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君: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趋势和民营文产企业的机遇

——2008年1月5日在金手指传播公司三年战略研讨会上的讲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3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0:34

进入专题: 文化产业  

陈伯君 (进入专栏)  

我一直都非常关注金手指。我知道张建华董事长是一位有着全球眼光的文化经营人才,经过这十年来发展实践的磨砺,他不仅在经营中国文化产业方面,而且在带领金手指这个团队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业绩。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领导带领出来的中层干部,要么你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人才,要么你有成为人才的潜质,你们都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精英。今天的对话,是这么一个层面上的对话。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说说中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大的背景。

中国的文化产业,我认为它实际上是和新世纪的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的。在2000年之前,中国没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这么一个局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对今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新中国自成立那天起,就面临一个重大威胁,这个威胁就是人们熟知的“和平演变”。由于这一历史原因,中国基本上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对恃状态。西方国家企图把中国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一直在考虑怎样把西方的文化思潮引入中国,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体系来影响中国。正是为了防止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的这种文化侵入,提出了“防止和平演变”的策略,采取了对西方文化排斥的态度,目的是防止和平演变。这种对和平演变的防止,自建国到冷战结束,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为了防止和平演变,国家若干年来闭关自守,既控制自己的人走出去,又阻止外面的世界闯进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但在文化领域仍然还防范得挺严,实际上是这个惯性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1989年的六四风波,就是国外的意识形态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一次重大挑战。所以我说,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举步不前,和国家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关。

然而,当我们迈进新的世纪之时,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冷战也早已结束,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在向纵深推进,世界也已经融入为一个大家庭。处在新的环境里,国家对文化产业也有了新的判断。新的形势需要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被动的防御还是选择主动的出击?被动的防御只能在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处于封闭的情况下进行。而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这种防御实际上也只存在着一种没有根基的自我感觉,已经不存在原有的基础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国家终于选择了主动走出去的策略,把中国的文化产业推向世界。2000年,国家第一次把文化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对象,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十五”规划中开始提出。

和其它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算是一个幼稚的产业。但由于有了比较好的经济环境,以及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冲动,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其迅猛。从它的发展总量看,超过了其它产业的增长率。然而尽管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快,但它所存在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又导致它依然是弱小的,所谓的历史因素,正如我刚才说到的,我们整个的传统体制、管理体制还在发挥着作用,旧的观念还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再看现实因素,总的说来,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很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在国民经济总量上所占的比重也还非常的小。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他们的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GDP中,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我们却只占到3%左右。要使一门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它必须要占到国民经济GDP的5%以上,我们这种现状和西方文化强国比起来,差距确实是太大了。但正因为这样,我认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大有前途的。从政治上考虑,既然国家对文化选择了从闭关自守到主动进取再到积极进取,那么国家就一定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对待。因为发展文化产业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经济放在国际上看,我还认为中国的经济是一个暴发户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那些万元户吧,这些万元户虽然有钱,但他们却缺少文化,他们没有文化积累,由于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漏洞都还很多,他们的暴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含着投机取巧、见钱眼开等因素。再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三强,但是在科学发展上、可持续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很严重。如透支资源、环境牺牲等因素。这样的增长形象就有点象当年的暴发户。这种暴发户形象我们一定要扭转。基于上述原因,就必须要求我们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改革先行,就必须搞好文化体制的改革。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那个时候起,就正式启动了文化体制的改革。今后的这几年,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那么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我想都将会杀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所以我提醒大家,请一定要多关注文化体制改革的每一个微妙动向,把握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

这里我们可以把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做一个比较。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预见性”。只要你有预见性,你的发展就领先了。比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他们都是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抢先了一步,因此他们的发展就远远领先了。如众所周知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可以初始于1979年,那个时候温州就在努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而中央正式推出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却是在80年代末期,而这时温州的民营企业早已发展得蓬蓬勃勃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整整比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了20年。从人们的关注度看,大家更关心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维系应该说比经济还要紧密一些,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在强势推进,但由于受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艰难。由于国家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老本,所以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官方的紧迫感就没有像搞经济体制改革时那么强烈了。经济可以立竿见影,文化却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各地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吼得很凶,但是实际动作却很小。结合民营企业成长的历程,我还感觉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民营文产企业的等级歧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家重要的资源配置仍然放在国有文化企业方面,而把民营文化企业仅仅放在次要的位置。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协会会长的配置就很不合理。一个文产协会,它的会长、法人为什么非要配置给一个长期在体制内做行政首长的公职人员,而又为什么不通过民主选举,把这个位置配置给长期从事文化经营、知道中国民营文化企业的辛苦甘甜、苦乐哀悲的这么一些人呢!我并不是说长期搞行政的领导就不能当文化协会的会长,而只是列举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历史形成的等级歧视。这种现象,再从正面来理解,那就是因为文化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总是对民营企业不放心。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观念。这个传统观念始终在官方或明或隐存在着。我认为,既然现在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上也不小,那么在支撑我们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难道能够忽略民营这一块吗!在这一方面,我想国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它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作为民营文化企业,他们仍然可以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美国的电影大片几乎100%是由民营企业生产。然而这些大片的价值导向方面,即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像《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片子在宣传对人性尊重的同时,更宣传了美国的国家概念,影片其实在告诉我们,美国军人为什么特别能打仗,恰恰就是因为国家关心着它的每一位战士,而每一位战士由于有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又更增强了对自己国家的热爱。美国的民营企业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而我们为什么偏偏觉得民营企业会动摇国家的安全呢?一说到国家安全,就会对民营企业一百个放心不下,这实际上就是传统观念在做怪。由于历史原因,我想要想改变这种观念,还将会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作为民营企业自身,我们要想把自己做好,要想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建设、国家价值、国家需要纳入到自己的思考范围,把企业的责任和国家的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果去改变传统观念。关于传统观念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就谈这些。

以上是介绍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大的背景情况。而金手指的整个发展,应该建立在我的这一基本判断上:在座各位都是文化产业的精英。我们是决心把我们的企业、把我们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我们也要自觉地把自身融汇到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大洪流里面,自觉地把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下面,我就进入今天讲话的主题。张董事长要我给大家作一个文化产业的专题讲话,讲什么呢?要说具体项目的操作,我肯定不及你们。但要说到讲宏观观察水平,也许各位可能就不及我了。所以我考虑还是给大家讲讲宏观问题吧。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题目叫做“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趋势及民营文产企业的机遇”。从我个人来说,我偏居西南一隅,不权威,所以我今天的讲话主要是结合《200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的一些主要观点和论断,再加入一些我的理解、观察和判断。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我在上面曾谈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期历史,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怎么走过来的,它的业态情况、它的政策面又是怎样的。那么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让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几个横断面:

1、产量不大,但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所谓产量不大,主要是指文化产业在GDP里面占的比重;所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是说文化产业这一块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当然原来也有像图书发行这样的产业,但那个时候的图书都是受国家控制的新华书店在发行,而现在文化产业这一块,特别是书籍出版和电视制作这方面,我们都能看到民营企业的身影,并且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非常地快。就以出版业为例。我们现在的出版业虽然仍是由国家控制着,国家控制着资源,控制着书号,但国有出版业的销售总量和库存总量却是一比一的,就是说他们销售量是50%,库存量也是50%,整个经营状况应该说是赤字的。而已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则不同,我不说是每周,就算是每个月吧,我都会收到一些民营文化企业请求帮助我们出书的信件。民营企业哪来的出版局?他们是把国家的出版部门当成他们的了。他们去国家出版部门要个书号就可以出书了。从这一点看,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很快的。这就表明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朝着逐渐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要做大,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间的比重在陆续壮大,这个趋势是在向合理的方面发展。

2、文化消费继续平稳增长,消费环境在不断改善。

首先,由于2007年刚过,2007年的官方数据还没有出来,我这里能够举出的数据,主要是2006年的数据。我这里有一份统计数据,文化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等,这个业态的全国消费总量在2006年大约是9000多个亿,而文化产业在里面大概占一半,也就是说有4000多个亿。与2000年比,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在逐年提高。通过这些数据和2006年的数据,我们就完全可以算得出我们金手指在文化产业生产方面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金手指要在三年以内达到一个亿的产值,大家就必须了解到现在文化产业消费的整体状况。

3、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新娱乐时代正在来临。

我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国家的电信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令全世界都惊叹。这个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国家对这个产业是鼓励的,但制度建设还没跟上,弹性也是很大的,这就需要考验我们自己的智慧了。据数据显示,美国现在上网的人数为两亿多,另据推算,中国的上网人数在2007年是超过了美国的,所以我说中国的上网人数发展也是非常快的。这里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平时写作中需要换一种方式调剂一下精神,我喜欢上QQ,我每天上QQ的时间至少有半个小时,QQ里面收费项目之多,令我惊叹。所以我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不知道QQ一年下来要赚多少钱。

4、产业链条上移。

产业链条上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重视原创内容,一个是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方面很重要。我在一个材料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说“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市场进入强烈吸引力的高水平的唯一的战略资源”,上面还举了一些例子,如花木兰、西游记等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现在已经上升到历史性新高水平,而我们到底能够在中间分到多少蛋糕,我们考虑过没有?在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们的着力点、我们的视野应该怎么放,我们又考虑过没有?

5、区域布局正在出现。

在我们国家的东部,现在已经出现了文化产业的三大区域链,这三大区域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还有一个是广东。因为国内的文化精英基本上聚集在北京,国外文化机构在中国的总部也基本上设在北京,所以北京是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统一整个文化产业的抓手,北京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决定了它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上海则是凭借着巨大的原创人员资源和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它的口岸,以中国创造来带领整个文化产业,形成中国创造;广东寻求的是中国营销。北京是文化创意中心,特征是中国制造;上海凭着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它要解决的是中国创造;广东凭着市场经济的优先、市场机理形成较快的优势,它提出了中国营销。这三个区域和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文化产业的步伐要快一些。而在我们西部,我们现在主要形成的是原生态文化的再创造。由于西部相对落后,很多地区处于蛮荒,反而文化原生形态保护得比较好,具有不可多得的原生文化生态优势,民俗、民歌、民谣等这类东西都传承得比较好,因此才会出现诸如《云南映像》、《刘三姐印象》、《贵州风》等等。

6、走出去的战略初见成效,文化产业贸易逆差有所扭转。

这里我主要说说版权保护问题,一是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二是制作,包括动漫制作等的版权保护问题。我们以前的版权保护,我们走出去的和引进来的比例,差距是相当大的,那时文化产业在我们国家不仅仅是短腿的问题,而且是在整个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据介绍,现在我们卖出去的书和引进来的书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打个比喻,假如我们一(年)天引进了1400个品种,那么卖出去的就会有四五百个版本,和原来1比10的差距比,应该说这种变化还是很大的了。如今上海直接由创作和经营动漫的动漫集团直接负责出口,走向世界,由原来的政府行为逐渐过渡到企业集团行为,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以上这些文化产业的变化都是很可喜的。下面我再接着说说问题。

二、中国文化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有了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全局视野,才可能来观察到问题症结所在。

1、文化消费的总量过低和供给方面的不足。

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文化消费总量的过低和有效供给不足。先说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前面已经谈到了,文化产品消费总量占整个教育文化娱乐的50%,2006年教育文化娱乐是9000多个亿,文化产品的消费就应该是4000多个亿。作为我们这个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的13亿人口的大国,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消费比例算,我们和同等水平国家的文化消费的距离却很大。按照恩格尔系数,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应该占到GDP的18%,恩格尔系数指的是世界平均值,那么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如果我们的人均消费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该是33%,文化消费应该占到GDP的20%,按世界平均值计算应该是20100亿元。而2006年时,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只有4150亿元,按世界平均值算,我们的文化消费应该达到15000亿元。可见我们的实际消费只占了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多一点。那么目前制约着我们文化消费需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个人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尽管我国的人均收入经验有了很大提高,实际上低收入群体比重较大。他们收入偏低,所以也就成了文化消费起不来的一大原因,如果国家想办法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就会刺激到他们文化产品的消费。

还有一个方面是消费者的谨慎,消费趋向的下降。人们感觉到不稳定的因素太多,势必在消费上产生谨慎心理。所以只有整个国家稳定发展,才会刺激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如果国家在房市和股市方面不出现大的波动,比如房市崩盘股市崩盘,那么我想居民的消费就会稳步得到提升。

再来说说供给层面,从供给层面来说,我们主要是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我们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不健全,文化产业和服务供给少,有效的市场机制低,导致了有效的供给短缺,真正与消费对路的文化产品尤其缺乏,使得潜在的需求得不到开发,以及有效的需求不能满足。

综上所述,总的说来我们文化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两个不足”,一个是消费不足,一个是有效供结不足。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势必将在打破这两个不足的瓶颈方面作出努力。打破“两个不足”,都为民营文产企业带来是有巨大潜力的投资机会和领域。从消费领域和供给领域两个方面看,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从供给方面来满足消费,这方面我提醒大家要注意那些潜在的因素,怎么样转变资源配置机制,对国家来说是要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使潜在的投资机会变为现实。这些方面,特别应该引起民营文产企业的关注。随着中央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文化产业的前景一定是一片灿烂。

2、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市场开放不足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检验,产品发展不快。

我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性短缺形势十分严重,所以必须以改革来促进产业迅速发展。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与文化市场开发的步骤不协调,市场开发的不足又使改革后的文化机构没有伸展空间,无法在规范的市场中运行,因而改革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这里我把它称为叫做改革形成的恶性循环,由于我们放慢了改革,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就不快;又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不快,那么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空间就小,而很多领域又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快而成为改革的空白或禁区。具体说,我们的改革是要使那些国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这些国有的企业事业单位为走向市场的改革发展置留的空间就小。为走向市场的改革发展置留的空间小,反过来又约束了改革的速度和力度。我曾经说文化体制内部的改革是一个相当难的难题,文化体制内部的这群人,我们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普通的国企工人。从事文化企业事业的这些人都是些知识分子,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群,你要对他们进行改革,那怕只是一点轻微的改革,他们都可以马上权衡出这对他们的利益是增量还是减量。所以,要搞文化体制改革,第一,要在维护现有文化体制下既得利益基本不受损的情况下进行;第二,要让他们知道,改革带给他们的不只是一条出路,而是具有一片发展的空间。做到了这两点,改革才会有动力,才会是内生性的改革而不是强制性的改革。但是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谈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非常的困难。所以我说为什么文化体制改革会是如此举步维艰,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文化体制的改革没有到位,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也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们深信文化体制的改革肯定是要进行的,也许很慢,也许很快,但最终是要进行的。

这里我谈谈和大家相关的文化产业方面的两大产业业态的现状,一个是出版业,一个是广电业。先说出版产业,出版产业尽管已经市场化了,但很大部分仍被国有企业牢牢占着,哪怕是负债经营。与此相反,民营经济在这方面却做的很红火。从数据是看,现在40%的畅销书的策划出版功能都已经转向了总数达到近4000家的民营工作室,50%的发行渠道实际上已经是民营机构的天下了。国家只给国有文化企业培植书号资源,完全拒绝直接给民营文化企业配置书号资源,这样的资源配置格局,在出版业也作为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今天,无论怎样的解释,都无法说明这样的格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

再来谈谈广电产业。广电产业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了。但数字电视推出以后,我们却发现很多人并不买帐。要知道,数字电视可是纳入到了全国广电事业发展规划的。数字电视为什么推不动?就在于内容短缺。观众需要的内容,数字电视没有。比如观众需要对话栏目、需要各种各样的短片、需要各种各样的新闻评述,这些内容现在都没有,而随着数字电视在全国的普及,国家要强势推动数字电视,就必须要有观众喜欢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仅仅靠国有企业生产是不够的。这些内容还得由政府向各个文化产业机构去购买,这就是一个产量的瓶颈问题。数字电视必须推动而内容又确实短缺,这个方面一定要引起民营文化企业的注意。我认为生产数字电视的内容,现在还是一片处女地,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大海。只要你有能力,随便撒一网,都可能收获甚丰。

3、区域发展战略雷同。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动漫产业,现在大家感觉动漫产业的效益很好,于是各地都纷纷大搞动漫产业,但由于我们的动漫产业发展起步晚,动漫产品的制作成本非常高,而国外特别是美日等国他们的动漫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他们的制作成本就非常低,假设你卖6元,人家只卖1元,从价格上一比较,电视台肯定买的是国外的。现在国内各地都在做动漫产品,但制作出的东西不仅低端,成本还降不下来,这就可能落入产业发展的陷阱。假如我们金手指要想进军动漫产业,还必须要警惕这种陷阱。

4、发展冲劲巨大,但政策供给不足。

这一点大家肯定也曾经感受到过,在我们与政府文化官员的接触当中,他们一定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充满了雄心,你会感受到他们都是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但是一说到具体的政策供给问题就会卡壳。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当我们在讨论一个大型项目的时候,由于干劲很大,大家说得都很有热情,然而热情一过也就淡了。又由于很多大型项目是政府主导的,政府也会发现,当这些项目后期的资金链跟不上,政府就会被追着要钱,这也会使政府陷入被动,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陷阱,因此,当民营文化企业在设计大型项目时,不要仅考虑政府买单,让政府买得愉快而不是头痛。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因而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我刚才已经谈到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和群体收入的改善,以及整个国家的收入差距的缩小,都会导致消费方面出现很大的转变。这里我主要说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认为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今后将会进一步完善。还是前几天我在讨论温江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纲要的时候,我给他们提出了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在他们的观念里,公共文化体系还是应该全部由政府来买单,政府来主导。我说如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继续这种模式,肯定行不通。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精神,应该是政府退出公共文化产品垄断性的生产和供给机制,政府起的作用主要应该是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和社会条件,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按这个精神去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未来的趋势,是兼并、重组和上市三个方面,这主要是解决体制内文化企业如何走出去请进来的问题。在当初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之时,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第一是国营,第二是国有,第三是国有经济,那么现在体制内文化企业怎么改革呢?我想文化企业也将会走这三步,从国营文化企业到国有文化企业,再到国有文化经济。而一旦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我想那时很多的界限框框等就不会再存在了。资金雄厚的民营企业,要有兼并和重组一些文化企业的雄心和考虑。

3、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合理的发展。

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这可能对大家说来是两个新鲜的概念。我们现在过多的只在考虑文化产业化,但我认为我们的目光同时也应该放一些精力在产业文化化上。比如现在很多汽车的设计,就融入了很多文化的元素。餐饮也是这样,很多餐饮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在买菜品,他们已经把很多菜品加上了文化的符号,更多的是在卖文化了。凡此种种,这些都是一种趋势,就是说今后整个社会的各种物质生产、经营生产都应该打上文化的符号。

最后再谈几点意见:

一、要准确认识当代文化产业历史的特殊性,制定差异性的区域文化战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里我主要是想请大家要多关注差异性发展、地区性发展的规律,讨论温江规划时我说,你们的规划如果把“温江”两字去掉,整个就是一篇学术文章,因为全国各地的发展都是这样,你没有形成你自己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为什么请大家关注这一点,因为我们金手指是在成都,成都周边文化产业态势那么好,如果我们把这一块放掉了,还真是个遗憾。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块,要知道这每一个区市县的发展,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安排,合起来就是几十个亿的投入。如果我们能够介入这些区市县,帮助他们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他们提出区域性特征的建议,这对大家都有有好。

二、当代文化产业不仅有高科技含量和知识资本密集部分的产业,也有高科技含量和劳动密集的部分,一个是和资本密集,一个是和劳动密集。如果我们只注重资本密集部分的发展而放弃劳动密集部分的发展,我们仍然是短腿。前者表现为信息产业向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后者则表现为和传统服务的结合,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它甚至能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张董事长在总结金手指发展历程时说,我们是在为政府提供产品,而现在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十分重视,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是会投入大量的文化资金的,这一点我就比较清楚,打个比喻,假如说每年成都市委宣传部掌握的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是5000万,那么其中至少20%是要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

三、重视理论研究。我们现在对文化产业及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我是搞理论研究的,我就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太脱节了。金手指具备很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理论研究大有帮助。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公司,一个战略性的发展公司,应该关注理论研究。如果我们没有理论依托,怎么来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做好发展战略规划?所以大家要关注理论,公司要有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要知道理论造成的影响仍然是可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我们加强理论研究还可以出成果,前面我已经说到了,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它还只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从理论方面来说,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也只有几年的时间。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可以再搞一些文化产业方面的课题,这也会成为你们的无形资产的。

今天我从宏观观察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民营文化企业的机遇。不妥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进入 陈伯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化产业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41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