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
30年前舒婷那句诗“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情”,时常在我耳畔萦绕。曾经“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 舒婷)的社会分层歧视早已成为历史记忆,中国经济、政治、社会都发生深刻变化,舒婷所期待的春天已如期而至,社会和谐成为主旋律,大国崛起已势不可挡。如果说支撑中国崛起的市场经济已经蔚为大观,而作为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的中国,文化产业却依然是木桶的短板。谈大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已雄踞世界外贸大国第二,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顺差2622亿美元;谈文化,“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量极小,逆差严重;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可见,中国文化力对世界的影响相当弱小。中国的文化产业与经济相比相当落后,这还可以从国内消费的总量上看,国内文化消费低于世界经济发展同期水平的平均值 。世界已进入文化话语时代,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大,是中国崛起的灼痛和焦虑。没有文化来丰满的政治是生硬的政治,没有文化来丰满的经济是枯燥的经济,没有文化来丰满的社会是迷惘的社会。
因此,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在文化领域。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指出:“西欧国家的兴起,几乎无不是以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 中国封建社会得以成功转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为序幕;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盛唐,有文化大繁荣做铺垫。这些都表明文化繁荣对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有重大影响。没有文化体制改革,难有文化大繁荣;没有文化大繁荣,很难真正推进和巩固政治改革。
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10月国务院又提出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和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尽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慢了点,毕竟已敲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化体制改革目标任务,使我们对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对文化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放在撤除所有制隔离上,思考如何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我对解放文化生产力关注的重点放在卸除阻止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玻璃门”上,思考如何努力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创造力。我希望,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民营文化企业也在建设中国文化强国和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上大显身手。
○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人类历史从军事话语、经济话语时代走向文化话语时代。虽然军事话语、经济话语仍在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但已经不再具有时代特征,代之而起的文化话语。这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
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报告指出,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象,所以对发展和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的认识,说到底都集中在文化价值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的传播。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对中国来说,新世纪的前20年,既是重大发展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期。世界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加深,先发国家在上世纪后半叶就着手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国对外开放后,这些国家的价值思想以文化产品消费的方式向中国呼啸而来。中国从来没有如今天这么强烈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
21世纪,中国的主题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国崛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大国崛起,必须与世界交往。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进世界,融入很广,介入很深,自觉地承担起了一个大国对国际社会应尽的责任。中国是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极。多极世界是运动着、变化着、相互渗透也相互抑制的世界,这就预示着中国在汹涌澎湃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既发挥影响,也接受挑战。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历史的确进入为价值而战的阶段。
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是中国立国、安国、定国之本,也是屹立于世界、推动多极世界发展变化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类理想社会的曙光。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制度,即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终极价值不变的国家,国家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和变化。
然而多极世界中,也有其他极宣称自己所代表的价值才是人类理想社会的前景。尽管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强调世界多元化、和谐发展,但意识形态的分歧难以消除,价值冲突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价值冲突既有硝烟,如科索沃战争就是以“为价值观而战”的理由发动的。价值冲突更多的时候没有硝烟。没有硝烟的价值冲突,则是以文化产品的消费作为传递介质进行的。谁是文化产业的强手,谁的价值思想就是世界的主流。
在价值冲突阶段,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安全、文化强国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上。
文化力不仅是重要的综合国力,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有深刻影响,而且是这个国家各民族认同的凝聚力,其作用跨越国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但所有文明古国都不约而同地落在近现代发展的后面。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文化与国家发展的专家关注。这个现象至少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长短没有必然关系。悠久的历史文化并非一定理所当然地具备发展当代文化的优势,上帝也有黄昏的时候。但历史文化悠久是一笔潜在的、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中国在进入20世纪后才走上现代化历程,经历了如世纪初期“全盘西化”和世纪中期“文革”两次割断传统文化的劫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反思热”、“寻根热”、“复古热”,其实不过是对民族文化长期失落的焦虑。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些焦虑很快被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所淹没。
进入21世纪,虽然被经济浪潮淹没的文化焦虑依然存在,“去中国化”和“再中国化”的交锋依然是热点,但人们似乎热中于上世纪初的话题和争论:究竟是建设现代儒学?还是老老实实向西方学习?文化人基本上还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文化传播仍没有上升到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产业远不如人意。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
然而,过去的一百年,世界已经走得很远。文化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的交往加深,随着交通的便捷和信息业的迅猛发展,不知不觉之间,西方文化已经渗透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政治话语之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中国时尚文化绝大多数是舶来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仍在淡化,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与现代性都严重不足。中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文化人已经完成了向文化经济人转型,“文化产业”一词一出现就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但中国文化产业还相当幼稚。
在发展层次上,中国文化离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民族性“三位一体”完美结合创造性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能力上,中国远没有形成能够与世界强势匹敌的文产企业群体。
这一切不足、距离、挑战,必然成为这个文化话语时代的中国焦虑。
○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做强文化产业
走向世界,就是融入世界,就得顺应世界的大势,必将迎接强势文化的挑战。
迎接挑战,没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是不行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文化产业做强,“中国造”文化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喜欢的消费品,把国家文化安全的防御边界拓展到国土之外。美国、欧洲各国莫不如此。
既然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的世界性冲突就不可回避。一个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如果创造的民族文化不能引领世界潮流,不能成为引领多元世界的一元,引领多极世界的一极,仅仅是附和某一极,就谈不上伟大复兴。
在闭关自守的年代,文化可以通过孤芳自赏来传承。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往、交融的加深和文化消费品选择的增多,不被当代消费的文化必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中国曾经家喻户晓、传承了几千年、几百年的名小吃、民间工艺、民间儿童游戏、民间节庆活动等,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灰飞烟灭。中国虽然加大抢救力度,也不过仅仅是文化遗产了,成为中国人触物生情,唤起对曾经辉煌的那页历史、那段乡情的依稀记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更大断裂的威胁。传统文化的断裂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减弱。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产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上要做强做大,文化上也要做强做大。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入世界4强。200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然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5000多亿元,仅占GDP比重两个多百分点。即使中国能够号称经济大国,也仍将是文化弱国 。这与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过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不相称,与中国在国际事务要承担的大国责任不相称。在多元化时代,国家不分大小,都能够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弱势的文化既不能改变世界文化格局,也不能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做强做大中国文化,也是承担大国对国际社会秩序建设和影响的责任之使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是重要的一元,重要的一极,代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最好的传递方式是文化消费。国家的价值思想,民族的价值思想,甚至社会制度的价值思想,都渗透于文化产品之中,通过文化消费而被潜移默化,被传承。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使其文化也随之全球化的今天,不同价值观的渗透与反渗透、同化与反同化,主要是靠文化实力和文化消费来进行的。
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好方式。文化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竞争和交锋不会因中国的谦逊而停下来。文化的渗透如水,如流,无孔不入。文化侵入,没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一种制度的兴起和衰亡都源自青萍之末——价值观的变化。明白了这一点,国家文化安全被动防御,往往防不住无孔不入的文化浸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做大做强中国文化。
在中国,基于传统体制、传统观念的干扰,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严重脱节。改变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和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脱节的情势,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6年1月12日,北京大地被皑皑北雪所覆盖。大地寒气逼人,文化业界却春风拂面。新华社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锣鼓已经敲响。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必将破冰而出。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光。
○市场化是做强中国文化的内生力量
平心而论,中国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但我们在抛弃还是扬弃、创新还是继承的争论上耗费了太多时间。真正认识到世界文化传承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市场不仅能使文化的经济潜力充分释放,而且能使文化的价值影响更深更广地发挥,进而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上升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综合国力,还是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后才开始的。直到2001年,国家第一次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04年,国家统计局才将文化产业进行分类。以上海、天津、深圳围绕综合配套改革而举办的“三城论坛”为例,已经举办三届,文化改革的内容均不在重大议题之内。参会者普遍认为,文化改革太敏感。即使到了2008年,国家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也仍然没有把文化产业纳入公布的统计对象。统计公告发布的文化发展情况是:“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856个,文化馆2921个,公共图书馆2791个,博物馆1634个。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511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16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58部。出版各类报纸439亿份,各类期刊29亿册,图书66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5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787万卷(件)” ,从公布的内容看,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依然是在重文化建设的总量,忽视文化的产业效益。不仅国家统计如此,全国个省市区均是如此,对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迄今为止还没有纳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统计范围。
——真的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吗?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如蜗牛背上托着重重的壳,步履凝重。一边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遭遇太多的传统体制、传统观念、传统方式的束缚,一边是国家做大做强中国文化的愿望太强烈、太紧迫,如此矛盾,如何解套?综观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美国是经济强国,而2006年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8%,从1998年开始超过航空航天和军火业,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出口业;日本是经济强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20%,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的12%。韩国政府对游戏产业的支持力度之大,举世瞩目。我国是文化大国,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45%。 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大。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中国文化应该破茧而出了。
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蓝皮书总报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道:“综观文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认为,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还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具有从长期被束缚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后的‘恢复性增长’的性质。市场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体制性的束缚依然较大,出自市场本身的、内生性质的产业发展还没有普遍出现。总体上来说,观念突破的理论深度要大于体制改革推进的实际程度,产业发展破冰的意义要大于产业增加值增长的意义。统计标准不一、数字缺乏,令我们事实上难以较为客观地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真正的问题所在,各种出台的政策还带有很大的摸索性质。”
什么时候“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让位于市场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什么时候才结束文化产业的“恢复性增长”,卸下体制性束缚的壳,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出自市场本身的、内生性质的产业发展普遍出现呢?——这些,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让创造文化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
按理说,有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政策,有大量不乏执意在文化产业大舞台上显露身手的企业和企业家,中国文化产业必将形成迅猛发展的大势。然而,那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玻璃门阻隔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致使众多企业和人才如蓄势待发的困兽。这些生逢其时的“困兽”们在一道道玻璃门面前“拔剑四顾心茫然”。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改革促发展。束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令文产业界头痛的玻璃门究竟是怎么安装上去的?如何卸掉那些玻璃门?
宏观描述的定性研究不足以找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意愿与现实中的玻璃门和文产企业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大型民营文产企业处在发展愿望最强、所受束缚最多的风口浪尖,在这方面感触最深。所以,我必须选择一家有影响、有成效、有实力的民营文产企业作为典型案例来调查,来剖析。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超级强国。但仅接触定性般的结论或一大堆成就堆积出来的数据,是无法真正了解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真相的。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期间曾经无不自豪地讲:一部好莱坞大片,一个麦当劳,美国文化就在世界上所向披靡。剖析好莱坞,剖析麦当劳,就能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一家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中国还没有世界公认、世界一流的文产企业,我们只能寻找相对能代表和体现这个特定时代的文产企业。
选择什么样的文产企业作为标本来剖析,我拟定了六条标准。
一是该企业要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创新,自觉地担当起将既有历史性、现代性,又有创新性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二是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该企业的掌门人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有容纳多元化文化的胸怀,更有敢于和善于吸收多元文化中的营养为我所用,“中体西用”,创造出能够被世界所喜爱的文化产品;
三是要有先进的价值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企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最先进的价值思想要有坚定的信念;
四是要有全新的文化传播理念。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了。拥有全新的传播理念,是提升文化传播竞争力的关键;
五是要有大手笔运作能力,创造过聚集世界目光的奇迹;
六是要有雄厚的实力基础和中长期发展战略。
○金手指的标本价值
2005年初夏,太平洋的季风轻轻吹拂南中国的澳门。澳门科技大学讲演厅,回荡着雄浑而掷地有力的声音。来自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副院长,同时又受聘为澳门大学副校长的史大伟博士,正在做“文化全球化”的主题演讲。博士演讲中仍然抑制不住对自己国家强大而丰富的文化产品的自豪,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产业表示出深切的关怀和期望。史大伟采用哈佛最常用的互动讲演方式,不断有学生被请到前排对话交流。不过,博士站在台上,学生只能站在台下的前排。如此站位方式和校长与学生的关系,给了史大伟博士极大的话语优势。史大伟博士慷慨陈词:“二十一世纪,仍将是美国领跑世界文化的世纪。恭请同学们多到美国看看。上帝保佑美国!”
全场一片寂静,气氛似乎有点压抑。听众主要是来自国内的研究生。在这些研究生中,也不乏企业界的佼佼者。
一声提问打破了沉静。“尊敬的史大伟校长,我能到台上来讲几句吗?”发言者不愿意站在台下与史大伟博士对话。
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在一位同样身躯高大的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四川金手指传播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建华。
“OK!请。”
张建华健步走上讲演台,与史大伟校长并肩而立,侃侃谈道:
“校长好。我是澳门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因而也是您的学生。能和老师一起探讨文化全球化的话题我很荣幸。我认为文化全球化绝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淹没乃至取代,而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共生。我虽然不能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是坚强的。我在中国有幸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克林顿先生也为今天中国所展示的文化和风情所陶醉。我的公司金手指策划并制作了大型诗乐舞《大唐华章》,表现的就是中国唐代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辉煌和光荣。我将《大唐华章》的CD送给了克林顿先生,并简要介绍了内容。一个是创造了历史上空前辉煌的国家,一个是创造了辉煌国家的前总统,其中的共同点很使人回味。克林顿先生非常高兴。我也很希望有更多的美国人民都能够感受到《大唐华章》的艺术魅力,为文化的全球化尽我们中华文化的责任。谢谢您给了我与您对话的机会。”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
克林顿、《大唐华章》、民族伟大复兴、哈佛大学权威教授、走向世界,文化全球化……,一连串精彩的符号,汇聚为中国心。这是一颗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情结的中国心,是一颗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中国心,是一颗决意参与中国文化建设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心。
张建华?金手指?会不会是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具有标本价值的文产企业呢?我开始从网上、报刊上大量收集金手指企业的业绩、理念以及社会影响,同时重点浏览了“金手指传播网站”(www.cngf.net)。当我从网上、报刊上大量收集到的金手指企业的业绩、理念以及社会影响,浏览“金手指传播网站”后,感到金手指基本上符合我深度调研、深度剖析的选样标准。在“金手指传播网站”上,我看到了金手指的价值理念:
——金手指的愿景,是以在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的运营形成整体优势,将金手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新型文化产业大师,以中华文化先进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使命感,把公司建设成一个能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一流文化传播集团。
——金手指的使命,是以产业的形式,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尽可能广的范围,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金手指的历史与社会责任:中国有孔子、曹雪芹、巴金等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名人,却没有象沃尔特、莫多克那样的文化产业经营大师;金手指的责任就是要做中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大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播到全世界。
研究了金手指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我的整体印象是:世界是运动着变化着的有机整体。亚马逊河蝴蝶拍拍翅膀,引发美国德克萨斯的龙卷风。“金手指”的创造和传播能量,使周围发生革命性变化,产生出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的蝴蝶效应。金手指,作为既具备“背负青天向下看”的全球视野又具备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一家复合型民营文化企业,因其以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产业网状一体化”为发展战略,以世界性、民族性为经营管理理念,致力于冲刺极限,比肩世界顶级文产企业,练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其业务形态几乎囊括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并成功运营过诸多可记入史册、写入教案的典型案例,从而具备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本价值。金手指在文产业界脱颖而出,借势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执著,砥砺传统体制束缚的坚韧,成就事业的辉煌,使命感的凝重,痛并快乐着的苦旅,都映射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迹,叩击着这个改革发展时代的心弦。
在这里,我特别看重文产企业所经营的文化产品是否同时具备民族性、世界性、先进性。民族性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世界性体现普适性消费需求。先进性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仅具有民族性而不为世界所接受并乐意消费,这样的民族文化只能说是在具备文化选择多样性的世界里,仍可拥有一席之地。仅具有世界性而不具有先进性的文化,难以使文化在世界范围持续传承。在文化产品的“三性”中,世界性是影响力大小的基础,是关键。仅有民族性,你可以排列在世界文化之林,但并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是看你生产了多少,而是看世界消费了多少来决定的。
没有世界性为背景,不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再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如土著文化一样局限在小范围内自生自灭。没有世界性为背景,不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再具先进性的文化,也只能孤芳自赏。没有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先进性,过分强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实质是甜言蜜语阻止这个民族的文化成为时代的领头雁。没有民族性,就没有根,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即使是诸如日本等国提倡过“全盘西化”,事实上民族性的东西仍然根深蒂固。金手指创造的文化产品,力求将民族性、世界性、先进性融为一体。
在文化业界,风云人物已经很多。我也试图选择其他同样有影响的企业和人物。我想过剖析张贤亮经营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来透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艰难。张贤亮因成功地经营文化产业而成了中国作家的“首富”。他于1992年创办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已成为宁夏旅游业负有盛名的品牌,无形资产达5000万元,有形资产上亿元。张贤亮创意的“中华民族的乳汁”,也颇经典。他说:“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在宁夏人们将黄河称为金水、福水。我将黄河水装入瓶中做成工艺品,游客们带回家就带回去了幸福和吉祥。”凡是来镇北堡西部影
视城的游客都喜欢这件纪念品,因为黄河早已是民族认同的符号。但张贤亮作为作家的风采依然靓过实业家的风采,因而无法以一位完成了身份转型的实业家来看待。我也想剖析张艺谋“印象系列”。谋子创作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甚至正在打造中的《印象·大海》,都在牵动世界的眼球。张艺谋被业界视为“文化创意产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与贤亮相似,谋子的社会角色依然是导演类大师。他作为大师级导演的名气远超过他经营的“新画面”电影公司。更重要的是,这些风云人物所经营的文化产业毕竟单一,难以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揭示中国文化产业的动力和阻力,难以反映中国文产企业的普遍景况。
至少,目前就我目光所及,金手指是一家在国内外已经有影响且实实在在经营文化产品的大型综合类企业,符合我设定的文产企业标本价值的六条标准,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先进性。剖析金手指,更能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潜力,以及找到中国文化产业如何突破传统体制、传统观念的重围,如何实现国家意愿与企业愿景完美结合和实现文化产业更大更快发展的路径。
中国崛起已如喷薄欲出的红日,霞光满天,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民营企业的活力已经比较充分地迸发出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以此类推,实现文化强国,需要造就和涌现出既有创造实力又有能够创造的民营文化企业群体!
为此,我对中国文化强国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对文化体制改革与民营文化企业如何休戚与共的探讨,对民营文化企业究竟能有多大贡献的判断,迈出洞幽烛微的第一步:走进金手指——
(本课题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2008年重大调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