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杜鹰现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很难将他和三农问题联系起来。事实上,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他,长期从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参与政策制定,农村改革多项重大决策背后,都有他的参与。
近两年,杜鹰仍然对中国农村改革保持着持续关注,采访中,杜鹰坦言,“只靠政府定价,农业没有前景。”
1、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是价格信号
南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目前定价机制存在什么问题?
杜鹰: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放开农产品价格,取消当时实行的保护价收购,提出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当时的初衷是为了给农民托底,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按市场价格买卖肯定会有波动,市场价格下跌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可以起到托底的作用。政策性收储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作用。2003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到了谷底,才8300多亿斤,随后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政策性收储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水平刚性上升。特别是2008年以后,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年年上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粮价却一直在下跌,国内外价格出现了剪刀差,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
于是,出现了扭曲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粮食增产,库存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国外粮食价格低,粮食大量进口,出现了产量增、库存增、进口量也增的怪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由于政策性价格跑到市价上面,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用粮企业等收购主体就没有入市收购的积极性了,市场一片冷清,出现了所谓“政策市”的现象。
所以说,这样的定价机制和收储制度是难以持续的。2014年国务院决定要改革重要农产品的定价机制,或者叫价格形成机制。
南都:改革的思路是什么?从何处着手?
杜鹰:首先是从棉花和大豆改起。2014年,国家对新疆棉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开始实行目标价格改革,同时取消了糖料和油料的临时收储。2015年开始启动玉米价改,2016年启动稻谷改革。从目前的情况看,小麦价格改革也势在必行。
改革基本思路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让价格回归市场,把隐含在价格中的补贴分离出来,财政拿钱直接补给农民。这种方法既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南都:这项改革被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头戏位置上,为什么?
杜鹰: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农业也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具体讲,玉米、小麦、稻谷供大于求;同时大豆短缺,大量从美洲进口。另外农产品品质也不行。这些矛盾要解决,就必须对农业进行结构调整,而引导结构调整的信号就是价格,只有价格信号反映了供需关系,才能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所以价格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
2、农产品价改成效显著 还要深入推进
南都:目前分品种的改革进展如何?
杜鹰:新疆棉花试点采取目标价格,具体办法是取消收储价格,由市场定价,但同时国家设定一个目标价格,当市价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把两者之间的差额直接补给棉农。现在3年试点结束了,总体看是成功的。从今年起要确定试点后的正式实施办法,有同志建议改成定额补贴,这种思路我是不同意的,定额补贴起不了反周期调节的作用。
比如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是18000元一吨,而市场价格是12000元一吨,中间差6000元由国家补贴,也就是说,当棉花市场价格低的时候,补贴额就大,棉花高价的时候,补贴额就少,这叫反周期补贴。如果改成定额补贴,就弄反了,反而变成价高时多补,价低时少补了。据我所知,多数同志是同意继续采取目标价格补贴办法的,当然具体办法也要完善。国务院很快会做出部署。
东北大豆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比较复杂,有成功之处,但效果不明显,因为没有解决进口大豆的冲击问题。
东北玉米的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跟棉花和大豆改革不一样,2016年取消临时收储价格后直接采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办法。改革的效果十分明显,超出预期,市价回落,进口量大大减少,各类主体入市积极,把整个产业链都带动起来了。有关部门和地方在收购、贷款、调运、补贴发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然,农民也是有痛苦甚至怨言,东北的玉米,原来最高临时收储价格是1.12元一斤,现在掉到0.75元一斤,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但是必须走这条路,否则只靠着政府定价机制,农业没有前景。好的现象是农民现在开始跟着市场走了。
将来小麦和稻谷的改革和以上这些品种又不一样,可能仍然保留最低收购价的框架,关键是调整定价机制,使它变得更有弹性,不能只升不降,该降的时候还得降。
小麦、稻谷和玉米的改革要分步走,不能把不同品种的改革集中到一年干,得错开一点。据我所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方案。
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从2014年开始已经3年了,总体看是成功的。2017年是第4年,再有两三年,大的坎儿就可以迈过去。
3、口粮光有补贴不够 必须要有托底收购机制
南都:为什么对不同农产品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杜鹰:因为不同农产品品种的情况和重要性不一样。比如稻谷和小麦,我们讲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确保口粮安全,口粮指的就是稻谷和小麦。小麦、稻谷生产的直接效益低,社会效益大,又缺乏可替代性,而且又是农户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要调动农民种小麦和稻谷的积极性,光有补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托底收购机制,不然不足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南都:现在粮食库存够一年的开支,部分农产品消化库存的进展如何?
杜鹰:玉米库存量很大,尤其是东北玉米,消化库存还需时日。玉米产业链比较长,加工潜力很大,宁愿出库给一些补贴也要出,因为不出库,总的算补贴量更大。给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一些补贴,总体看是划算的。
南都:有专家呼吁扩大燃料乙醇消费加快玉米去库存,你怎么看?
杜鹰:我是主张多搞一点燃料乙醇,因为库存量太大了,完全靠正常饲料转化和淀粉加工,短期内消化不掉。开发燃料乙醇,第一,技术上过关。第二,搞燃料乙醇大概是3吨玉米转化成一吨乙醇,按照目前国际油价50多美元一桶匡算,基本上可以不亏钱。第三,可以参照部分地区经验,加以推广。现在东北所有的车用柴油、汽油必须加10%的乙醇,这种办法可以向雾霾治理的重点区扩展,因为加了燃料乙醇,汽车尾气中PM2.5的排放量可以减少15%-20%。(采写:南都记者 陈磊 吴斌)
中国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