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学家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1957年7月5日刊发于《人民日报》,距今已整整50周年了。晚近数十年,马老人口理论的荣辱沉浮,连同他因之横遭厄运、22年后才得以昭雪的个人遭遇,可谓当代中国社会所走过的曲折发展道路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一个历史见证。不同时期对该文的不同解读及其溢出学界的深刻人口、社会及政治影响迄今仍给决策者和学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基于对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和对浙江各地大量实地调查的敏锐观察和冷静思考,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率先大胆且富有远见地阐述了当时中国人口问题的状况、性质、人口与发展的种种悖论及解决途径。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为此,他主张国家应继续开展人口普查,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避孕,并实行计划生育。他的这些先见之明后来成为现行人口政策的雏形和基础。
中国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实践证明,马老的创新性人口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从不足1.5万言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感受到,他对上个世纪50年代浮出地表的人口危机的敏锐捕捉和力透纸背的呐喊。在时隔5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那么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时下中国为如此深重的人口压力所困扰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其理论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涵义。正因为如此,“新人口论”非但没有淡出人们记忆,在今日中国人口与计生工作处于重大历史关口之时愈发彰显出其弥足珍贵的贡献。
我们今天纪念这位中国人口科学先驱及其代表作“新人口论”,不仅是要铭记历史,更应透过历史寻求当下的意义。重温旨在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缅怀在于发扬光大其坚持真理的担戴精神,铭记更在于与时俱进地承继、延续并超越马老的事业。在此刻回望、言说并检讨马寅初先生为人为学或许是最好的纪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刊“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栏目推出下面这组文章因而也就具有别样的意义。
重温与解读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既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今天和未来。与半个世纪以前相比,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在回顾马寅初先生为人为学的基础上,穆光宗教授强调马老对现今人口和计生工作仍不乏重要启示的两大主张。其一是生两个孩子,其二是胎儿也有生命权。结合后马寅初时代纷繁复杂的人口形势,穆光宗不无忧虑地指出了人口安全性的隐患:当我国在以一胎化为主导的人口政策引领下持续多年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之后,我们蓦然发现:到了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家庭,以成年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高风险社会。这无疑是值得警惕的一个沉重话题。
穆光宗进而很有见地指出,学习马老重要的是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新人口论”发表时我国面临的人口困扰不同,伴随低生育水平相对稳定,人口问题已从过去单一的控制问题变成了投资问题、开发问题、控制问题、保障问题、发展问题、补偿问题等复合的问题。他强调,以数量为本的人口观过渡到以人为本的人口观,最关键的就是要确立以权利为中心的新人口政策体系。这就要求一方面适当“还权于民”,另一方面适当“赋权于民”,权利的保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就是维护、保障和促进全体人口的生殖健康权、民主话语权、自由流迁权,女胎平等的出生权,女孩平等的受教育权,成年人口的生育决策权,成年人口平等的婚姻生育权,成年人口平等的劳动参与权以及计划生育老人的家庭养老权等等。穆氏有关权利的这些见解无疑是很中肯而耐人寻思的,不仅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有助于我们汇入世界进步的大潮流。
将当前与建国之初,尤其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之时的人口形势做比照,是学界有识之士透析现行人口政策的主要依据。从追思马寅初先生对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对社会经济负面影响以及马老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切入,陈友华教授从全球视野考察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乃至未来数十年中国人口增长态势的流变。他令人信服地表明,建国初期中国所面对的挑战是高出生率背景下的人口高增长,而今中国的人口增长是生育率早已降至低于更替水平后的人口惯性增长,人口增长的性质业已决然不同,人口年增长量也在不断减少。陈氏言简意赅的描述不啻为一副清醒剂。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应成为当下郑重予以思考的重大课题。而纪念马老的意义正在于敢于直面现实“说真话和做事实”。
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人口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结合对《决议》的解读,浙江大学屈坚定、柯汉扬的文章将话题引向了重温“新人口论”对于深度理解和贯彻《决定》的价值和意义:(1)有助于处理好人口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2)有助于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3)有助于处理好人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个思路无疑是很值得关注的。
本论坛不仅汇集了学院派学者的视点,还囊括了来自实践者的声音。中国人口学会张敏才秘书长和北京军区计生办刘启宝和王海涛合撰的文章,追忆了马寅初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重读“新人口论”和马老一系列关于人口问题的论述,使他们深切感到“新人口论”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思辨理论,而是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大众理论;不是高谈阔论、脱离实际的清淡理论,而是符合国情、联系实际的应用理论;不是空泛干巴、不着边际的书斋理论,而是生动具体、操作性强,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无怪乎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德高望重的马寅初先生至今仍无愧为该坐首席的中国人口学家。
捧读这组文章眼前不觉一亮。马寅初先生超越书斋贴近现实生活的前瞻性研究,坚持真理和正义的铮铮铁骨及其奠基性人口理论的现实意义仍引起论坛作者强烈的共鸣。国人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才认识到“新人口论”这一醒世之作的价值。我们不复能承受类似悲剧的重演。较之50年前,中国人口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降,尽管人口研究一直是个热门领域,但迄今为止,诸如确切的人口总量、真实的生育水平和真正的生育意愿等重要主题仍未得到全面而充分的检讨和清理。新一代人口学学人应秉承马老浓厚的现实关怀,与时俱进地探索中国人口这个“国难”。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情势,连同纷至沓来的各种新人口问题,也都呼唤学者和决策者深入到实践中去求解各种谜团,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观念和政策建议。果若如此,则马老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可以创造未来!
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 “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栏目,作者授权天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