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政府工作报告为何首提新质生产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18 次 更新时间:2024-03-11 20:55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  

刘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中首要的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传统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无论是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方面来说,都需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深化各领域改革,向改革要红利,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外竞争的核心要义

从国内来看,科技创新推进了产业创新,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为需求侧是不断增长的,为适应消费升级与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适应不断抬升的需求侧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十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动能正在转变。

从国际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化此起彼伏,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某些国家也在不断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友岸化,试图“去中国化”。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竞争的内核是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而这些是买不来、要不来、等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我国推进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在提升产供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唯有掌握了新质生产力方能拥有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的主动权,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新动能,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标志,既是先进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增长方式、发展路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产力,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的特有品质。新质生产力通过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不仅能提高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和数据的生产率,而且能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效应,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高端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布局未来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传统的战略支柱产业,加速发展以下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则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数字产业集群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路径。同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具备新技术的劳动者,运用新的劳动工具,生产出新的劳动对象的发展过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需要进行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首先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来实现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企业研究。以科技创新来推进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其次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最后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科技、教育、人才的循环畅通,满足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要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相应的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等,通过改革和开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无限潜能,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英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79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