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 熊道宏: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6 次 更新时间:2023-04-13 22:36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  

杨雪冬   熊道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框架内来探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更好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战略地位、文明维度、历史脉络与推进方法,这为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推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组成部分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理论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现代化指涉以现代社会为目标的历史自然演变或加速发展过程,表示了人类向更高阶段社会发展的进步意涵。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有意识将建设现代化国家作为政治使命,并在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现代化这一问题给出了原创性回答,即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社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包含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而这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推进与拓展,包含了开创、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及制度优势转化出的治理效能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源源动力。

在战略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构成。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自1954年首次提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到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从一开始对现代化战略的思考就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立足于实际国情。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以及“小康”目标,正是基于对中国发展实际的考量。随着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拓展,其中重要表现便是对于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其中就包括创新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观战略安排之中。党的十九大、二十大都明确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宏观战略框架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基本构成。

在文明层面,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成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维度上的性质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具有高度内生内源性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形态,而贯穿这些文明板块的制度体系,也即国家治理体系也内化于其中,正是文明的制度性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积累了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和丰富的治理实践经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吸收了这些传统思想和实践经验,赓续了中华文明脉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融通,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自己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包括在认识国家的基本维度上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指引,在坚守人民性价值立场上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作为支撑等。在推进治理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有益的其他国家治理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因此具有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和丰富成果,在文明维度上成为全新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构成内容。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而这个探索和实践历程,与对国家治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实践是重叠并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同时也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创造了根本前提。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包括在辛亥革命之后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寻,也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包括寻找适合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团结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革命的过程也是党不断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过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都体现了这种思考,如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战略目标,正是对未来中国的制度架构作了阐述;而根据地创建的人民政权的制度实践,也为新型国家制度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现代意义的国家制度得以初步建立。随着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奠定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性质与基础优势。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些理论及实践成果也体现在党关于社会主义治理及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探索实践中,尽管这一时期在国家治理体系上并没有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模式,并且历经严重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开辟新路的基础已经奠定下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团结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种体制保证发轫于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度化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中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而言具有关键意义。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党带领人民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丰富实践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有了初步完整科学的理论形态,有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支撑,也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种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的成果。在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要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具效能的前进动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它只能是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政治力量领导下的现代化。从制度优势与体系构成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在其中占据统领地位,是根本领导制度。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释放和巩固制度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方向不偏离。要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塑造更为具体、更加可行的制度渠道和组织载体,并持续不断构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推动国家治理改革的治理动力机制。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立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是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新路。这种基本立场必须贯穿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推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因此,必须坚持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所评判,要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让人民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具体实践中,对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正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组成部分,这项任务同样也是系统性的,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而这些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同样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的具体展现。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也有所侧重,要根据新挑战新问题不断重新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这些重大关系,不断巩固制度优势和释放治理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过程中,面对各种矛盾问题、风险挑战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发扬斗争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伴随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也必须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新时代十年,我们正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取得了伟大变革的成果,未来我们仍然要发扬斗争精神,通过顽强斗争打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天地,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化、组织化的坚强支撑与不竭动力。


(作者分别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年04月13日 08 版)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1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