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草案》)。《草案》表明中央将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草案》第二条列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尤其重要的是第三条的规定:“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
鉴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而且实际情况和条件与内地差异甚大,所以香港在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时中央将会采取适合香港独特环境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其实,早在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决定要“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决打击反中乱港乱澳势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主席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回信中表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广大香港同胞素有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这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国家安全的维护、“爱国者治港”的体现、香港的长治久安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推进。
长期以来,“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香港都不是常见的词语。在部分香港居民特别是反对势力眼中,它们所谓的“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经过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才建立起来,所以“爱国”也必然包含了“爱党”的意思。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抵触或逆反情绪,所以在反对势力的煽惑和诋毁下,“爱国主义教育”无从提起,就连“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也因为被“污名化”而举步维艰。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在中小学推行国民教育,反对势力则乘机策动“抗争”行动,导致有关计划被无限期搁置,而是否和如何推行“国民教育”则由各学校自行决定。
推行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
“国民教育”之所以在香港推展困难,其实与香港过去的“殖民地”历史有密切关系。在我2020年出版的《思考“一国两制”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殖民管治下,香港人的国家概念和民族意识难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英国人特别忌惮中国内地汹涌的民族主义对其在香港管治的影响。”“英国人在香港对传统中华文化并不抗拒,但从维护殖民管治角度出发,却长期刻意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灌输香港人对中国内地和中国共产党的负面态度和对中华文明的轻视,‘亲英’精英、公务员和年轻一辈所受影响尤其显著。”
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不希望在香港引起冲突和不安,特别是不希望在国际上引起对中央落实“一国两制”的质疑,所以没有在香港搞意识形态的“去殖民化”和推动“国民教育”。我在2015年出版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一书中指出,“在‘去殖民化’缺位的情况下,香港人对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因由、对香港历史的变迁、对中国与香港的复杂关系、对香港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相互交织、对影响香港发展的成败得失的因素、对香港人作为中国人的本质、对现代和当代中国历史、对香港与中国乃‘命运共同体’、对社会主义中国、对内地同胞、对香港人在‘一国两制’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责任、对香港社会蕴藏着的大量华夏文化传统与华人社会‘基因’等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和反思。”
过去几年,中央主动出手拨乱反正,制定和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将反中乱港分子和其背后的外部势力从香港的管治架构驱逐出去,和基本上建立了“爱国者治港”的格局。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反对势力和其支持者再难在香港社会策动政治斗争,中央、特区政府和爱国爱港力量因而得以较积极和有效地在学校和社会逐步推行各种与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活动。
尽管部分香港居民对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在思想和感情上仍有一些疑虑和抗拒,但相比以前已经有明显减少,而诉诸于“抗争”行动的人则绝无仅有。与此同时,香港又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所以,当前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基本上具备。
无论是对中央、香港特区政府乃至爱国爱港力量而言,相对于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如何有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如何达至“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上。我认为,要稳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国家的发展方式、中央的大政方针、内地的情况、国家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和中央的“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外,有需要强化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认同。
长期以来,在反共反华势力的挑唆和诋毁下,“中国共产党”一词被部分香港居民视为“政治敏感”词语,“爱国”则往往被解释为爱“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地理中国”或“民族中国”而非实际上存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体制乃至香港的“资本主义”则经常被一些人吹捧为比“社会主义”优越。这些方面的错误认知都是妨碍“爱国主义教育”推行的重要因素。
成功落实的四个衡量标准
此外,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管治”在部分香港居民尤其在社会精英当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崇洋媚外”和“扬西抑中”扭曲心态,这种心态肯定妨碍爱国情怀的孕育,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旨正是要改变这种心态并显著提升香港居民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自豪感。
对香港而言,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量度标准应该是香港居民是否认同、尊重和信任中国共产党,他们是否以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并愿意承担对国家的责任,他们是否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有利于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以及他们是否明白到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绝对不能只“归功”于英国“殖民管治”。
就提升香港居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尊重和信任而言,中央、特区政府和爱国爱港力量的工作重点是向香港居民大力和全面介绍和讲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统一、独立、富强、幸福、团结、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的过程中的丰功伟绩,以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享有的崇高国际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那个对香港绝对有利的“一国两制”方针的开创者、发展者和捍卫者。
就推动香港居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并愿意承担对国家的责任而言,中央、特区政府和爱国爱港力量的工作重点是要讲述国家在各方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扶贫、外交等多方面的举世瞩目成就,指出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美西方的遏制和威胁,讲明香港既是美西方打压的对象也是美西方用来危害国家安全的棋子,以及强调维护国家安全既是香港居民的责任也是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所在。
就推动香港居民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有利于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而言,最佳的切入点是胪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多方面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介绍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崇和借镜、过去其他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失败经验、突出西方发展模式的缺失和崩坏和介绍那些采纳西方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失败经验。
就纠正香港居民对“殖民管治”的认知缺失而言,主要可以点出在“殖民地”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高压统治、社会分化、缺乏人文关怀和政策短视等现象,指出香港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离不开本地和来自内地的华商和华人工业家的努力,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关爱对香港“经济奇迹”的贡献,用“东江之水越山来”和“三趟快车”作为中央政府关爱香港居民的最佳实例,而国家改革开放后为香港发展和产业提升所带来的机遇和动力更值得大书特书。当香港居民了解到国家和中国人在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信心和信任将会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让香港居民感受到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自己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从而产生浓烈的休戚与共的情感。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