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文: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与对外开放新主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23 次 更新时间:2008-08-22 12:20

进入专题: 国际地位   对外开放  

张幼文  

[内容提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有利于世界共赢的模式。中国发展对世界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发展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利益互动共赢,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到的那样,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与中国一起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世界发展的利益趋于一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大影响。在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被众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存在着根本性的对立。

[关键词]国际地位 对外开放 国际责任 共赢

*这是《国际体系中的外国角色》一书第二章"全球化的突进与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发展"中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从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当代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世界来说是重大的,对中国来说也是重大的。这一变化使得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不再只是自己的发展,而且成为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不能再只从自己发展的要求来规划开放的战略,还要从对世界的影响上考虑开放战略。“互利共赢”是中国在新阶段上开放战略的主旨,它决定了中国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新主题,同时还是整个外交与国际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科学发展”关注中国本身开放效益的话,那么“互利共赢”更关注的是中国开放的世界影响。当然符合科学发展的开放既会有更高的效益,也会有更积极的国际影响;互利共赢关注其他国家的关切,同样也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

当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对外开放面对着一系列新课题新矛盾。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求中国的开放战略作出新的推进。

1、 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出口大国,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大。一方面是总量上升和产品领域扩大引起世界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单个产品市场份额的提高和价格优势对其他国家形成竞争压力。中国巨大的出口能力不但对发达国家同类产业形成了竞争压力甚至取而代之,而且使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竞争,在许多场合出现了中国的低价格作为价格基准的现象。市场的多样化与产品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战略调整的方向。市场的多样化在于更广泛地开辟国际市场,改变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的情况,从而减少对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压力。产品的多样化既在于提高自己的出口层次,也在于为其他相对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空间。

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不断下滑。IMF的研究发现,中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源于现有产品,这个问题尤为值得关注。1997-2005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为0.87,表明以现价美元计算,价格下降了13%。相反,世界其他地区相同产品的对美出口价格指数为1.06,表明价格上升了6%。中国快速的出口增长伴随着出口价格的下滑,这暗示着全世界的消费者从价格下降中获得了益处。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和收入增长仍很强劲,但不断增长的出口可能会进一步压低价格,出口商的利润最终将受损。未来出口商可能会通过出口新产品和出口与竞争对手有差别的产品来抵消出口价格的下滑影响。[2]

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常态。客观地讲,这种现象的出现部分地在于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部分地也在于中国自身的无序出口竞争。反倾销反补贴日益成为中国出口发展的障碍。积极应对保护主义的压力,善于运用国际规则特别是WTO机制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公平贸易,是中国需要不断熟悉的新课题。加强出口市场预警机制,建立行业积极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可能的贸易摩擦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是中国需要加快建立的新机制。从根本上说,解决问题还在于国内的体制改革,以消除地区与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出口市场环境已经从单纯靠提高自身竞争力转变为更需要懂得规范竞争,更需要学会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时候了。

2、“走出去”解决资源能源问题

随着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国,不但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价格,而且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因此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约束。要素集聚使中国承接了相当大份额的世界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与这样的生产制造能力相对应的是,承担了“世界工厂”角色的中国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与进口也不断加重。2003年中国原材料进口占世界原材料贸易的11.9%,矿砂和其他矿产品占16.5%,钢铁占到12.2%,也都远远超过贸易总量所占比重。在一些主要的资源与能源进口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据统计,中国一次能源、石油和煤炭消费量分别从1994年的8.118、1.495和6.064亿吨标油上涨到了2004年的13.862、3.086、9.569亿吨标油,2004年的消费量分别占到了世界消费总量的13.6%、8.2%和34.4%。2004年中国钢铁消费量为3.123 亿吨,比2003年增长了15.12%,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3.12亿吨,相当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消费量的总和,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30%[3]。中国的GDP只占世界GDP的百分之四点几,但消耗的能源、铁矿石、原材料已经占到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3左右[4]。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最近在一篇文章则指出,2005年中国增加消耗的工业原材料与世界其他各国总和之比是:铝50%、铁矿石84%、钢材108%、水泥115%、锌120%、铜307%、而镍更远超越307%的增长水平。虽然自7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单位物质产品的能耗与材料消耗减少了许多,有利于减少资源进口金额,但是新世纪以来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速度加快,引起世界能源与矿产品的价格迅猛上涨,从石油价格看,以现价美元计算的单价已经比80年代初期上涨了近50%,铁矿石价格上涨了2倍以上,金属铜价格上涨了3倍以上。由于在未来初级产品价格是上涨趋势,到2030年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人均所需进口的初级产品金额恐怕要增加到1500美元,以15亿人口计算就是2.25万亿美元,如果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也在75%左右,则总进口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联合国环境奖得主布朗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和模式发展,到2031年,人口将达到14亿的中国每天将消耗掉9900万桶石油,比目前的全球总产量还要多18%,吃掉全球2/3的粮食;用纸量将是目前全球纸产量的两倍;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1亿辆,比2005年8亿辆的全球汽车总量还多,届时中国修建的公路和停车场将与中国目前的耕地面积一样大。”[5]

事实上,这一情况的出现既是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且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所决定的,也是因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大批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中国需要在一些场合说明这方面的客观原因,但同时又需要从发展道路包括开放模式上进行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开放战略的调整。除了系统的国内战略调整和技术进步外,中国需要以此改变引进外资的产业导向与促进贸易的产品导向。

“走出去”是中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中国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通过走出去推进自身发展的全球规划,以跨国经营适应现代经营的需要。而在走出去战略中,解决资源能源供给问题无疑已成为一个战略重点。在推进这一战略中,需要与外交战略相结合,以外交为国际经济合作开辟道路,从而建立稳定的资源与能源供给。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本着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合作,以这种有效的合作回应国际上少数人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指责。

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成功拓展的只是少数。相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基本上没有真正进入现代世界全球化经营的状态。

二、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开放战略的调整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超越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切实提升,这一变化既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相应地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1、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比重

2007年9月,世界银行统计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美国的20.21%,日本的61.47%,而达到了英国的113%,占世界总量的5.53%。(见表)

表1 2006年各国GDP排名(按汇率计算)[排名 国家 GDP总量(万亿美元) 中国为该国的%]

1 美国 13.20 20.21

2 日本 4.34 61.47

3 德国 2.91 91.79

4 中国 2.67 100.00

5 英国 2.35 113.78

6 法国 2.23 119.61

7 意大利 1.84 144.63

8 加拿大 1.25 213.20

9 西班牙 1.22 217.98

10 巴西 1.07 249.83

世界总量 48.24 5.53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e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14 September 2007,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DP.pdf。经作者计算。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76.11%,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印度的2.37倍,是排名第四的日本的2.43倍,占世界总量的15.4%。(见表 )按这种购买力平价方法对中国GDP的估计可能偏高些,但是与按汇率计算相比,这种方法更能接近于体现中国的实际生产能力,因而对于思考中国的相对国际地位和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仍然是有意义的。

表2 2006年各国GDP排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排名 国家 GDP总量(万亿美元) 中国为该国的%]

1 美国 13.20 76.11

2 中国 10.05 100.00

3 印度 4.25 236.57

4 日本 4.13 243.22

5 德国 2.62 384.09

6 英国 2.11 475.85

7 法国 2.04 492.75

8 意大利 1.80 559.64

9 巴西 1.71 588.14

10 俄罗斯 1.70 589.41

世界总量 66.82 15.04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e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14 September 2007,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DP_PPP.pdf。经作者计算。

2、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自从佐立克代表美国提出中国是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以来,关于中国国际责任的讨论广泛展开。从总体上讲,虽然中国并不完全接受美国提出的“中国责任”的全部实质内容,但中国并不拒绝承担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特别是承认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将承担的国际责任也与日俱增。

从经济意义上讲,中国责任的履行将通过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来实现。中国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中国要与各国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尽管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关系是和谐的,但客观地讲,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世界经济的原有格局,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从原有格局向新格局转型的波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以世界各国共赢为自己基本原则的国家,中国以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目标的调整,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谋求世界发展的和谐。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在于谋求更高的开放效益,也在于关注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利益。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国内力量上,依靠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依靠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国内资金的更好使用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及其对世界的负面影响,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这样的发展战略既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发展。

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已作为近年来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单一道路的提升,包含了对进口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重新认识,也包含了中国旨在通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出口的平衡发展不仅是应对国际社会指责中国大量出口、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积极回应,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对进口作用的重新定位。这一调整既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提升,也有利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之一,也成为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摩擦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对外开放新战略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加快走上知识经济轨道、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且有利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关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中国的这种援助不同于历史上的发达国家,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是基于互利双赢的,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长期获得自身发展能力的。这些年来,世界已经看到了中国在广泛的经济政治与外交领域中所发挥的这种作用。

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是中国高速发展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确实在中国发生了,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严重。中国对于迅速到来的工业化缺乏准备,在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下解决温饱的强烈需求使这一状态更加严重。虽然前面已经指出,发生在中国的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包括严重污染、高消耗能源资源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形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一现象快速到来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既使产业重新布局,分工进一步深化,同样也是消耗和污染重新配置。中国被放在以传统工业分工参与全球化的地位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污染与高消耗的集中地。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没有因为这种“必然性”而宽容自己,而是及时地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意味着中国经济成长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也意味着中国致力于创造自身经济成长与世界经济更大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对世界负责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不是把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建立在依靠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事实上也是把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尤其是目前中国自身还不那么发展,还有极其艰巨的发展任务在前面,强调这一点更是很不容易的,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共赢的责任心。

三、创造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优势

在开放中创新,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扩大外贸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外开放在创造就业、扩大出口和建立现代产业等方面发挥了广泛而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国家发展新阶段、新要求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首先,引进外资注重数量增长,外资对国民经济结构进步的作用有限。多年来,实现外资数量的增长是主要的发展指标,而对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缺乏关注,或者只是以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产值、就业等传统指标来衡量。在外资与宏观经济统计中,简单地把外资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含量看作为产业结构的进步。其次,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脱节,外资企业向国内的技术溢出有限。在提高外资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下,引进的外资本身产业技术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但是其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却不容乐观。外商独资企业成为外资的主力。近年来注重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其中更是绝大部分为独资,除了吸引国内高端人才外,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有限。外资企业采用独资模式是为了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企业可能通过竞争与配套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个人可能通过在外资企业工作取得经验,但这些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都相对有限,更远非用外资企业技术含量高所能体现。再次,外资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中国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不足。尽管出口增长较快,但出口主要依靠的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能力低,2006年外资企业出口总值为国有企业的3倍多。表面上看出口结构高新技术比重持续提高,但实际上主要是来自外资企业的增长。在我国的总出口中,本质上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占到一半以上。这是不符合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目标的。

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重大主题。中国要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应当在这些方面作出探索性的努力,其中核心是发挥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这一道路是正确的,不可避免的,也是成效显著的。但是,从长期看,唯一地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又是不可取的。今天的世界经济按产业链分工,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只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获得相对较小的收益。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真正的优势来自于科学技术。创造新优势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从国际分工的末端走向高端。当代国际竞争也是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具有更强制度优势的国家就可能获得更多更高级要素的集聚,形成更多更高级的主导性要素,创造更高的全要素生产力,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简而言之,中国应当以体制创新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内容,从科学技术的微观层面和制度效率的宏观层面这两个方面,争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从理论上讲,“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也意味着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超越。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再落后的国家也有比较优势,这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依据,可能获得比不参与分工更大的利益,但不必然等于国际分工中的更有利地位。一个只有低级产业结构和低级生产要素的国家也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这一核心结论使人们忽略了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与利益大小和长期发展。因此,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不可能建设经济强国的。一个国家只有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创造有竞争力的绝对优势或曰竞争优势,并创造持续形成这种新优势的体制能力,才能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和持续的优势。

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至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环节。

1、要将单一注重靠外资带来技术扩大为同时关注由本土企业引进技术。当前要着重抓好的是在开放条件下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其途径包括通过购买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也包括引进关键设备与高端人才促进和推动原始创新。要把开放的重点从提供优惠政策引进外资控制的技术,转变为鼓励国有企业引进技术获得专利进行产品创新。优惠政策的重点要放在引进海外人才为我服务上。要用好过去多年开放与发展的财富积累,把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批租获得的收入转变为实现技术进步的财力,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基础条件。要解决在利用外资推动科技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克服相关的障碍。要强化诱导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政策激励,形成技术转移的竞争性市场。强化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以增强技术溢出和扩散。要增强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以国内科技创新资源吸引国际创新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开展研发活动。开展战略性国际技术合作,提高在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中的话语权。

2、要努力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中国走上开放型经济的一条重要道路,不能简单否定。当前的问题是,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要努力增加国内投入的比重,提高国内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能力,从而强化对国内发展的拉动力。在今后引进外资中,要减少纯粹加工贸易的项目,注重抓一般贸易在出口总增长中的比重,减少单纯加工贸易的比重。注重出口产品的增加值,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

3、要完善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促进政策要有行业差别和企业发展阶段差别;政策支持要切实有利于帮助企业克服发展中的瓶颈;政策实施要加强配套;引进国外高级人才要解决个人所得税过高问题。作为政府来说,扶持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培育产业和打好基础,而不是做应由企业做的具体项目。要积极培育核心领域的核心技术,以重大产业技术的战略突破来带动整体科技实力的增长。要注重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构建金融担保机制支持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推进风险投资和金融资信平台的建设。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四、中国开放战略升级的世界意义

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发展,也意味着中国正在以一种更积极更科学的方式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将日益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世界经济体系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创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与全球化的联系,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和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形成了积极影响。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有利于世界共赢的模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利益互动和共赢,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到的那样,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与中国一起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6]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世界发展的利益趋于一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大影响。在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被众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存在着根本性的对立。发达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剥削、控制和掠夺之上、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难以获得真正发展等观点在众多依附论学者的著作中都有体现。[7]而中国的发展却对这一认识提出了质疑,我们看到,中国的利益与WTO即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发展的利益趋于一致,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发展的利益趋于一致。中国以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和作为负责任大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升级,不仅将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也将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工业探索出一条道路。

2、中国与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关系的积极意义

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内容是广泛的,从国内来说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从对外关系来说,除了“走出去”外,还包括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等。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得益者,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秩序的争论乃至斗争由来已久。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现行的国际经济体系?这些问题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各个成员,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体系的运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态度和行为无疑具有关键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始终以一种融入现行国际经济体制、接受现行国际经济规则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同时也以积极参与的态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整个进程和中国在入世后的作用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在加入这一组织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不断以自身的努力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以进行国内体制改革的实际行动和继续改革的承诺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加入后,中国又积极参与其中的谈判,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不断完善发挥着作用。在不挑战这一体系的情况下,积极地维护和利用这一体系,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去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对国际经济体系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更趋于完整和均衡,运行也更加有效;另一方面中国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由此取得的骄人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并促使发展中国家对自身经济发展问题与国际经济秩序变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落后是源于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弊端还是本国国内制度等各方面存在的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是游离于这一体系之外还是积极参与进来?中国的发展对此给出了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回答。当然,承认和参与现行的国际经济体制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该体制的一切方面,并不意味着现行体制不存在着问题和需要改革的方面,而是要在参与其中以后与原有各成员共同推进其发展。

中国的崛起不需要挑战现行的国际经济体制。因为中国是靠全球化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将继续利用全球化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将是一个与全球化相适应的体制。依靠国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依靠国际市场和资源,可以使一个大国实现大规模发展,所以中国不但不需要挑战现行体制,而且还需要利用现行体制。对中国来说,现行体制可以根据各国发展的共同需要逐步改善。中国要在完善全球治理中寻求世界各国的共赢。由于中国与现行体制的和谐,中国越发展也将越为各国提供发展的新机遇。当然,现行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它所奉行的竞争原则即使在竞争规则上多少是公平的,在竞争的结果上也是不公平的。正因为这样,中国提出了改革这一体制的目标,以建立一个使所有国家都能得到更好发展的国际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要求这样一个新的体制。

3、开放战略的升级与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为了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关切,中国适时地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道路表明,和平既是中国需要维护的条件,也是中国需要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崛起是一条和平的道路,既有历史与时代的客观依据,又有政策与体制的现实保障。

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的道路。只有这一条道路,才能使中国既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又消除由持续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国际摩擦,消除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引起的某些国家的担忧,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借口,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优化国内的政治、经济资源配置,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和平发展道路是外交战略与发展战略的统一。和平发展包含了外交与内政两方面的内容,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平既是中国崛起的条件,也是中国崛起道路的特征和中国崛起的目标。中国需要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保证自己的发展,也要以自己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崛起是中国自己发展的目标,既有富民的内容,也有相对更高国际地位的内容。实现崛起包括了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其中那些与外部世界有关的内容。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表明中国对需要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坚强信念,对可能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坚定信心。这既是建立在外交战略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因而是外交战略与发展战略的统一。

从长远看,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理念将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于整个世界。中国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将在国际事务中更加有所作为。中国采取的是和平共处的外交路线,是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这将保证中国的崛起与世界共赢的高度一致。总之,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开放效益,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将增强世界和平的力量,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将为世界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Mary Amiti 和 Caroline Freund:中国的出口繁荣,原载IMF《金融与发展》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转引自2007月10日9日国研网编译。

[3]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年鉴编委会:《世界经济年鉴》(2005/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15页。

[4]路风:“自主创新需要勇气”,《解放日报》2006年2月26日。

[5]参见杰夫·内史密斯:“世界将为中国的富裕付出高昂代价”,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1月8日版。

[6]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带给世界的绝非“零和游戏”,中国的成功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认为,将会有更多国家从中国市场开放中受益,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所有人。更有分析家指出,一个富裕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那些为中国成功而忧虑的人,原本更应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会急剧减速而担心(转引自国纪平:“中国和平发展和世界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 )。

[7]战后发展起来的依附论对发展中国家在融入世界体系过程中对发达国家形成依附,以及怎样摆脱依附取得自主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流派主要包括以弗兰克和阿明为代表的激进依附论、多斯桑托斯为代表的主流依附论和卡尔多索为代表的改良依附论。

    进入专题: 国际地位   对外开放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2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问题论坛》2008年春季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