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范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66 次 更新时间:2023-09-11 23:53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新范式  

张永生  

由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在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在后发国家也普遍出现,最终导致目前全球性的现代化危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建立面向未来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新范式。

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当传统工业文明因为不可持续而不得不转向新的生态文明时,相应的现代化范式也要进行转变。党的二十大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基于传统工业文明和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更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范式。

基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面临困境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现代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化范式遇到不可持续的困境,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新的现代化范式。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率先开启并完成现代化进程。目前世界上广为流行的现代化概念,大都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建立在西方中心论的基础之上。但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建立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所致。传统西方工业化模式建立在“高碳排放、高环境破坏、高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只能让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口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其余大多数国家则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这种模式一旦扩张到全球,就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根据“全球足迹网”测算,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则需要5个地球的资源。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碳排放、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达国家也面临发展不可持续的艰巨挑战。发达国家相对优良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实现的。

除了不可持续,传统现代化模式还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首先是收入不公。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病”,而这些问题又源于背后的现代化模式和制度问题。其次,从社会福祉的维度看,收入增长并不一定同步提高民众福祉,这就是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此外,欧美现代化还带来大量“现代疾病”,而治疗“现代疾病”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比如,美国的癌症发生率(经过年龄标准化调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5倍,高得病率等原因导致医疗健康支出约占其GDP比重高达18%。由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在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在后发国家也普遍出现,最终导致目前全球性的现代化危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建立面向未来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新范式。

实际上,对欧美现代化的批判从一开始就存在,但这些批判更多的是集中于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的负面性,以此说明后发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实现现代化。对现代化内涵和目标本身局限性的批判,则并不够充分。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批评西方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殖民、贩奴、掠夺土地和资源、剥削工人等。还有一些批判,则集中在对现代性的反思及现代化过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及其后果,由此甚至引发了反现代化的思潮。目前,主流经济学家大都冀望于现有现代化范式下的新技术突破;一些生态环境学者则冀望于通过所谓“增长的极限”或“无增长的繁荣”等方式解决可持续问题。

但是,这些批判和解决危机的思路,很大程度上仍未突破传统工业文明的局限。欧美现代化危机的背后,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中心论及其背后的价值、文化、制度等的危机。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哲学基础是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盛行的物质消费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些思想催生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经济增长,但物质消费主义并不能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目的;同时,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物质消费的欲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人类的有限理性,又无法解决这些复杂的全球系统性危机。

因此,只有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对传统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进行反思和重构,让发展回归真正的“美好生活”目的,同时将人类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敬畏自然而不是践踏自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这就要对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重新反思,深刻改变人们在工业时代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远不只是各国现代化多样性中的一种,而是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基础上开启的现代化新范式,是在新的文明形态下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其14亿人口将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现代化国家的11亿人口。反观传统的现代化模式,由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只能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一旦这种旧模式扩展到更大范围,全球性发展危机就会更加恶化。倡导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则使全球共享繁荣成为可能。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共同富裕在中国具有可靠的制度保障,也意味着对“富裕”概念的重新定义。欧美式现代化以大资本为中心,无法真正将人的福祉作为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牟利的手段。其后果是,这种模式不仅无法使全球实现共同富裕,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因为收入不平等,只能让少数人过上丰裕的生活。而中国式现代化对富裕还有着更全面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种“富裕”概念,是对“为什么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避免发展目的与手段的背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发展回归到“美好生活”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这种依赖不仅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也难以真正提高人民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人们物质的、消费的需求,也包括非物质和非市场化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着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这一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其他四个基本特征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建立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基础之上,把自然作为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工具,不可避免地会突破人与自然关系的边界。只有在生态文明新的世界观、方法论下,发展才能回归对“美好生活”的本来追求,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严格限制在大自然的边界之内,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不仅具有坚定的和平发展主观意愿,还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欧美现代化模式不具备的客观条件。中国不会像一些国家那样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同高物质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脱钩,大幅降低了国与国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有效推动各国以合作共赢替代零和博弈,从而在发展模式上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全球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更新,也将传统工业文明下的三个“相互冲突”转变为新的文明形态下的三个“共赢”。一是环境与发展共赢。由于发展理念和发展内容的绿色转型,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在生态文明下将转变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越保护、越发展”成为可能。二是国与国合作共赢。由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不再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竞争,而是可以合作共赢。国际环境治理亦可以从过去的各国负担分担,转变为机遇分享。三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共赢。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由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往往相互冲突。在绿色发展模式下,由于发展理念和发展内容的转变,生产要素投入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无形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具有“越用越多”的属性,故当代人与后代人就不再是一种冲突关系。

基于这种“共赢”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会造福中华民族,也为各国合作共赢提供机遇。其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合作共赢新思路。现有全球环境治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上,全球环境治理更多地成为各国分担环境治理负担的零和博弈。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两个共赢”的新思路:一是绿色经济复苏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共赢;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现代化选择。长期以来,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但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局限,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就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化,使得全人类命运与共的关系更加凸显。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的内在冲突,各国合作共赢的基础难以真正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在生态文明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从愿景变为现实。

回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由于作为工业文明思想基础的西方价值观、世界观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人悲观地对中国文化能否与现代化相容产生怀疑,甚至一度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但是,新中国的发展奇迹证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解决传统现代化危机提供了大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新范式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9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