幸运。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是我们非常富有。当然,这不是说物质财富。就物质财富来说,我们这些人虽然都已经摆脱了贫困匮乏,但恐怕还没有人可以称得上富有。我说的富有是指精神上的富有。前几年不是有人说“患难也是财富”吗?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患难?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正是这些坎坷、磨难,积累成我们的精神财富。这里应该说明,我们有些老同学长期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很有学问,这当然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我们多数老同学不可能具备的。我在这里说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经过五十多年的坎坷磨难历程的老人都会保有的那种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这些由历经坎坷磨难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不是现实的财富,而只是一座蕴藏着财富的富矿,它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冶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精神财富。坎坷和磨难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痛苦的记忆,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训,它需要我们去回顾,去梳理,去思索,从中发现人生哲理和社会发展的真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够积累成为我们现实的精神财富。这个开发、冶炼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使我们再次经历那些难堪而无奈的往事;但也可以构成为无穷的乐趣,因为通过反思往事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了解过去之非而取得新的认识,这是最值得高兴的。

(二)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一代老人所独有的。我们前辈的仁人志士,从洋务派开始,走上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探寻着国家富强的道路。一百多年来,革命胜利的喜悦和专制复辟的失望交替出现,兜了好几个圈子,又回到了革命的起点。我们生活的这五六十年,可以说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最大的圈子,道路的曲折和反复,教训的深刻和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和前人比。和后人相比,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自从我们走出北大校门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的曲折反复、变幻无常,使我们患难频频,艰辛备尝。这样一个大反复、大转折、大圈子,在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既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下一代和后几代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不会再经历我们所受的灾难,也不可能获得这么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宝藏。

(三)精神财富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一旦形成为现实的精神财富,就可以奉献给社会,成为全社会的财富,成为其他社会成员的财富。何方老人的《党史笔记》和《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就是非常鲜明的例证。何方老通过这两部著作,把他所经历的历史真相,展露在大家面前,戳穿了党史上的两个神话:一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全党的的领导地位,二是延安整风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揭示了党史的本来面貌,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这样,就使他的精神财富,扩大、繁生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何方老那么丰富的经历,但我们每个人的独特历史所带来的精神财富,都是可以开发提炼,贡献给社会的,如写回忆录和时政评论——根据我们的亲身经历,对几十年来给我们带来困惑和苦难的体制性弊病,进行揭露和批判,揭示出改革现行的专制体制、建立民主自由法制的社会新秩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可以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独特的作用。由于执政当局禁止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反思,使我们的后代无法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关于个人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微观典型;我们凭藉丰富经验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做出的思考和分析,更可以起到启智发蒙的作用。特别是现在有了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贡献社会的大好途径,不去利用,实在太可惜了。

(四)精神财富还有一个特点,一旦开发利用,贡献给社会,不但增加了社会和民众的精神财富,而且自己的精神财富的宝藏也会不断增加。不像物质财富,投入公益事业多少,个人财富就减少多少。譬如你有50万元,捐出20万元,自己就只有30万元了。精神财富却完全不同,你把它贡献给社会,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为什么这样说呢?(1)积累、利用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增加精神财富的过程。我们写文章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不论是写回忆录也好,写时政评论也好,在写的过程中往往会萌发一些新的想法看法,使原来的认识得到丰富、扩展、深化,从而充实了精神财富。(2)在我们向社会贡献出精神财富后,必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社会影响,无论是正面的反响,还是负面的非难,都会孳生新的精神财富。如:有些读者受了你的经历或文章的启发,提高了认识,说明你向社会贡献的精神财富发挥了作用,使你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感,推动你去继续进行这个有意义的活动,这种精神享受和推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如果有些读者不同意你的见解,提出商榷或批评,也给你提供了增加精神财富的机会:或者你吸收他的意见来充实、改进你原来的观点;或者你不同意他的意见,需要寻觅新的材料和论据,进行讨论、反驳。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将提高你的思想认识,增加你的精神财富。

总之,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这些已届髦耋之年的老人,每个人都有一座精神财富的宝藏。希望大家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在有生之年里,及早动手开发利用这个宝藏。这是我们晚年再次参与民主革命的最佳选择,也是继续60年前的未竟事业的最佳选择。我们虽然都已进入暮年,可以说是“来日无多”,但我们总不能暮气沉沉、毫无价值地度过这个“无多”的岁月。决定我们暮年人生价值的是我们自己。开发精神财富,把它贡献给社会,可以从中发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并且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使我们的暮年生活,虽然不能像60年前那样朝气蓬勃,但也可以如晚霞一般散发出绚丽的光辉。

“老当益壮”,我愿意用这四个字来自我勉励,也用来献给与我同样已经进入老年的老同学们。

2008年9月8日追记整理

进入 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00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