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论坚持走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8 次 更新时间:2024-12-09 22:21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杨雪冬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因应历史和时代变化,走出的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现代化顺利展开的重要支持。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和对优秀传统治理智慧经验创造性转化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鲜明特征。整体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确保了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不断释放制度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抓好重点领域中重要关系的调整改革,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其形成既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也适应了中国具体国情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此能够不断释放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世界潮流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民族国家这个现代国家形态及以其为载体形成的一系列现代制度。第二波浪潮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集中体现为帝国的解体和大量民族国家在亚非大陆的出现。第三波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要体现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苏东国家的制度转型,国家—市场—社会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构件,成为各国国家治理的共同样态。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和全球化的推动者,也遭遇到治理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为西方国家治理危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显示出西方政治衰败的迹象。为了应对治理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政府,鼓励治理创新,政府创新成为世界性潮流。

概括几个波次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浪潮,可以归纳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 一个稳定的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国家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单位和制度载体,没有独立的、制度完备的国家,国家治理就无从谈起。一个稳定的国家往往是内生的,是适应本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

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民不断广泛深入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人民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国家治理需要人民参与,各项制度运行要有利于人民的福祉。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民主形式不断丰富的过程。

第三,提高制度的整体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整体能力,就是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相互之间能够联结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产生治理的合力。如果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在形式上是现代的、完备的,但是相互之间是割裂的,甚至是矛盾冲突的,那么就必然引发治理过程的制度性摩擦,进而提高治理成本,削弱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

图片

第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不断激发社会、市场活力,赋权社会,赋能市场,以补充、分担和支持国家的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单单是对国家本身的现代化,更是发挥国家的支持引导作用,更充分地发挥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哪个国家的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合作性,哪个国家的治理效能就越突出。

第五,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在主权制度的保护下,各国的国家治理是相对独立和封闭运行的,这确保了制度的稳定性。但各国的治理改革表明,制度是有生命的,制度僵化、政治衰败都有发生的可能。这就要求国家治理必须有主动求变、自我调整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是内生形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传统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提出的一些治国理念和主张,都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这些理念和主张涉及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制度与人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制度更新与制度稳定的关系等诸多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厚的内在资源。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的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现代化建设任务有着不同重点,但都向着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一步步前进,才最终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价值遵循,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历史中发现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创举。其他政党只是把自己作为特定人群的代言人,中国共产党则明确自己是全体人民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其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执政党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国家的治理为了人民。

其次,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人翁。以人民为主体,体现在人民全面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之中。以人民为主体,是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遭遇的痛点难题的根本保障。要解决改革遭遇的各类新旧问题,就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各项改革措施,围绕人民需求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再次,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民共享治理成果的现代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共享国家治理的各项成果。共享的过程,从根本上是人民全面参与各个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分实现。人民共享国家治理的成果,确保了治理现代化始终获得不竭动力。人民共享国家治理成果,可以安居乐业,增强对党的热爱、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自豪、文化的向心力,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最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断赢得民心的现代化。人民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同质化的,而是丰富多样的。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方法论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了领导方法、改革思维方法、实践推进方法和制度建设路径四方面内容的方法论。

第一,在领导方法上,把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优势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必须汇聚内外部积极因素,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只有党才有能力和威望将各种积极因素汇集起来,形成现代化的合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合力,发挥制度优势的过程,需要人民的全面参与。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利益和诉求多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国之所以能创造现代化历史上的两个奇迹,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党的领导,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同心合力,防止了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社会分裂、政治纠纷、民族冲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集中力量办成了大事难事。

第二,在改革思维方法上,坚持“顶层设计”下的“摸着石头过河”,鼓励探索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路径,要全面理解“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一方面,“顶层设计”是同“摸着石头过河”相对的一种改革方法,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意味着需要设立一个专门负责改革的机构。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一种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论,还是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放弃“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对后者的升级和补充。

第三,在推进各领域治理现代化中,注重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稳中有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在执行层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在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稳中求进,重在效能。稳中求进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论。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法上,坚持制度建设—制度运行—制度效能相衔接、相贯通。制度建设是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的基本方式。完善的制度建设是通过制度运行来体现的。制度运行是一个体系,要抓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释放治理效能,就是不断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治理的现代化

未来30年,是世界格局整体性重塑的30年。在这个阶段,制度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制度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挑战是最大的挑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围绕如何加快、平稳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重点问题,提高执行力和协同力,全方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第一,加强党的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主导者,在整个国家治理活动中居于领导核心,其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事关国家治理的兴衰成败。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内治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形成有活力、有合力、有魅力的国家治理生态。

图片

第二,加强民主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将民主理念和民主做法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哪个级别治理主体的事情,更不是某个或某几个职能部门专属的事情,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的事情。要将我党在民主建设中形成的整体民主建设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从民主作为工作作风、作为工作方法、作为制度规定、作为价值追求等多个维度上,整体、系统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鼓励创新探索,加强总结提升。

第三,加强法治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可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第四,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积极推进跨区域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区域一体化,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推进区域治理体制创新,打破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健全市场一体化机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必须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协同推进城乡治理、城市群治理、跨区域治理现代化。

第六,加强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总体安全能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要提高国家总体安全能力,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七,进一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要在数字中国的框架下,整体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发挥数字党建的引领作用,将国家治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做好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

第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互动。要胸怀天下,继续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人类治理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升和发挥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

 

杨雪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摘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4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