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葆: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传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52 次 更新时间:2008-05-03 02:01

进入专题: 传统  

叶铭葆  

今天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在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背后,都可以找到历史传统的影子。换言之,历史传统是一个客观存在,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人们选择并弘扬什么样的传统,取决于对现实状况的认知和判断。那么,我们今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呢?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坐标,我们面对的有三种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封建传统,“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传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种传统都有可以借鉴和利用之处。但是,从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来说,民主与科学的“五四”传统尤其需要大力弘扬。温家宝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可见,要完成好这两大历史任务,最为需要的,不是儒学传统,也不是革命传统,而是民主与科学的“五四”传统。

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国学热却不断升温。祭孔大典隆重热烈,孔子学院由国内开到国外,孔子的“标准像”由官方颁印,还有在主流媒体上宣讲儒家典籍,提倡儿童读经等等,真是不一而足。经过艰难的改革开放,我们刚刚吃了几天饱饭,一些人的头脑即开始发热、膨胀,心态又开始浮躁起来。有“中国可以说不”的鼓吹,有“大国崛起”的异想,更有“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豪言。一时间,似乎中华文化又是世界文明之冠了。早在90年前,鲁迅就指出:“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子曰诗云’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随感录――四十八》)在一些人眼里,西方文明中的坚船利炮是好东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民主、自由、人权则简直是洪水猛兽,定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中国有特别国情,唯有儒家的专制文化才是护身的法宝。明乎此,那些高唱弘扬传统文化论调的论者的用心,也就可以略知一二了。这些人把儒学传统拿来救世,实在是开错了药方。不是说儒学一无是处,而是从总体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因循保守的封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鲁迅说过:“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阻碍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儒家维护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无助于我们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儒家推崇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人治理念,对于依法治国特别是实行制度反腐只能是一种干扰。总而言之,想以儒家学说来应对当今的历史课题,只能是缘木求鱼。

在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有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有弱势群体的权益屡受侵犯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从儒家学说中找到有用的思想资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要改革现行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展开对封建专制传统的批判和清算,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国家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不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真正把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诚然,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又面临着发展经济的繁重任务,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步,更不能借口稳定而向后倒退。在确立民主化的改革目标的前提下,改革的步伐争取尽可能稳妥,但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速度慢一点不要紧,只要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就会逐步实现公平正义的美好理想。为此,我们需要回归“五四”传统,重新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2007年4月9日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政协)

    进入专题: 传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63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