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方法问题,属于研究之研究,是一个专门的学问。这里,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一下农村调查的一般性方法,希望对大家做好农村调查有所帮助。
所谓调查研究,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即“占有材料、分析综合、把握规律”。调查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认知世界、认知事物的手段,本身并不是目的。它通过对现象层面东西的观察,然后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个过程由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组成。首先是大量地占有材料。必须承认,我们对很多事物是不认识的,或者是知之不多的。从调查研究的目的出发,需要重新收集和整理材料,尤其是要关注新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不要把资料看作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资料是有假象的,所以要做分析。把所掌握的资料中非本质的、没有代表意义和倾向性的资料去掉,这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最后,把分析之后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留下来,形成概念,再在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把握事物规律、把握现象本质的目的。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很早就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也讲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胡锦涛同志最近也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我国迄今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了解农村,也就不了解中国。因此,对于做农村工作的同志来说,调查研究更为重要,不仅如此,调查研究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政府部门的调研主要是为制定政策服务的,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更要重视调查研究,在政策调研上下更大的力气。为什么这样讲呢?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再用老办法指导农业不行了。比如,在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产品供不应求,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约束。那时候抓农业,主要是抓投入、抓产量,这是没有错的。现在,农产品总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已经告别了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为需求约束与资源约束并存,农业的主要矛盾不再仅仅是能不能生产出来,而且还包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没有效益。这时候指导农业光抓生产就不够了,一定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用市场来引导生产。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的情况。
因此,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于我们大多数农业干部来说这还是个新课题。新阶段做好农业指导工作,不仅思想观念要来个大转变,而且还要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比如如何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如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新的物流系统建设等,这就需要学习,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
其次,农村改革越是往前走,越是深入进行,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是超经验的问题,即凭以往的经验和本本不能把握的问题。比如包产到户阶段,农民和干部都知道怎么做,但是,怎样使农业进入市场经济,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没有这种经验。这里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例。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为了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我们做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从1984年改粮食统购为合同订购,到现在已有20年。在这20年间,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大的变化至少有六七次之多。1984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订购;1985年粮食减产7%,市场粮价超过“倒三七”比例价,农民的合同事实上又变成了义务,合同订购又改为国家订购;之后,实行粮食购销双轨制,国家订购1000亿斤,订购以外的粮食随行就市,放开经营;上世纪90年代初,订购的压力越来越大,各地纷纷发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县都宣布购销两头价格放开,国家也分两个年度提高城市口粮销价,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购销价格倒挂问题;谁知1993年11月粮价陡然上涨,涨幅之高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掌握粮源,又恢复订购,订购的数量先增后减;1998年,对粮食收购和经营实现“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同时放开销售;2004年,国务院出台新的粮改方案,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农民,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改革真正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这个事例说明,在历史变革时期,许多东西确实不像以前那样好把握,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即探索、试验、修正、完善的过程。情况在变化,人的认识也要不断的深化,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必须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调研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搞清楚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实践中,在群众中。我从事农村工作20多年,深感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我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包产到户是农民的创造,乡镇企业是农民的创造,股份合作制是农民的创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的创造……亿万农民的实践始终是走在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前面。
我们的任务,就是去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政策,再用于指导实践。这个过程中要切忌一点,就是农村变革中有很多新东西,是不能教条式地去看待的,如果硬要用传统理论去裁剪生活,你最终会发现,自己反倒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比如股份合作制,它既不是股份制,又不是合作制,理论上似乎解释不通,但是它对乡镇企业改制、对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确实管用,那么这个时候要修正的,就不是实践而是理论了。实际上,农村改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最后,现阶段调查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另一个原因,是源于信息渠道不畅和信息的人为扭曲。我们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阶段上,这个阶段难免会出现管理真空,加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行政系统的信息渠道往往会受到干扰和侵蚀。
例如,粮食产量、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都是最重要的统计数据,但偏偏是在这些最重要的数据上,存在谎报、瞒报、误报问题。这里既有纲纪松弛、作风浮躁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比如,县里要用这些指标考核乡镇干部,并辅以奖惩,某些乡镇干部就在数据上做文章、造假数、搞浮夸。过去有过浮夸风,现在浮夸现象也存在,有的地方还挺严重。我们知道,决策系统最重要的是信息渠道问题。信息渠道不畅,决策就会面临缺乏足够真实信息的潜在危机。
改革以来,这始终是困扰决策者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拿到真实的情况很困难,越是重要的情况往往越是拿不到。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具有格外突出的重要意义。这即使不是调查研究唯一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有时甚至需要采取某些特殊手段来加强决策的信息基础。
来源:市县领导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