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要在中学开设一门“思考课”,让学生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
这种呼吁抓住了当前教育的病灶。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把智育当知育,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开一门“思考课”,的确很有必要。
只是细想想,在今天以分数为本的中学校园里,这一切实在是太奢侈了。弄不好,只是增加了一门用来考试的课而已。
“老师眼中只有分数!”我曾多次听到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在老师的后面,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眼中也只有分数,一些家长的眼里也只有分数。因为考核、评估,量化标准是最快捷的标准。
与考试和分数相比,似乎一切都是次要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已成为大多数教师、学校、家长心中颠扑不破的信条。上学越来越像打仗,学校越来越像战场,越来越像企业。
学生一进校门,就像上了紧张有序、少有喘息的流水线。在许多中学,月月都有考试,论分数排名次乃至以分数高低分考场。竞争的压力,过早地填满了孩子的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求知的趣味、学习的快乐、创造的欢欣。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如今的中学教育,更多的不是把人作为目的,而是把人当成工具,首先是考试的工具、创造分数的工具。
一个只会考试、只剩下了考试的民族,注定要为此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中学教育不是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作为一个人,他的文明素养,他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型的。这远比分数重要得多。
因此,关键不是在中学开设“思考课”,“思考课”替代不了独立思考。归根结底,还是要改革以分数为本的教育方式,让中学生从考试的战车上走下来,有空闲仰望星空,想想与考试无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