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杰:全面认识我国发展形势和宏观政策取向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精神解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08 次 更新时间:2022-04-22 10:08

进入专题: 发展形势   宏观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  

刘应杰  


今年“两会”是在极不寻常的情况下召开的重要会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我们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今年将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作出战略谋划。今年“两会”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宏观政策,全面部署了政府工作的重大任务和重点举措,这些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成为认识和理解今年中国发展的“计划书”和“施工图”。

我国发展取得标志性成就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世纪疫情蔓延起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经济复苏波动不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快速恢复增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世界经济普遍出现大幅下降,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增速为2.2%。2021年我国经济大幅反弹,在上年低基数上出现快速增长,一季度与上年同期下降6.8%相比增长18.3%,之后呈现逐渐回落态势,全年实现增长8.1%,超过年初提出的增长6%以上的预期目标。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这也是比较强劲的增长。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5.7%,欧盟国家经济增长5.7%,日本经济增长1.7%,德国经济增长2.8%,韩国经济增长4%,巴西经济增长4.6%,俄罗斯经济增长4.7%,意大利经济增长6.6%,法国经济增长7%,英国经济增长7.5%,印度经济增长8.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虽然与前些年3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贡献了四分之一,发挥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出现较快恢复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投资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在上年仅增长1.9%的基础上大幅增长21.4%。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1%,其中消费发挥了第一拉动力的重要作用,其贡献率达到65.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4.9%。

二是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按全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4515元计算为17.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与美国经济总量23万亿美元相比,大约相当于美国的77%。一年的经济增量达到2万多亿美元,相当于增加一个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也相当于一个排名世界第8位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总量的增加,202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超过21万亿元,折合3.3万多亿美元,超过英国或印度的经济总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0%,相当于世界上排名第二三四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货物贸易规模一年内跨越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个大关,连续10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连续14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三是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不断跃升。我国基础设施进入世界领先水平,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大型水利设施、电力与油气管网、新一代通信、城市地铁等建设取得新进展,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其中新增2100多公里。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市场用户达到4.3亿人。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44%,已高于欧盟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2位,较上年提升2位。中国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国际专利申请国。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深海下潜、量子通信、新冠疫苗、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国位居第16位,比上年提升4位。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折合12551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世界银行提出的高收入国家门槛12695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2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2.5。尤为难得的是,在一个人口超过14亿、相当于两个欧洲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实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在其他国家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只有0.9%,物价相对比较稳定。全面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两个大局”:一个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他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进入动荡变革期。”“要统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判断。

总体上看,我们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上看,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新的病毒变异虽然出现毒性下降,但传染性更强,受感染人数大幅增加。世界各国在封堵和放开之间徘徊不定,保持经济发展与民众健康两者难于取舍和兼得。疫情的结束可能还要持续比较长时间。二是经济复苏面临不稳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贸易和投资遭遇新的困难。三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俄乌战争等地缘冲突带来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国际发展环境更加困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上升。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风险增多。一是疫情时起时落,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旅游、餐饮、住宿、零售、客运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这也影响到人们的就业、收入和消费。二是国内需求动力减弱,经济增速下降。2021年经济增速由高到低,从一季度的18.3%,降到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4.9%,四季度增长只有4%。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区域经济走势分化,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状况,南方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降较多。三是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卡脖子”领域受制于人。集成电路芯片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2021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价值4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远远超过进口原油价值2576亿美元。我国产业发展“缺脑少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然是我们必须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总的来说,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未来发展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宏观政策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虽然表面看来这是近些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明显高于世界银行预测的5.1%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4.8%的经济增速。这一目标同我国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仍然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据测算,5.5%左右的经济增速所带来的实际经济增量将达到6万多亿元,超过1995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万多亿美元,相当于增加一个排名世界第15位国家的经济总量。二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这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基本要求。我国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有1076万,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实际结果有望超过这一目标,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由于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受到疫情影响,一些主要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超发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普遍预期今年全球物价将有较大幅度上涨,如美国物价已同比上涨7.9%。我国物价涨幅既好于预期,也好于其他国家,提出这一目标有利于消化未来涨价因素,为经济发展留出必要空间。四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我国这些年一直是国际贸易顺差较多的国家,再加上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始终保持较大规模的外汇赢余。与2021年外贸出口达到20%以上的增长相比,今年出口增速会有所调整放缓,需要采取稳定外贸并提质增效的措施。

今年国家宏观政策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部署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其中有几个突出的重点举措。

第一,采取一揽子财政金融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一是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今年财政赤字率由上年的3.2%下调到2.8%左右,由此减少财政收入大约2000亿元,这主要是释放出适当减少赤字的信号,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政府可用财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通过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收、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由此增加的财政规模超过2万亿元。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将在上年82216亿元的基础上,增加约1.5万亿元,达到近9.8万亿元,增长18%,这是多年来的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三是继续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并提前下达。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四是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第二,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支持市场主体。近年来,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培育市场主体活力,连续多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仅2018年到2021年减税降费规模就达到7万亿元以上。今年继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并且要减税与退税并举,在实施综合性减税措施的同时,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为企业纾困增效。

第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第四,紧紧依靠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第五,持续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国内需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健全人口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第六,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继续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只要全国上下勠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刘应杰,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2年第3期



    进入专题: 发展形势   宏观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9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