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富起来更要“厚德载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有价值观支撑。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在道德问题上聚焦
中华民族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家国之中。
当前,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一定要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那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把十八大报告中“三个倡导”所包含的12个词24个字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要变成基本动力,要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也要有更凝练的观点。要凝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有活力,要吸收世界的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诚信传统的民族,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遇到了“诚信缺失症”的难题,这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不断给我们带来财力,也形成无所不在的地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接好这个地气。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腐败时现的现象,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刮骨疗伤,而任其病入膏肓,就没有说服力,缺乏生命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是人类自身的失范造就的。比如贫困、饥荒、瘟疫、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等等,都与人类的无休止活动密切相关。现代化改变着人类,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已完成现代化还是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调节问题。
搞市场经济不是搞“市场社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无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席地而来、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所以,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在道德问题上聚焦,道德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就更加突显。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失症”值得警惕和反思
当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尤以“信用缺失症”为重,这个病主要是一切向钱看。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穷病穷病,都是穷出来的病,但是富怎么也出来病呢?改革开放极大地根治了穷病,但不能“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
在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和“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中,我觉得最厉害的考验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考验,最大的危险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可是现在有了 “一切向钱看,有钱啥都干,权钱作交易”,可见这个“信用缺失症”是多么严重!
那么,“信用缺失症”的病理是什么?我曾与国学大师南怀瑾谈道: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躁,没有片刻安宁。人们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问题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在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性。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不发达相伴相生。社会运行机制失当也给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对道德是“二律背反”: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会整体追求公平、正义,市场规则要遵守,道德要自律——要求道德。
根治“信用缺失症”的良药
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就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而生生不息,就能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动活泼,就能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而潜移默化,就能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而无所不灵,成为根治“信用缺失症”的良药。
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治“信用缺失症”, 我本人具体开出了以下六个药方:
一是法治。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习近平同志强调,“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各级官员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诱惑和考验。
二是规治。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让“骗子过街人人喊打,信用不良寸步难行”。
三是德治。德治就是要自己管住自己。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秩序。内心的秩序是什么?今天就是要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四是心治。最难治的病是“心病”。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最难的就是这个心。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人们内心的高度紧张,高度紧张造成焦虑,所以要心治。
五是综治。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二律背反”,需要自律,需要互律,需要他律。为此,要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推进政治文明进程;要提高法的公正性;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要提高“合力”的作用。互律也好,他律也好,关键是自律。我们要使有德的人多起来,道德的土壤厚起来,使厚德载市场经济。
第六要长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段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不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因此,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成功结合资本与诚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当这个价值观的大问题基本解决了,当大家都富起来,且人人皆君子,就可以实现“以厚德载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