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君:做实“低保”,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读温总理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99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0:34

进入专题: 低保   社会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  

陈伯君 (进入专栏)  

聆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的春风扑面而来。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7年10月,据《21世纪经济导报》报道:登上“胡润百富榜”的富翁人均财富增长1倍,总财富达到了34452亿元,相当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的1/8。其中榜上首富拥有13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这一切表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十六大报告)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成就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上。

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中所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改革发展的成果受益不均问题与发展速度同步日益扩大。评价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究竟有多好,不仅要看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要看它对贫困群体的实际救助有多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木桶原理”——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片木块。《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是:2007年有2271万城镇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3452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合计5723万城乡居民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内。5723万不是小数字,这些人在得到了政府资助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补差后,也仅仅是人均年收入加政府补差分别是2028元(城镇)和851元(见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这5723万穷人与800名富翁在2007年的收入差距可谓天壤之别。特别是在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发展成就巨大的对照下,受益不均的问题显得更加刺目,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2008年2月中国新闻网转发《瞭望》周刊文章,指出,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历史高点。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受益不均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以继续承受子重。

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和目标,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我国收入差距已经达到历史高点,按照“木桶原理”,补足最短的木块就可以增加容量,5723万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内的城乡居民就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对象。我们欣喜地听到,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国家财政收入将会更多地花到老百姓身上。将适当提高扶贫标准,2008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资金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幅1/3,历史罕见;将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等等。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是关注民生的报告,获得多次热烈掌声,当在情理之中。

然而,缩小收入差距,做实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远不是理论推导的那么容易。首先,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大和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的矛盾已成为历史惯性,何况21世纪前20年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待我,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特别是还处在发展中的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冲动仍很强烈。理论界还有不少权威人士强调不能因收入差距问题影响发展势头。这些强大的声音,对地方政府官员执政行政的着力点,对国家一些重大发展政策的调整,仍然在产生影响。思想认识并不一定完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第二,改革30年来,人民群众的财富绝对量普遍增多,但财富增多的情况就个人而言,差距是巨大的。随着鼓励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出台,相对于那些财富少的群体来说,拥有巨大财富的群体将会获得成几何增长的收入,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我国人口众多,再小的问题乘以这个数都是大问题。按政府工作报告所言,2008年失业人数控制在4.5%。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4.9%,城市人口59379万,4.5%的失业人口就是2672万。按一个人就业解决两个人左右的生计计算,仅城镇人口中,就有5000多万的人口需要最低社会保障。2007年我国有2271万城镇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历史地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政府救助的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在逐年增大。但要实现“应保则保”,实现全覆盖,仍有一段距离;同时,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标准也在逐年提高,这本身就意味着财政投入必须大幅度增加。何况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才初步形成,离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还有一段时间。综上所述,可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困难重重。

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按照中国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20世纪末是转折点,那么,中国已经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向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相对均衡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解决贫困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实最低社会保障,与发展同样重要。再大的困难,都必须解决。

在普遍贫困的情况下,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是发展问题。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就是发展差距,低收入问题就特别刺眼。虽然低收入群体占社会总人口少数,但“侧隐之心,人兼有之”,贫困人口的生活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众所周知,低保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只有在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发展才可持续。所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实“低保”这一增大“木桶容量”的关键环节,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这就需要新一届政府在未来五年的任期内对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做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有更大的进展。

资本主义讲究效率,社会主义也讲究效率。但社会主义讲究的效率应该更具有公平和正义的属性。社会主义强调一切国有资源和国有财富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那些因天然的原因或历史的原因难以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做出贡献的弱势人群也拥有份内的国有资源和国有财富。我们谈效率优先,就意味着将社会资源、资源资源通过政府或市场优先配置给了能够创造最大效率的群体,意味着未获得资源配置的弱势群体将自己拥有的那部分资源通过政府或市场转让了出去。依照市场交换的公平原则,获得资源配置的群体,虽然没有参与创造,仍应该获得原本有他一份的资源价值。由于转让是间接的,是通过政府或市场进行的,因而获取也应该通过政府或市场体制得以实现。政府是不是好政府、称职的政府,市场体制是不是完善的体制、有力量的体制,考察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政府这个体制是不是实现了没参与创造但隐型支出了资源投入的那些群体同样得到了公平的回报。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剩余价值由少数人垄断向均衡分配方向发展的历史。社会公正,不仅包括了社会成员间发展的起点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工作,还包括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之后对那些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无法创造社会财富的弱势群体给予应得的资源价值。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对那些弱势群体给予资源价值的制度安排。每一位处在社会保障线内的成员,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无条件的。

我们欣喜地听到,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政府是称职的政府,是好政府。温总理说,一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这些政策安排和机制建设,表明政府决心很大,一方面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一方面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渠道,确保社会保障做实做好。

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第一责任人是政府。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和个人是第二责任人,需要这些企业和个人积极介入社会福利事业。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与政府一道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筑捞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进入 陈伯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低保   社会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93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