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立言、立功、立德,他终生遭遇磨难,但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成为后人磨砺心胆、锻炼性情的一面明镜。他是一个文臣,但是打起仗来所向无敌。一个人,凡聪明敏捷,能洞察秋毫,又能妙计频出者,是为有志之人;凡敢问人间之不幸,感慨国家之悲应者,是为有情之人;凡豪情勇猛,处事不惊,临大敌而无所惧者,是为有意之人。王阳明竟然三者皆具,可谓神人。
当年一代天才、奇才、状元、公子王阳明因为得罪大宦官,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于从最恐怖的遭遇中活了下来,从锦衣卫的追杀里活了下来,从武夷山的老虎口里活了下来,最后奄奄一息,来到当时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的龙场,何等险恶!叶圣陶说,龙场在万山之中,毒虫瘴气,到处都是,几非生人所堪。其地又没有居室,他竟住在山洞里。一天半夜,王阳明在电闪雷鸣中突然大彻大悟,仰天长啸:“我念了一辈子的圣人之书,要找真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理”,至此,从他个体顽强的生命中,就诞生出中华民族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束光芒,阳明心学的诞生是这一声呼喊出来的。王阳明一辈子都在讲学,临死时有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回:“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心学,就是此心光明之学,博大精深。
按照叶圣陶的“王学”,我大概列出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至善,至善只能求助于心。它的本质是揭示人是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人生就有一个价值支撑。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它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个人层面上,是让每个人都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确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是要大家反思历史,追慕先贤,从善如流,固守良知,滋养民族的心灵,强大内心的定力,获得我们中华民族超越时空的不断前进的力量。
阳明心学的第二个要点是知行合一,不是一天到晚关己修心就行了,要在办事磨炼“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孙中山先生说,日本的旧文明都是有中国传统的, 50年前明治维新的那些豪杰,都沉醉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第三个要点是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他晚年才想出来的。他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阳明心学是王阳明长年累月积累,历尽千辛万苦后的大彻大悟,他说想到这个以后,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他生怕人家不理解,便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总结阳明心学的三个要点,都是要确立、要凝聚、要强大、要坚韧内心之定力。他讲了一辈子心学,千言万语,临死就是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了光明无垢、强大坚韧之心,就可以“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以“致良知”千古相传。他的三个要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是要塑造人生乃至民族的大气象;通过“知行合一”是要增长人生乃至民族之大智慧;通过“致良知”凡事“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是要构建人生乃至民族之大境界。
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问简单明了,高人都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把简单问题搞复杂。王阳明最后总结的四句大白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道至简,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