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王者之风——我读《《怀念冯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69 次 更新时间:2008-09-19 15:30

进入专题: 读书笔记  

郭世佑 (进入专栏)  

最近,师友赠我一本由肖怀远主编的回忆集《怀念冯军》(民族出版社2001),可谓开卷有益。老实说,如果在平时,我不一定会花时间去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因为精力实在有限,再说,人之已逝,其言皆善,春秋笔法不失为咱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此类书籍早已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而专业、职业与个性就决定了我的挑剔。此书则不然。

还在年前,我就听一位浙大弟子提到冯军之名;寒假南归潇湘故里,大年初三做客桃江,席间与省团委书记李晖相遇,也听她饱含深情地赞叹起冯军这位中华团干的楷模来,我就为自己的孤陋而徐萌愧疚,毕竟我也曾在血气方刚的岁月随着理想的翅膀加入共青团,大学时代还做过班级团支书,如今虽已久困书斋,也应对乡贤胡耀邦所倡导与凝练的共青团英姿保持一份敬意与期待,而我却连了解都不够。现在手捧《怀念冯军》,算是可以补课了。

茶余饭后的翻阅,不仅使我对冯军的印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而且让我感到震撼。回忆集《怀念冯军》所聚的作者群,既有昔日与冯军在家乡艰苦创业的基层同事,也有团中央与西藏区委的部属、同级与上级,既有中学时代的同学、师长与工作中的知己,也有风雨同舟的妻子与儿女,虽然彼此的年龄与身份不同,但对逝者的了解与赞叹是一致的,到处逢人说项斯。尤其难得的是,每一篇回忆总有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故事,随时都能展示逝者那超乎常人的坚韧、睿智、善良与深情,都不显得空乏。在我看来,回忆中的许多细节都是无法杜撰的,因为它只属于冯军这样身负共青之魂与王者之风的佼佼者,细节决定质量。

翻阅此书,我才知道,这位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一生下来就缺母乳,“全凭挤一只老牛的奶水养活了他”,好不容易长到3岁,就赶上父亲的丧事,那个明水县偏偏又是闻名于白山黑水的贫困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冯军这个饱尝艰辛的农家子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跻身中华历史上的“老三届”。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虽然好景不长,学业随即中断,又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勤奋,还有那胸中充满慈爱,脸上常驻笑容的人格魅力,从民办教师、公社秘书、公社党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到团中央干事、副处长、副部长、部长、书记,再到党中央授命他向世界屋脊进发,出任西藏区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他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阶梯都留下一串感人的故事,直到累倒为止。

翻阅此书,我才知道,就是这个冯军,他两袖清风,20多年如一日,不懂沽名钓誉,不搞形象工程,即使不做官,不当吏,也不会去惊动百姓,更不会欺负他们。在升为团中央的领导之后,他也尽量不坐小车,不去惊动地方团委,宁愿自己问路掏钱坐毛驴车,借棉大衣,深入基层动真格,写出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调研报告,乃至个人专著。后来转身雪域高原,多次走访拉萨中学,他都让车停在校门之外,宁愿步行一段来回一公里的路程。奉命援藏之初,团中央特派一位青年干部随行,做他的临时秘书,到了拉萨之后,他就催人家赶快回京,不要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硬是把人家提前催走。他还批评这位秘书,不该帮自己洗衣服,还“严肃地说,这属于个人生活的事情”。他也知道这种批评不一定管用,就干脆把衣服藏起来。当西藏的组织上多次提出要为他配备秘书时,他又一再婉言谢绝。无论在团中央,还是在西藏,冯军的同事也都知道,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坐能著述,起能躬行”的领导者,“他经常亲自起草文件,他在所有会议上的讲话从不让人代劳”,而他的讲话总是那么容易赢得掌声一片。

回忆集的许多篇章都谈到,老冯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他懂得爱和被爱。别说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肝胆相照的朋友,如果是家乡的人晋京找他,无论认识与否,他和妻子都接待不误,还管困难者的路费,出手大方。倘若有人以为这个副部级的家庭还挺富裕,那就错了。他和妻子只有一点死工资,还要抚养一对嗷嗷待哺的儿女,赡养年迈的母亲,还有家乡的弟妹,还要买那些买不完的书,他完全是靠省吃俭用,去帮助那些比他更困难的人。君不见,团中央的同事帮老冯搬家时,“看着他家那些从东北农村带来的旧家具,很难想象家具的主人是一位中央机关的副部级干部。我们一边搬家,一边还要拿着工具修理那些一经挪动不是掉腿就是掉板的家具”;他带团访问欧洲时,还是下决心开口找朋友借领带;他在北京当公仆,妹妹却在老家当临时工,卖冰棍,年过70的老母亲“也常常在焦灼的太阳下帮忙守摊,她木然迟钝的表情让人看了觉得是一副暮秋的图画”。

也许因为“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冯军自幼从苦难中滚爬过来,都已习惯了勤俭朴素,已经化入性格与价值体系,虽然升官之后今非昔比,也很难觉得它有什么不好。难得的是,他的妻子当年在考虑接受他时,就已接受了他的一切,很理解他,也支持他。不仅妻子能理解,而且置身于“后现代”的女儿、儿子也能理解,儿子笔下的标题不就是《理解父亲》吗?惟其如此,当搬家之后两个孩子的转学费用很成问题,每人要交3000元,家里拿不出钱来,女儿就安慰父母:“爸、妈,你们别愁,我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去。”结果,她说到做到,考入海淀区的重点中学,后来还有重点大学。有一次,冯军从西藏出差回京时,先到儿子就读的广播学院,执意邀请儿子到小饭馆共进午餐,这午餐的规格原来就是每人一碗面条,再给儿子买一瓶汽水,就能把儿子感动起来,父亲挤上公共汽车回家的身影还定格在儿子依依不舍的心田。冯军守候西藏两年,两个春节都在拉萨当班,妻小都没有怨言,只有牵念。第二个春节本来是要回北京学习,是可以团聚的,结果为了工作,他又主动放弃回家,只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候和祝福,自己就吃点方便面,买点鞭炮在院子里放一放,就算过年了。就在这一晚,女儿看到妈妈一边炒菜,一边偷偷流泪,女儿的泪水也在漱漱地落下。1993年8月7日,就在冯军发病谢世的前一天,当他兴致勃勃地请妻小下馆子吃顿饭,却只能掏出100元,还说,如果钱不够,就把儿子押着,结果一家四口就吃了70多元,还叫“美餐一顿”。回来的路上,女儿还与父亲对起诗来……

每当读到这些细节,我的眼睛就忽然变得湿润起来,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阅读此书,还有一个情节让我无法跳过:在中央选拔冯军入藏之前,他的体检是多项不合格的:高血压,糖尿病,而且还患过肝炎,他的胆结石还没完全打下,妻子与知情的同事都担心他难以承受高原反应,遑论繁重的工作任务,纷纷劝他向组织反映,放弃援藏,他却一一谢绝。妻子急得要找中组部,他就来脾气,批评她的“个人主义”,乃至出现结婚以来的第一次争吵。结果,还是丈夫的一席话说服了妻子:“我是全团的书记之一,党让你到艰苦的地方去,你强调个人理由,怎么能说服青年?讲奉献,要动真格的,不是说说而已。”

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起那个面对举世罕见的暴风雨却只知道“我有必要立即出发……为此,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的罗马将军庞培,还想起那个站在特拉法尔海角,“在投入战斗之前所发出的战斗口号不是‘崇高的荣誉’,不是‘胜利’,或者‘正义’、‘祖国’一类口号,而仅仅只是‘职责’”的英国将军纳尔逊。冯军和他们一样,都是不可战胜的。

也许黑龙江的泥土很厚,任何大树都能扎根,无论风吹雨打;也许青藏高原的雪山很白,任何洁净的身心都能与它同在,一同呼应万里蓝天。这几天,我的耳边总是不断地回荡着西藏民众对一个伟岸身躯的呼唤:“好人啊……冯军……可惜啊……才44岁……”

2007年3月19日于京北宁馨苑寓所

原载《中国政法大学报》2007年4月3日“守望法大”

另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进入 郭世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笔记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