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产量要增加,又要提高效益、保持生态平衡,根本的出路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关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问题中国是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还要养活13亿人口。另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只能利用国际市场,而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即便是加入了世贸组织,我们的这个基本方针也
不会改变的。将来国内的食物自给率,有可能从现在平均98%下降到95%但不能再下降了。
中国的边界约束条件是清楚的,立足于这么多地和水,养活13亿人,怎么办?过去解决矛盾,让资源和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破坏了资源、环境,现在也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口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湖泊面积缩小,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25年来增加了4倍,是西方发达国家1.s- 3倍,农药施用量是美国的25倍。现在全国重要河流相当部分被污染,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重要因素。过度
垦殖和投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的这种外延扩张型的生产方式,固然能得到更高产量,但会使农业效益下降,环境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已难以为继。
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多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理解,不光是工业有这个问题,农业同样有这个问题。怎样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合理地使用工业投入品,取得农业产量增加与农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共赢的局面,这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产量要增加,又要提高效益、保持生态平衡,根本的出路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进步有几个重点一是良种推广。我们在这方面有潜力,也有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三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用水总的趋势是要减少,要让位给城市用水、工业用水,而农产品的总量又要增加,只有通过节水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从目前的0.45提高到“十一五”规划期末的0.5四是注重高科技发展。要力争在基因重组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还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首先是要推进农业要素价格的改革,让土地和水资源价格真实地反映它的稀缺程度,这样才能鼓励人们保护耕地、节约用水。为此,要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低价征地不利于保护耕地。把征占地的公益性用途和商业性用途分开,公益性用地要提高征地标准,商业用地要进入市场,通过招拍挂形成价格。这样,耕地的真实价格才能反映出来,人们才会爱惜耕地、保护耕地。破解农业节约用水的难题,也要启动水价杠杆。要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方向是启动终端水价机制,实现计量收费。为此,应在国家的支持下,推进灌区渠系末端改造,为实现终端水价机制创造条件。
其次,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现在全国2.4亿农户,平均每户拥有耕地面积半公顷多一点,限制了现代技术的应用。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一是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劳动方的就业转移,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扩大务农农户的经营规模。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千家万户,来实现跨农户的规模经营。基地实行统一种植,分户管理,就可以实现小群体、大规模。而且,由于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就可以打破农业生产难以标准化的难题。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可以通过龙头企业灌输到农户生产中去。
总之,破解农业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要从技术进步人手,从要素价格改革、经营体制的完善人手。“十一五”期间,要在这方面破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于农业投资问题
1998年增发国债后,有一个农业固定资产投入的高潮,投入强度历史空前。现在需要为农业农村办的事越来越多,农业的投资需求刚性上升,恰在此时国债开始减发,农业投入正面临着阶段性变化。2005的农口投资规模,国债新增部分是320多亿元,加上结转超过380亿元,再加上预算内,共计500亿元。我委初步汇总2006年的农林水气项目,投资将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近两年可能是农口投资矛盾比较突出和较集中的一段时间。怎样舒缓矛
盾,提高投资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第一,增加总量。从中央财政层面上讲,在国债减发的同时,要增加预算资金供给,同时逐步建立基本建设投资稳定增长的渠道和机制,并将财政支农投入逐步规范化、法制化。从地方层面来讲,各级政府都有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责任,要主动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应该同步增长,还是有潜力的。三是,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处理好中央、地方投入和社会资金的关系。要以较少的政府资金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这就有一个投资方式调整问题。比如说,现在是100%拨款,将来能不能改成有的贴息,有的“以投代补”,或者“以奖代补”,用更少的钱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这也是增加总量的办法。如果发展改革委掌握的农林水气资金能够和政策性贷款资金有一个很好地衔接,就能够拓宽和放大农业投资渠道。
第二,整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整合支农投资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中央一级搞个联席会议制度,互相通气,各自知道对方是往哪投了,投资规模是多少,避免重复投资,共享不均;二是真正整合要从县级着手去做,现在要安排试点,在有代表性的地区选择一些县市作为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办法,明确思路。
第三,明确投入重点,加强投资管理。大家要意识到,可能要过一段时间紧日子,各省发展改革委安排项目和申请中央投资补助时,要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优先解决突出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精打细算,防止大手大脚花钱。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筹资和管理制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效益。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